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2022-06-15 23:25 作者:Traveler-小小音  | 我要投稿

《乡土中国》

费孝通

3.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而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学是指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模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实践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此,学习必须打破今昔之隔,这就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人依靠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要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培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在这里,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从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反复重演。在乡土社会,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在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