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傅小凡】《心学》到底是不是玄学?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课代表来了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阳明心学
一、引语
知行合一 by王
内圣外王 by战国 庄子(道家)《天下篇》认为儒家毕生追求为此。内圣:整体素养提升,到达圣人境界;外王:建功立业。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以其行,述其说。
杜维明(北大人文学院院长)在70年代提出“21世纪将是阳明的世纪”。当时不为主流所接受,原因有二:1、学说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王参与过叛匪平乱,文革称其镇压过农民起义。
心学,特征:主观精神的张扬,夸张主观意识的力量。身处逆境,要“意识决定存在”,用心灵照亮周边黑暗,具有支撑力。
二、王与理学
(一)起:动力点——成圣贤
父亲中状元,祖孙三人从浙江迁至北京,官居翰林院修撰,有机会入内阁,希望王也能走科举之路。王入学当地高级私塾,挑战老师,做什么事是第一等人。师答:科举当官,光宗耀祖。王:成圣成贤。心学特征:吹牛,指将来想做之事(非编造曾经未做之事),即志向。目标越高,道路越坎坷,不能急功近利。
(二)承:格竹子吐血,何为
明代科举指定教材为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当时理学较为成熟。理学最早叫经学,汉时兴起。《中庸》《大学》出自礼记(五经),《孟子》《论语》独立成篇。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将四书分为章句,命名,历代理学家进行注释,南宋朱熹整合,名为集注。明代为官方教材。
《大学》开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物太多,格不过来。师:每日格一物,格到豁然贯通,就得到了天下之理,即一。与友约格竹子,三天友弃,王到第七天吐血,大病一场。儒家特点:说说而已(*^▽^*)
格:其义取决于对象为何。毛委员: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变革梨子(格=吃)。手中的工具和研究的目的决定了格。
物:一堆物在一堆人的参与之下变成事。格物or格事?
区别事物,目标明确,有理论准备。
(三)转:利艰贞,贬谪贵州,龙场悟道,龙岗讲学
吐血后,王厌恶理学,三次考试才上,殿试第十名。封官:工部观政(实习)。明武宗朱厚照时,戴铣弹劾宦官刘瑾,被打入大牢,王仗义执言,也入狱。一个月后被判仗责三十,贬谪贵州龙场驿站做驿丞。明朝仗责大臣打后背,戴铣被打死,王养伤月余赴任,占明夷卦,即天最黑的子夜,影射当时小人当道。但卦辞,“利艰贞”,利:有利的情况;艰:道路曲折;贞:应当坚持下去,才能得到光明的前途。
驿站:传递信息、接待官员。驿站经济来源取决于均徭,条件取决于周边经济条件,贵州当时经济较为落后。王贬谪时伴有三名仆人,住石洞,想起家乡的阳明洞。(阳明洞天,道教术语,神仙聚会的地方。)回忆——十七岁,去江西成婚。娃娃亲,岳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南昌布政参议(负责财政的副省长)。大婚当日失踪,受无为道人所教,习得打坐养生之术(疑似逃婚没处去hhh)。三个仆人病倒了,王反向伺候仆人。至暗之时,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过去的圣人之道被当成了书本的知识。开始重读四书五经,没带书,自己回忆重新解读。悖论:当智慧用语言文字表达记录出来,则又变成了纸面的知识。圣人之道,即儒家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心即理。理在事物中沉睡,叫物理;理在生命体中沉睡,叫生理;理在人的生命中沉睡,叫性理。性理醒了,圣人之心/道醒了。参考火和光的关系。心理同一,廓然大公。从人生感悟出发,讲学吸引来周围百姓,回报帮忙盖房子和龙岗书院。
理醒了是觉知,具有实践动力,必定会付诸行动。
(四)合:庐陵实践
教学遇到瓶颈(即前言悖论,理学窠臼:智慧和境界又变成知识),吏部任命王为庐陵知县。历时四个半月才到任。携带雕版《五经臆说》,路途中遇学生请教,“付之于秦火”。召集学生寺院打坐,“使自悟性体,故恍恍若有可即者”。
进庐陵,手里有权,秉承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圣人之心深入民间,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落实方法,解决问题——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在实践中知,不可学。
当地民风,明智开化,权利意识强,好诉讼。文化之乡,文天祥、欧阳修。赋税太重,苛捐杂税,太监凌驾于地方大臣之上。圣人之道,没有一己私欲,不在乎仕途,不畏生死。王代表百姓弹劾太监,胜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