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中国高铁是如何融入我们生活的?

此时此刻的中国,正有不计其数的列车在大地上疾驰。车上旅客或离乡愁浓,或归心似箭。在大多数旅客心中,十年前那个雨夜里发生的事,或许早已归于平淡。然而,还记得它的人,想起它和它带来的影响,同样五味杂陈。
事故 教训深刻
十年前的那个雨夜,强烈的雷暴引发了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区间信号系统故障,列车调度员在信号故障区段出现列车信息丢失的情况下仍然放行后续列车,进而造成由北京南开往福州的D301次列车追尾了由杭州开往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最终酿成惨剧。

涉事的后车,当年的车组号为CRH2-139E,这组车利用部分可用车厢,加上新造车厢,摇身一变,改造成了综合检测列车,现车组号为CRH2J-0205。改造后的CRH2J-0205车组于2015年问世,并在2018年12月3日清晨抵达福州站,在“晚点”2690天后,完成了抵达当年终点站的任务,并随即从终点站再出发,开启了它的首次月度检测之旅。这组车现在正奔波于多条高铁线路,执行它每个月例行的检测任务。

涉事的前车,当年的车组号为CRH1-046B,则在拆解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用作静态展示、实训演练道具等。


变革 势不可挡
“八纵八横” 四通八达
“7·23”事故发生后,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仿佛踩了一脚急刹车;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前进的,高铁的发展同样不能“因噎废食”。这十年来,我国已建成“四纵四横”高铁路网,“八纵八横”路网也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从1万公里增长到4万公里,四通八达的高铁,早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少地方,通过高铁达成“双城一日生活圈”的设想,已然成为现实。

遗憾的是,由于早期高铁建设经验不足且标准不够完善,部分线路在建设中惨遭“降标”,混乱的建设标准让中国高铁的建设经历了“被偷走的那几年”。好在中国高铁总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建设标准,为后期建设高标准的高速铁路线路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不断地丰富完善,高速铁路的通达度正一步步地增加,国内还出现了多条环线动车径路。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使得两地间的高铁通达方式出现多种经由,在恶劣天气下,铁路部门还可选择让动车组迂回运行(即绕开受影响区段),保证旅客出行安全,也提高了路网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运行能力,越来越多的人民也享受到了“交通强国”带来的福利。

规程修订 安全运行

2014年,新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发布,高速铁路运输开始拥有了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提出与完善,为高铁安全运输提供了参考。时至今日,中国高铁从此再未出现过严重事故,与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升级 便捷出行
标准换代 动车组升级之路

早在10年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对国外各大平台动车组技术的消化吸收,开始在“再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自主设计改进的CRH380AL和CRH380BL型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飞驰。自2013年起,统型化的各型动车组陆续上线,各型动车组的座位布局和车内设施开始统一化。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问世,更标志着中国动车组设计制造标准的形成,不少大部件能实现同平台不同车型的共用。动车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动车组列车向智能化不断迈进,今年6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在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这些动车组列车更加“聪明”,每节车厢布有上千个传感器,能够监测并向数据中心上传重点部件的实时状态,实现列车健康状态检测评估的自动化,更是为动车组检修的精细化和高效化提供了数据支持,优化检修项目及周期。
此外,智能动车组还具备一定的“自我诊断”能力,对于列车发生的常见故障能够进行自动停车、限速、切断设备设施等保护性操作,甚至能在接触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依靠车载蓄电池慢行至就近车站。
站场开发 让交通融入生活

非运输收入也是铁路部门营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铁路车站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甚至达到一定水平,与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紧密连接的时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就没有必要完全依赖于上座率。除了能为市民、游客带来出行便利外,高铁车站的配套开发,对于城市的发展也将有深远的影响。

不论是“地下车站+地面园林+复古建筑”的嘉兴站,还是“上盖商业+休闲平台”的沙坪坝站,以及“聚合商业+免税消费”的香港西九龙站,都是新时代铁路站场开发的优秀案例。当你分不清哪些市民是来乘车,哪些市民是来消费,哪些市民是来休闲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交通设施已经真正地融入城市、融入生活了。

将旅客和货物安全、正点地送往目的地,是交通运输的目标。但是,只有让交通融入生活,才能让交通运输发挥更大的效益。发达国家对于交通设施的综合开发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城际铁路 都市圈通勤利器
随着我国一个个都市圈的形成,旅客对在城市之间往返的通勤需求越来越强烈。但高铁依旧有着长途运输的属性,都市圈的交通运输大任,还是要交给城际铁路。

近年来,多条不同性质的城际铁路相继通车,这些城际铁路的运营方式多种多样,有国铁负责运营的京津、沪宁、广珠、穗莞深等城际铁路,也有以地铁制式运营的杭海城际铁路,还有由地铁公司负责运营的国铁制式线路,如广清城际铁路。

目前看来,不同的运营模式有利有弊:由国铁运营的城际线路与其他国铁线路并无不同,甚至作为城际有着各种体验不佳之处,但胜就胜在它被融入了国家铁路网,乘客在站内能快速换乘前往不同城市的列车,甚至还能不用换乘直达目的地。
而在大湾区,广东城际负责运营的广清城际和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则创新性地引入了地铁和国铁同步售票检票模式,两种售票系统售出的车票均支持不对车次乘车,当日一次使用有效。但是由于其在短期内与国家铁路网未能直通运行,相较于国铁方式运营的城际线路来说,通达度就差了很多。

巧合的是,CRH2J-0205动车组在今天前往广清城际,完成了该线路的月度例行检测任务。相信城际铁路在今后数年间还会有大发展,而城际铁路是否还有更好的运行模式,还需进一步观察。
客票发展 大数据服务出行
多措并举 缓解一票难求

上了年纪的“打工人”,一定经历过排队购票的艰辛,也一定对“黄牛党”恨之入骨。随着近几年二代身份证的推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名制购票和互联网购票成为了现实,“黄牛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12306网站自上线的这十年来,系统可靠性和便利性有了质的飞跃。如今,大家只需要动动手指,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在手机上购买火车票。
电子客票 刷身份证上车

车票无纸化,也就是国铁所宣称的“电子客票”,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中国铁路就实现了——那时候的计算机联网售票,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电子客票”了。而从2019年开始推广的电子客票,则让乘车和乘坐地铁一样,只需刷身份证或是二维码即可检票上车,原来的车票成为了“报销凭证”,在不晚于自乘车之日起至31天内均可打印,在开车前排队取票的操作也已走入了历史。

候补购票 大数据探测客流

近年来,12306网站结合旅客的实际需求,推出了候补购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抢票软件对正常售票秩序的“干扰”。然而,大多数旅客并不了解国铁对长途列车的售票策略——即优先保障全程车票销售,因此,候补购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宣传、完善和提升。
其实,候补购票功能除了能提高座位利用率、让一趟列车解决更多旅客的出行需求外,还能帮助铁路部门分析近期客流意向,合理加开临客列车,以技术手段高效提升运力。
不忘过去 放眼未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短短16个字不仅体现出了铁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出了国家对铁路发展的重视。铁路不仅是国家交通运输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对世界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先锋力量。这十年来,我们目睹了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也期待着在未来,出行能拥有更加便捷和美好的体验。希望中国铁路事业能越来越好,铁道行业的中国标准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文章作者
LandCruiser2019
烤鸭菠萝包 | 配图
404你在说什么 | 配图
広州駅Z36 | 配图
免治牛肉加个蛋 | 配图
Sun305 | 配图
鸡飞 | 配图
LandCruiser2019 | 配图
烤鸭菠萝包 | 视频
逃学请找我 | 编辑
通行线Toursline
大交通文化推广和传播品牌
授权/合作事宜欢迎联系contact@toursli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