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马奇人异士列传——叛教者 尤里安 中

2022-06-15 23:26 作者:牧岛先生  | 我要投稿

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对弱势的一方就越不利,如果不能一击致命,一战定乾坤,就注定会失败。与之相对的,步步为营的战术,虽然可以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局部胜利,为最终胜利增添筹码,但每一次胜利都一定会伴随牺牲,于是结果会变成:虽然捷报频传,但是伤亡惨重。所谓“皮洛士式的胜利”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被后世尊奉为军神的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 巴卡、尤里乌斯. 凯撒,都偏爱闪电式的一锤定音,而不喜欢步步为营,磨磨蹭蹭的战术。

公元357年,遭到友军的背叛、孤军深入,孤军奋战的叛教者 尤里安,来到了斯特拉斯。这是坐落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莱茵河的支流绕着城郭缓缓流过,河边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阿勒曼尼人在此驻扎了4万大军,摆开阵势,以逸待劳,迎战尤里安的1万多部队。

尤里安也在河边摆开阵势,准备作战。他一直走到了斯特拉斯城下,才接到了友军已经擅自撤离的消息。现在他要是撤退,势必会遭到蛮族的穷追猛打,唯有直面敌军,拼死一搏,才能杀出生路。

罗马军团右翼的骑兵团率先发难,然后是中军的罗马步兵,而左翼的塞维鲁斯率领的精锐部队按兵不动。

蛮族和罗马的骑兵部队率先交锋,然而,蛮族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数都明显占据了上风,罗马的骑兵团逐渐士气崩溃,向后溃散。这时候,尤里安带领200个亲卫,冲上右翼前线,一边呵斥溃逃的骑兵,一边与敌军厮杀。

这时候,看到了罗马军大将的蛮族士兵们坐不住了,他们渴望斩下尤里安的首级,像发疯一样向他扑去。

这时候,塞维鲁斯的左翼部队开始行动了,他们趁着敌军如潮水一般涌向尤里安的时候,迂回攻击了敌军侧翼。阿勒曼尼人的军队顿时大乱,他们前方的部队还在拼死厮杀,而后方的部队已经开始溃逃了。

虽然尤里安的部队依然处于绝对劣势,但士气的崩溃却犹如雪崩,迅速击溃了蛮族大军。4万大军迅速溃败,仓皇逃命,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并不是被罗马士兵杀死,而是被自己人踩死。族长科诺多玛带头越入莱茵河,企图游到对岸逃命,结果河中又淹死了不少人。

结果,蛮族大军共有6000人阵亡,而罗马军方面只损失了245人。

这是罗马末期罕见的史诗大捷,尤里安凭借斯特拉斯大捷,一时间声名大振,从西班牙到萨珊波斯,凡是有罗马军团的地方,都在传颂尤里安的名字。他们都把尤里安在高卢的大捷,与凯撒的《高卢战记》相提并论,甚至有士兵宣称,身披大红战袍的尤里安的背后,都环绕着若有若无的光辉。

罗马元老院立即决定召开盛大的“凯旋仪式”以纪念这次史诗大捷。不过,“凯旋仪式”的主角并不是尤里安,而是皇帝君士坦提乌斯。罗马元老院贵族,以及全体公民,为“庇佑罗马军团百战百胜的皇帝”举行了最为盛大的凯旋仪式,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罗马历史上最后一次凯旋仪式。

公元358年,尤里安来到了巴黎。其实这时候,巴黎早就被蛮族付之一炬了,但是,尤里安下令修复巴黎的城市设施,鼓励在此移民。并且在里昂、欧坦、斯特拉斯、美因茨……修建一系列城堡设施,作为防御蛮族进攻的支点。

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减轻赋税,拓宽河道,修复公路设施,振兴工商业。

高卢在尤里安的治理之下,迅速呈现出中兴的迹象,流亡的平民开始返回高卢定居,商人的车队开始在高卢的道路上飞驰。

然而,来自中央的掣肘,始终是尤里安的痛处:没过多久,尤里安的副手塞孔都斯就被皇帝撤职,不得不返回罗马。

后世的很多人替君士坦提乌斯皇帝辩护,认为这一切并不是皇帝的问题,而是进谗言的宦官们的挑拨离间。不过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中央被只懂得阿谀奉承,进献谗言的宦官们操纵,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究竟是放任宦官们胡作非为,还是制止他们的无理取闹,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思。但是很遗憾,世上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只要受到一点吹捧,就自鸣得意,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了,对自己的过错不敢谈半个字,对别人的过失却揪着不放;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就是“辛勤劳动的成果”,而对别人的成就就是“运气好罢了”。既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也不敢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领导都是这样的人,包括君士坦提乌斯。

公元359年,尤里安的1万3千军队增加到了2万多人。他卓越的战争才华,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蛮族勇士和奴隶前来投奔。公元358年到359年,北部的法兰克人以及日耳曼人多次入侵,但每次都被尤里安的军团击退。一时间,蛮族部落甚至不敢接近莱茵河,唯恐遭到尤里安的迎头痛击。

很多人觉得非常费解:尤里安24岁之前的人生里,一直都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求学生活,别说是带兵打仗了,他恐怕连刀剑都没摸过,怎么会突然在军事、政治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首先,虽然我们经常听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实际上千古留名的军神,都是要读书的。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自不必说,连图拉真和哈德良都以热衷于和知识分子开辩论会闻名。

哲学、文学、历史学……这些东西看起来没用,是因为他们对人的影响,是肉眼观察不到的。他们只会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改变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尤里安24岁之前一直在雅典学习哲学和历史,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的认知。

这些“潜移默化”让他变得务实、敏锐、深邃,以及积极。在高卢的4年里,尤里安几乎一直都是以攻为守,积极出击。

而且,和著有《沉思录》的马可. 奥勒留不同,尤里安带兵出征的时候很年轻。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最有拼搏精神的,一旦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他们的成绩得到了认同,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更加努力。尤里安在取得第一次胜利之后,每次作战都是主动出击。而且一旦一个人进入了“努力工作→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更加努力”的良性循环,那么他的成功就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纷至沓来。

“年轻”和“阅历短浅”,既是一种劣势,也是一种优势。只要能充分发扬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给年轻人以信心和鼓励,那么阅历短浅也能变成优点。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本身就是暮气沉沉,领导们都是爹味十足,颐指气使,那么年轻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消极摆烂。

然而,尤里安的传说还没有终结,公元360年,萨珊波斯进攻罗马,罗马东部重镇阿米达陷落。这一年,尤里安29岁。

顺便一提,现代史学家,尤其是汉语圈史学家,经常会把“萨珊王朝”称为“萨珊波斯”,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到了公元4世纪中叶,“波斯”作为两河流域的政权,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后来在波斯的尸体上,崛起了无数强盛一时的文明,其中就包括“帕提亚”。而萨珊王朝严格意义上,脱胎于帕提亚帝国而非波斯,它与波斯王朝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王室血统和政治架构上均与波斯毫无关系)。不过为了尊重历史习惯,笔者后文依然称呼“萨珊王朝”为“萨珊波斯”。

当然的,既然萨珊波斯进攻罗马,那么罗马自然应该予以迎头痛击。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亲点了10万大军,举兵东进,准备迎击敌军。

当时的罗马常备军总数,大约是60万人,也就是30个军团,30个辅助兵团。所以对于皇帝来说,凑齐10万大军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此时,皇帝君士坦提乌斯做出了一件让无数历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行为:公元359年,皇帝君士坦提乌斯对尤里安下达诏书,要求征调尤里安麾下的1万士兵,而且点名道姓地要求征调最为精锐的“皇家辅助卫队”,以及近卫骑兵团。

尤里安手下一共才2万多人,一下子就要被调走一半,而且全是精锐部队。这让他一时间非常为难。

而且更麻烦的是:最精锐的“皇家辅助卫队”,大多是尤里安直接在高卢本地征募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这些人本来就是本地人,他们是为了保卫家园,才拿起武器,与尤里安并肩作战。而现在他们刚刚平定了北方,就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前往遥远的中东,和他们未曾谋面的敌人作战。

于是,战士们“罢工”了,有五千多士兵来到尤里安的大帐门口,静坐示威。由于皇帝时刻提防尤里安背叛,所以他的大帐门口只有两个卫兵,没有任何镇暴设施,这五千士兵万一情绪激动,冲进大帐,那么尤里安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静坐示威持续了一个多月,尤里安和士兵们多次谈判未果。而且,漫长的谈判,让士兵们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丝变化。

公元360年2月,睡梦中的尤里安突然被士兵们用盾牌抬了起来。他在一百多个士兵的簇拥下,被抬出大帐。接着,大帐外静坐的士兵们纷纷起身,开始高呼:“尤里安. 奥古斯都!”

一开始只是大帐外的士兵,接着周围站岗的士兵也一起喊了起来,不一会儿,整个军营两万多战士都开始齐声高呼:“皇帝!尤里安. 奥古斯都!”

把领袖抬在盾牌上游行,是凯撒征服高卢之前,高卢各部落战士的传统。对于这些身处罗马军团,为罗马社会服务的日耳曼人来说,远在天边的皇帝君士坦提乌斯,只不过是个窃取胜利果实,自私自利,道貌岸然的小人,而眼前这个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小个子,才是真正配得上“皇帝”二字的领袖。

一开始,尤里安非常惊慌,他从盾牌上翻了下来,逃回自己的大帐里。不过,第二天,他就收拾好了情绪,重新走出大帐,宣布接受部下的拥戴,自称“皇帝. 尤里安. 奥古斯都”。

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首先尤里安是第一位被日耳曼人和高卢人拥戴登基的皇帝,心高气傲,自视甚高的罗马人会如何看待他?然后,尤里安的哥哥加鲁斯,就是因为煽动军队叛乱而被处决的,所以皇帝对他是百般提防,早就做好了尤里安哗变的准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曾经无比欣赏、怜惜,甚至爱慕尤里安的皇后优西比亚以及公主海伦娜都已经去世了,现在皇宫里不可能有人站在尤里安这边。

事态发展到这种程度,尤里安只好给君士坦提乌斯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称帝是逼不得已,提议君士坦提乌斯恢复前朝“四帝共治”的传统,自己和他“二帝并尊”,以此维护罗马和平,避免内战。而且,这封信中,尤里安依然自称“副帝(凯撒)”。

然而,君士坦提乌斯根本没看过信,他在接到尤里安被拥立称帝的消息之后,立刻就与萨珊波斯和谈,割让了之前被占领的阿米达以及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然后举兵西进,准备消灭尤里安。

不知道尤里安看到此情此景,会不会有些感慨。

四年前,他多次恳求皇帝派遣部队增援,但援军就像是“不小心答应了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一起吃饭的妹子”一样,百般推辞,不断拖延。他盼星星盼月亮,最后好不容易盼来了援军,结果援军走到半路上,就折返回家,放了鸽子,还把尤里安手下一万多人扔在前线,独自面对敌军。

而现在,只是听说了“尤里安可能叛变”的传闻,皇帝就迫不及待地点起大军,不惜割让土地,与敌国媾和,也要优先消灭尤里安。

现在他不得不赶紧和蛮族部落和谈,然后前往其他罗马军团的驻地,争取其他军团的支持,否则,只靠手头2万出头的兵力,要和10万大军正面交锋,真的是以卵击石。

不过,他其实也不用太过着急,因为,公元361年11月3日,刚刚点起10万大军,准备征讨逆臣贼子的皇帝君士坦提乌斯,突然驾崩,享年43岁。

驻扎在多瑙河的四个罗马军团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倒向了尤里安。紧接着,北方各军团也纷纷宣布效忠。预想中血流成河的内战并没有发生,叛徒尤里安在20多万战士的簇拥下,几乎兵不血刃地回到了罗马。

公元361年12月1日,时年30岁的尤里安来到君士坦丁堡,正式加冕称帝。在加冕仪式上,他还顺便去迎接了君士坦提乌斯的灵柩,以皇帝的身份举行了葬礼。

罗马人们是非常乐观的,因为目前为止,尤里安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像“凯撒”了,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比凯撒做得还要好。尤里安也非常乐观,他在治理高卢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他对未来的执政非常有信心。

所有人都相信,接下来罗马会走向中兴,甚至可能会走向第二个“五贤帝时代”。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尤里安带来的繁荣、和平,以及强盛,就和他本人一样,迅速地破灭了。昙花一现的“尤里安中兴”才刚刚开始,就无奈地走向了凋零。

五贤帝之后,各代君王的胡作非为、横征暴敛、荒淫无道;各级官僚的贪污腐败,损公肥私,鱼肉百姓早就耗尽了罗马的国运。

罗马已经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是药丸,而是乙烷。

罗马奇人异士列传——叛教者 尤里安 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