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子女的婚姻是父母的任务?
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佳节倍催婚。今年春节又感受一波亲戚的热心关怀。对于一年才见一次的叔伯姑姨,其实还好,毕竟平时生活没有联系,话语的分量无足轻重。
倒是父母的平日里锲而不舍的念叨,更为切身。
我妈最常说的几句,诸如“你老大不小了,该谈了”“趁早找,选择的机会大”之类,也还好,再变不出什么新花样。
我爸就毫不客气,打击式鼓励——生日的时候,拿着计算器算我的年龄,说:你又老了一岁了,赶紧找,老了就没人要了。平时就是“年龄大了,脸会垮的,你看你。。。赶紧找,还能挑一挑,老了丑了,别人都看不上”。
我:这绝对是亲生的。。( ̄_ ̄|||)
我见过最激烈催婚的是以前一个经理。三十来岁,干练中又带着一份温柔,待人很好。某天晚上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措辞激烈,大意是,今天就把话挑明了,以后就不结婚,你们看着吧,这都是你们逼的。
完全是刚和父母吵完架的语气。没隔几分钟就删了。
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赌气发誓不婚?那一刻,她的愤怒该是达到了顶点。
父母越催,子女越是反抗,最后走到互不相容的地步,何苦呢?
但好像双方都身不由己。
有时候看着我妈小心翼翼又语重心长地念叨,看到她鬓间的白发,会觉得这个女人很可怜——我的婚姻像压在她身上的一座山,我一刻不结婚,她就不能安心。她也常说:等你结婚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为什么子女的婚事会是父母的任务?
为什么父母要执着于子女是否成婚?
恋爱、婚姻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子女,即便父母操碎了心,也不能代替子女去执行。
把我的终身大事看成他们的任务,像背上了不属于自己的KPI,虽然他们很努力,但进错了跑道。
我可怜他们的执着而不自知。
他们焦灼而无可奈何。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苦”。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bore)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简单来说,就是菩萨拥有了大智慧(“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能看透一切,度苦离厄。
佛教所讲的“苦厄”是专指。“苦”指内心感受,比如父母因子女迟迟不婚产生焦急无奈烦恼的情绪。“厄”指外界造成的影响,比如天灾人祸。
电视剧常有引用佛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桥段,大多不得要领。“色”是“五蕴”中的一种蕴,另外四蕴是受、想、行、识。色蕴指人能感觉到的物质现象,即万事万物。“空”指不稳定、变化的状态,一种空无的状态。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你看到是它,其实不是它。
佛教讲“因果”,讲“成就”(“成就”一词来源于佛教),比如你看到一团火,其实是氧气、可燃物、着火源共同成就了这团火。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自有规律。如若背离规律,认为该合己意,就是犯了“痴”,“贪嗔痴”中的“痴”。即傻,不明事理,看不透。
看不到世事变化的因果缘由,执着于己意,就是“我执”。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苦难的来源。
佛陀常说“放下”,就是劝人放下“执念”。
看透,放下,就是佛教追求的“大智慧”。
父母看不到女性经济独立,家庭丧失了经济庇护所的地位。
看不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个人需求被更大程度满足,婚姻提供的满足感被降低。
看不到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到,传统婚姻观念在瓦解;以及个体对婚姻的情感需求被放大,对婚姻提出更高的要求,晚婚成为趋势。
......
父母如果只看到自己的孩子迟迟不婚,会认为这是孩子自己选择的结果。但看看社会上有多少人晚婚,看看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结果,会发现晚婚这种现象也有其缘由。
父母看不透,固守“你到年龄了,该结婚了”的念头就是执着于己意,就是“我执”,进而有了“苦”。
对于催婚,我不觉得长辈说得多有道理,我也不否定他们真诚、热切的担忧,我只是看到了他们在子女婚姻一事上的“执”。
我理解他们,也难免有点可怜之意。
不过,或许正是看不透,人世间才多了那么多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