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考经验丨人大法学本科,三个月全力以赴冲刺法考】
温馨提示
本文中的经验适合有法学基础的同学,大家在阅读之前可先通过文章前面部分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点进行自测,谨慎评估自身水平及条件后进行参考。作者系知行法学学员,经验贴可供参考,但是在法考难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即使对于有法学基础的同学而言,也需要留出三个月左右的冲刺时间应对客观题,正如“1000小时定律”一样,留给法考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可以此为参照蓝本;如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建议从5月份之前着手准备,至少把民法刑法等较难理解或的学科先复习一遍,为法考和考研皆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稳妥。
自我介绍
首先向各位自我介绍一番,本人法本,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大学四年的成绩位于全年级中等偏下,专业课有一定的偏科,在保研无望、出国无门的情况下,从7月份拿起了法考书,为自己的法律职业留了条生路。备考从7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20日,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突击学习法考的内容,最终以211的分数通过客观题,接着以116的低分惊险通过主观题。

一、复习前准备什么?
(一)了解这门考试
我是考研与法考同时进行,所以备考时间开始较早。我是在三月左右开始备考前期直至7月前都并非以法考为主,但法考课程与题目的训练一直在计划内(每天4h浮动)。暑假八月到九月则集中冲刺法考。学硕与法考可以相互补充的部分我会集中整理,达到巩固基础与节约时间的目的。
(二)了解学科构成和评估自身状况
注:八门学科总共为民法、刑法、民诉、刑诉、商经、三国、行政、知产,如果你准备在3个月内突击复习的话,请保证自己在本科阶段对于以上八门学科至少了解大致框架和基础方法,不至于像一无所知的状态,如果确实知之甚少,建议从5月份甚至之前开始复习。
民法:总则(自然人、法人、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物权(占用、物权变动、善意取得、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债的类型、合同成立履行终止、有名合同)、侵权、婚姻继承、知识产权(著作、专利、商标)
刑法:刑法原则、阶层犯罪论、犯罪主体(自然人、单位)、行为(危害行为、不作为)、结果(实害犯、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介入因素)、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责任(故意、过失、意外事件、事实认识错误)、责任阻却事由(年龄、能力、违法性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犯罪形态(预备、未遂、终止)、共犯理论(共同正犯、间接正犯、狭义共犯、帮助犯、教唆犯)、罪数理论(法条竞合、想象竞合、吸收犯、牵连犯)、刑罚论(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主刑、附加刑、减刑、假释)、人身权利犯罪(杀人、伤害、非法拘禁、绑架、强奸、猥亵、拐卖)、财产犯罪(盗窃、抢夺、抢劫、侵占、敲诈勒索、诈骗)、公共安全(兜底罪名、放火、决水、交通肇事、危险驾驶、恐怖活动)、经济秩序(伪劣商品、食品、药品、信用卡诈骗、走私)、社会管理秩序(聚众斗殴、黑社会、毒品犯罪、卖淫犯罪)、职务犯罪(贪污、挪用、受贿、行贿、斡旋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刑诉:原则、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事诉讼、期间、送达、立案侦查起诉、一审、二审、审判监督、死刑复核、执行、未成年人案件、和解案件、强制医疗程序
民诉:原则、管辖、当事人、代理、法院调解、证据、一审、二审、审判监督、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执行程序、仲裁
商经法:公司(设立、股东、董事监事高管、财务会计、变更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普通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破产(债务人财产、债权申报、重整、和解、清算)、票据(票据权利、票据抗辩、汇票、本票、支票)、保险、证券、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消法、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财税、土地和房产管理、劳动、社保、环境
行政法:原则、行政主体、公务员法、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规章)、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参加人、管辖、受案范围、程序、证据、裁判和执行)、国家赔偿(行政赔偿、司法赔偿)
三国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海商法
理论法: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职业道德和司法制度
法理学:法哲学(包括本体论和运行论)——本体论(概念、本质、特征、作用、价值、要素、渊源、体系、效力、法律关系、法律责任)运行论(立法、实施、适用、推理、解释)、法社会学(法与经济、法与政治)、法的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宪法学:概述(本体论即概念原则作用渊源效力、运行论即实施修改解释监督)、国家制度(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家象征
中国法制史: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清末、民国
法律职业道德:审判、检察、律师、公证
以上八门学科的重头戏在民法、刑法和两诉上,如果这四门学科的80%以上概念、剩下学科的50%以上的概念至少在本科阶段了解过,不是那种法学尚未入门的小白,那么可以尝试3个月突击的方法,否则的话请从5月份乃至之前开始。
编者按:阅读经验贴的同学可以认真从上面的知识体系中检查自己的水平,如果一无所知,建议5月份之前开始,尤其是非法本的同学不应当心存侥幸。
(三)辅导教材和老师的选择
辅导教材:建议从精讲开始,有部分学科可能会提供导学阶段的内容,那些内容对于法学生来说太过基础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视频课:我认为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部分视频课可以不听,只看他们写的辅导教材。视频课实际上就是对于教材内容的补充解释和举例说明。如果看书理解没有问题的话,则可以舍弃部分视频课。这倒不是说看视频课是浪费时间,如果你对于教材上的内容难以理解的话,最好去翻一翻视频课听一下解释。但是像民法钟秀勇精讲部分的课程都超过了100小时,即使开足马力也要花费至少20天时间,对于时间性价比是很低的。
对于教材的选择就显得非常自由,哪些教材读起来条理清晰、简洁易懂就选哪一个,这一份教材看得吃力或者觉得纰漏百出就换一份。现在市面上口碑较好的教材如下:
1.民法有且只有钟秀勇,这位是无可争议的法考民法领路人,一份钟秀勇的民法教材能让你在所有级别的民法考试中终生受用;
2.刑法有柏浪涛和刘凤科还有徐光华,我个人觉得柏浪涛的书知识框架更好、叙述更冷静,更像是从太黄太厚这种经典法学教科书里面提炼精简出来的,刘凤科的书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圆满,虽然有时候举得例子有点意思但是整个知识给人感觉很朦胧,不过这一点也取决于个人的情况;
3.刑诉比较知名的是向高甲,我看过杨雄的书,有点照本宣科的感觉,看着很累;
4.民诉韩心怡或者戴鹏,韩心怡的书不错,但是她讲课有时候跟不上她的书,戴鹏我没有了解过,市场反应还可以;
5.理论法有白斌和杜洪波,白斌的理论法的课比较贴近传统的法学教科书,杜洪波也有人选择,也可以了解一番;
6.三国法选杨帆,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要注意的是,三国法的总分值是八门课里最低的,但是包含三个科目,书还是很厚的,所以看书一定要高效地看;
7.商经法选鄢梦萱,这也没有争议,我看过李晗的书,几乎是一个复制粘贴机器,没啥意思;
8.行政法选李佳或者徐金桂,我身边推荐李佳的声音比较多,我当时看的是徐金桂的书,很细致很详细,但是有的地方缺乏知识的连通显得不那么学术化。
看书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每个人对于同一个老师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如果你觉得某一门的书看着不满意(实际上教材之间的相似程度比视频课高多了),就尽快换另一个老师的书来看。书可以自己去网上买正版的,如果对于盗版的渠道有需要的,可以咨询相关人士。书一定要买当年的,不然跟不上每年法条修订的速度,出题人也喜欢出每年新修订的法条的题目。

二、如何看书和做题?
(一)如何准备客观题?
法考是纯粹的资格性考试,而且全国统一命题,应试教育的痕迹非常明显,即使时间紧张,做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3个月的时间看书都很紧张,做题怎么安排?我个人的观点是,把每一门配套的课后习题都买来,比方说瑞达的金题、厚大的真题这些,买来配套着做。
根据每年的分值和书的厚度,大概能把90天这么划分:14天民法,13天刑法,11天民诉、11天刑诉,8天理论法(理论法分值虽然高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到考场上就发现这一块考的很简单),8天行政法,10天商经法,6天三国法,剩下9天用来机动或者查漏补缺。
看书过程中需要有知识点的意识,法考是一门法条主导的考试,因而决定了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细碎的,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式的论证说理,即使主观题也是如此,因此在每个学科开始之前,建议:
首先,把该学科的框架划分熟悉一下,以免出现光顾着往前推进,连自己在学哪一部分的知识都不了解的情况。
其次,法考是一个拼记忆力的考试,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中复习是很重要的,我当时就是每天看一门科目的书,结束之后把前一段时间看的上一门课的题目拿过来做,错掉的对照知识点订正,80多天把书看完的同时也把题目做完。每天至少要保证10个小时的看书时间,然后再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用来做题。如果书看完了,金题或者真题也做完了,那就找模拟题来做,一直到考前都不要停手,保持记忆的连贯性。错题不用回顾,因为不可能会出现原题,只要对应的知识点回顾了一遍,做题就是有意义的。
考前很多机构会出什么考前预测之类的,那些东西总之都不要依赖,客观题机考化之后所有考生的题目都是从一个稳定的题库里面产生的,所以那些热点问题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只有每门学科的重点知识才有意义,比如说民事法律行为、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两抢一盗、两诉的非法证据排除这些,每年一定会考,分辨这些重点也很简单,翻开一本教材,这些辅导机构花了大量文字解释和叙述的内容就是重点内容。即使压缩在90天以内,战线依旧很长,所以请务必坚持下去,备考的过程就是淘汰的过程。
(二)如何准备主观题?
2018年以后实行客观题主观题分立和机考制度,所以主观题还是很束手无措的,我当时的做法是买了各大机构的主观题模拟题来做题,后来证明,到考场上之后的主观题卷子风格和模拟题还是相去甚远。如果客观题考得不是非常糟糕,那么都应该立马开始主观题的复习(如果准备考研,则另当别论)。因为法考改革之后,连续两年的法考通过率都高于以前的司法考试,接近20%,而且客观题的通过率更高,如果真的是认认真真坐在书桌前三个月并且把书都看完的人,难以想象有什么理由不通过,我身边的法考失败的基本上都是主观题没有过线的人。
主观题和客观题的知识是一脉相承的,答题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套路,就连在考场上法条都是发给你参考的,我的建议是跟着先前备考的惯性走下去。主观题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刑法刑诉、民法民诉商法、行政法或者商法,参照备考客观题时候跟随的老师去买他们的主观题的书(实际上就是精讲部分的知识点的另类提取),然后搞模拟题来做(经过两年的积累模拟题的命题水平也高了很多),把这一个月也安稳度过就可以了,我个人反对那种背诵一些材料然后搬运到卷子上的做法,你学过的东西不是外露为知识点,就是内化为法学素养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在试卷上的表露都是很自然的,谁写作文是靠拾别人的牙慧写得好文章的呢?
最后,依旧强调在开头的提示:如果本科学的不是很扎实,上面列举的知识框架都很陌生,那么强烈建议从5月份之前开始,从7月开始也是无奈的选择,另外复习效果因人而异,如果学习效果不好,请尽快抛弃这篇经验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