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39 郑人从晋、从楚之争

2022-05-24 19:37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

       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有子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九章导读部分的第一节郑人从晋、从楚之争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左传导读——郑人从晋、从楚之争

       大家看课本上是507页。冬,楚子囊伐郑,讨其侵蔡也。子囊公子贞,他的后人称囊氏。《春秋》经文也记载了这件事。那就是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讨其侵蔡也。是因为在今年的四月,经文有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因为郑人侵蔡,楚人为了救蔡而伐郑。

       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晋。六卿分为两派,子驷,公子騑。子国,公子发,也就是子产之父。子耳是公孙辄,子孔是公子嘉,子展是公孙舍之。大家看,从这里边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第一个,郑国的卿大夫都称子这个子那个,这和其他诸侯国的称谓不一样。就是名和字,他的字往往都是称子这个子那个。这都是字,和名不一致。另外我们可以看出来,除了公子就是公孙。这是郑国政治的,血缘政治的一种体现。这些公子们都是穆公之子,史称“七穆”。

       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后来都担任卿职,并且以后都成为郑国的大族,这些公孙们也都是穆公之孙。这六卿明显地分为两派。当楚国伐郑的时候,前三人主张从楚,就是服于楚。楚人来了,我们就和楚人结盟,表示听楚人的话。后三个人主张待晋,对待晋人的救援,那也就是不服楚。

  • 子驷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周诗》是周人之诗,但不在于今本《诗经》之内,人们称“逸诗”。所以像这样的《周诗》,一般都画书名号,但实际上未必是一本书。就是《周诗》,未必有一本周人之诗这个书名。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因为有一种传说,黄河千年一清。人生百年已经是老寿长寿,等不了黄河清。人的生命不可能赶上黄河清。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我们等不下去。时间不等人,我们不能等待晋国求援。事情紧急。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这个兆,杨伯峻先生理解为占卜,就前人都理解为占卜。这个询就是问。

       但是我想这个询,这个兆直接理解成占卜,是龟甲上那个裂纹也可以。这个职竞作罗呢,这个职是“是”。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相当于自作罗网。这句话整体的解释就是,如果我们按占卜来解这个兆。那么就是当你占卜过多,那你得到的兆就会不一样。等于你自投罗网,无所适从。这样理解也通。

       但是我想如果把兆理解为占卜,已经形成的那个裂纹,要反复地解释。要很多人去解释这个裂纹,有什么含义。同样也是自作罗网。因为像这些东西,如果你问得太多,得到的方案不一样。得到的答案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答案,那就会导致无所适从。

  • 子驷曰——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

       公子騑子驷,引用这句《周诗》的目的是。我们面对现在这个问题,不要讨论太多,不要争论。争论太多往往会使我们无所适从。我们等不下去了,我们就要投降,我们就要服楚。很多问题你讨论的越多,最后没办法拿主意,就这样定最好了。我说这是为专权,提供的一种理论依据。

       就是诗上都这样说了,前人都这样说过,不要讨论太多,不要争论。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谋之多族是与多族商量。这个多族,实际上指的是众位的卿大夫。如果和每一个卿大夫,我们都在这里商量七嘴八舌。民之多违,都有不同的意见,那事情将会更加无成。滋是更,是益。如果商量的太多,意见不统一,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这一段都是在强调专权的必要性。必须有一个人拿主意,不要听大家乱七八糟的意见。

       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现在事情情况紧急,我们现在要做的,从楚来缓解。纾是缓解,缓解民众现在的处境。晋师至,吾又从之。现在楚人来了,我们马上从楚。当晋师来的时候,晋军来的时候,我们再马上从晋。

  • 子驷曰——敬共布帛,以待来者

       敬共布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这是说我们处于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只有敬共布帛,待于两竞。以待来者。布帛就是礼品。我们在两头都准备好礼品,谁来了我们都给你送礼,我们都答应降服。

       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众不受攻击。你来打我就投降,你还打吗。这是典型的花钱买平安。牺牲玉帛,待于二竞,以待强者而庇民焉。牺牲是准备结盟用的,玉帛是送礼用的。谁来了我给你送礼。谁说结盟,我把牺牲已经准备好了。这个盟约你说是什么我都答应,咱结盟就是了。

       那边又来了,我再和那边结盟,我再给那边送礼。二竞,这个竞是境,边境。待于二竞是南北双方,我都准备好礼物和牺牲。用这种方式来保护我们的民众,谁强我听谁的。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

       罢读为pí,这样我们的国家会少遭受伤害。因为你一来打我马上投降,那就不会深入去打。因为深入去打造成的损失会很大。现在我就是送点礼,牺牲会小。同样如果打进来了我们再抵抗,在抵抗的过程当中,老百姓会死亡很多。我采用这种两头投降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众少死伤,不亦可乎。不也可以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

  • 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

       是不是听着也挺有道理的,但是这就来了一个问题,投降派和抗战派你选择谁。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侍奉大国,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认为是信誉。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

       按照子驷你刚才那个说法,完全不讲信。谁强我和谁结盟,谁来我和谁结盟,完全不讲信。子展认为这是亡国之道。因为你不讲信,双方都可以打你,双方都不信任你。所以他认为应该等待晋人来援。

       他说五会之信,今将背之。虽楚救我,将安用之。所谓五会之信,其实就是五会之盟。是郑人参加的,五次与晋人结盟。就是在这两年当中,郑人经常与晋人结盟。每一次盟约的含义都有,听命于晋国,受晋国保护。

       但是现在楚人一来,你马上投降楚人,这是弃信。他说如果你不守信,完全不讲信誉,楚人会信任我们吗。你对晋人不信,你即使今天投降了楚人,楚人同样不信任你。不信任你结果是什么呢。

       亲我无成,鄙我是欲,不可从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即使投降楚人,楚人也不会相信我们,楚人不会和我们亲近。鄙我是欲,只能把我们的国家,看成他边疆的一部分。来利用我们,而不会真正地相信我们,不会真正地亲近我们。

  • 子展曰——晋君方明

       所以他认为不如待晋,降楚不如待晋。待晋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晋君方明。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晋悼公。晋悼公继承君位以后,整顿吏治,和睦众卿。在《左传》当中,这是晋国群臣最团结的一个时期。所以四军无阙,八卿和睦。

       这讲的是君明臣贤,军队团结,必不弃郑。他认为在今天这种状态下,晋国的君主贤明,群臣团结,军事力量强大。他不会眼看着楚人伐郑而不救,我们应该等着。杖莫如信。这个杖可以理解为这个仗。但是这个杖莫如信,可以有两种理解。这个杖是依仗,依靠。第一种理解是仰仗别人莫如守信。第二种理解是,小国可以仰仗的东西就是信。

  • 子展曰——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

       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所谓完守,完是修城墙,加强防守。所以这个完守就是修城墙,加强防守。以老楚,我们城墙修得很结实,楚人轻易攻不破,他老在那边围着,军队就会变老。实际上变老就是变疲劳。

       因为他待的时间长了,刚一来的时候年轻有锐气,时间长了老了他就疲劳了。等到疲劳的时候就好收拾他了。晋人来救他自然就跑了。所以这个杖信,按照这个杖信,应该是依仗信来待晋,依仗我们的守信来等待晋人。所以按照这个杖信,应该是第二种解释。

       就是杖莫如信,我们依仗的最值得依仗的,就是我们的守信。子展的话是不是也很有道理。那么他们两个人的话谁对,都对。完全相反两个道理都对,怎么办呢。那真的是无所适从。职竞罗网,职竞作罗。如果你认为两种理论都对,那究竟是降还是战呢。其实这两种确实都有道理。但是这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两人反映的是不同的想法。我们下面再讲。

  • 子驷曰——为他独断找理由

       子展表达完他的意思之后。子驷说 《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谋夫孔多,谋是商量,孔是很。商量的太多,这个孔多。这个很可以理解为太,和人商量太多。

       是用不集,这个是是此,用是因。是用不集就是因此不集。集是成,很多事情商量的人太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此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仍然是在为他的独断,来寻找古人的说法。他引用《诗经》,就是为他独断找理由的。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在朝廷当中,人言汹汹,各抒其是。执其咎就是受其咎,咎就是过,就是责怪,谁敢担其责。大家各人说各人的,但是最后出了问题谁负责,谁承担责任。如果大家责罪,到时失败之后老百姓来责怪你,谁来承担。

       受其咎,谁来承受,老百姓对你的追责,问责。最后承担责任的是我,不是你们。你们现在可以乱说,失败了以后我是决策者,失败了会找我问责,而不是你们。你们说那么多,你们能够承担责任吗,你们有资格承担责任吗。

  • 子驷曰——请从楚,騑也受其咎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这个如是比如,匪是比。有人,比如有人。这个行迈就是行路,是同义词连用。谋就是商量。比如有一个人在路途行路中,不断地与别人商议。是用不得于道。是用还是因此,而不得于正道。在行路过程当中,你不断地与别人商量,我应该向哪个方向走。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很多人告诉你的是不同的方向。那么你同样是无所适从,找不到正道。你会因此而找不到正道,因此不得于道。这是引用《诗经》上的话。

       《诗经》的本意是不是这样,我们且不管它。至少子驷在用这句话的时候,就在强调,这个事情我们不能讨论太多。我定了如何就应该如何办,商量太多什么事也做不成。请从楚,騑也受其咎。就这样定了,出了责任我担着。乃及楚平。

  • 使王子伯骈告于晋——君命敝邑,修而车赋

       及楚平,这当然是实施了子驷的决定。及楚平就是与楚和平,与楚和平实际上就是降楚。使王子伯骈告于晋。因为这边投降楚了,那边一定得罪了晋。需要有个使者向晋人说一声,避免晋人来伐。要找个理由,因为已有五会之信,已经结过五次盟,一直是从晋的。你现在从楚了,对晋得有个说法。

       曰,君命敝邑,修而车赋。儆而师徒,以讨乱略。这是在转述以往的晋命,就是晋君曾经这样命令我们。这两个而都是你们,把你们的军队,把你们的兵车准备好。军事物资准备好,军队战斗人员准备好。以讨乱略。略是取,不义之取为略,乱略实际上就是乱。在这里,郑人实际上是把乱略理解为,阐释为不从晋。不听晋命了就是乱。

       所以现在说蔡人不从。蔡人不从是蔡人不从晋。当时你们命令我们,要准备好军队,物资,来讨伐不从命者。那现在蔡人不从,我们根据你们的命令去伐蔡。所以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悉索敝赋,悉是全部,索是求,敝赋是我国的军赋。也就是我国的财政,军队财政全部调动出来,以讨于蔡。

       也就是我们拿出,我们全部的军事力量,为了执行君命而讨蔡。请注意,他在这里把讨蔡,伐蔡,说成是执行君命的结果。执行晋命的结果。我们在伐蔡的过程当中,俘虏了公子燮,在刑丘之会上献给了晋人。

  • 使王子伯骈告于晋——今楚来讨

       《春秋》经文也有,五月甲辰,会于刑丘(音)。郑伯献捷于会。献捷于会就是把公子燮,献于会也就是献于晋。这是在表功,对。前面是敝邑之人,不敢宁处。不敢宁处就是不敢安处。因为蔡人不从晋命,我们为了执行君命,不敢安处,不敢宁处。不敢在家休息,用我们全部军事力量去伐蔡,取得了成功。

       今楚来讨曰,女何故称兵于蔡。称兵就是举兵,举兵就是讨,就是讨伐。你们为什么出兵讨蔡,伐蔡。因此焚我郊保。郊保是郊外的城堡,堡垒。实际上这是在说,我们为了执行晋人的命令去伐蔡。而伐蔡的结果导致了楚人来伐。楚人来伐,焚烧我们郊外的城堡。

       冯陵我,冯读为píng,冯陵我城郭。冯陵也就是侵犯,城一般指内城,郭一般指外城。冯凌我城郭,也就是侵犯我城池,城邑。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皇启处,以相救也。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国家的人,夫妇男女。夫妇指的是已婚的男女,那后边的男女,是指未婚的男孩女孩。其实夫妇男女指的就是男女老少,全国民众。

       不皇启处。启是坐,是跪也就是坐。不皇,来不及。因为大家都忙着去救人,都来不及坐下歇一会。大家连坐一会的工夫都相互救助。翦焉倾覆。翦焉就是顷刻间,倾覆就是被攻陷。就是我们的城池,城邑,在顷刻间被攻陷。无所控诉。因为敌人的攻势很猛,一会的工夫就把城邑攻陷了。我们没有地方去告诉。

  • 使王子伯骈告于晋——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这个其我想应该是指活着的人。那些死亡者,不是现在活人的父母,就是现在活人的兄弟。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下面说夫人愁痛,不知所庇。夫人就是人人。因为他们的父兄,父母兄弟,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死了,大家人人愁痛。

       既愁且痛。痛的是失去了家人,愁的是无处躲避。不知所庇,不知包庇之处。不知道上哪里去藏,上哪里去找可以保护自己的地方。民知穷困,而受盟于楚。在这种状态下老百姓太艰难,受不了。所以他们在被迫的情况下,受命于楚,也就是投降于楚。

       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现在老百姓们普遍都想降楚。我和我的二三臣,二三臣就是我的左右大臣,这些卿大夫们。我们都去制止民众投降,但是没用。老百姓都愿意投降,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了。我们不敢不告知你们一声。

  • 使王子伯骈告于晋——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

       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又来了,子员就是荀盈。知武子就是知罃。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个行李告于寡君。这个君有楚命,是说你们的君主听从楚命。实际上指的就是你们降楚,你们的君主降楚。这个“个”,杨本作个,洪本作介,意思是一样的。行李就是行人,就是使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的君主投降楚国,之前你们连一个使者也不派过来,而即安于楚。也就是你们在事前不告诉我一声,你们就降楚了。并且是即安于楚,即安是就安于楚,就安于楚也就是服于楚。也就是你没有事先告诉我,就服于楚。

       君之所欲也,谁敢违君。当然这是你们君主愿做的事情,那你们君主的意愿谁敢违背。外交辞令,我们晋人当然更不敢违背。那你们既然做了,你们做得对。但是寡君将帅诸侯以见于城下,唯君图之。你们做的当然是对的,但请你考虑下面的事。所以我说这些外交辞令,有时候琢磨琢磨是很有意思的。

  • 左传导读——痛苦的郑

       在晋楚争霸的百年当中,郑国受难最多,最痛苦的大概莫过于郑,不论是从晋还是从楚,都会导致对方来伐,所以他很少过安宁日子,只有他们双方国内,都发生内乱的时候,大概会好一点,他不顾着去伐郑了,不顾着去救郑了,郑国反而会好过一点,所以在这种困境下,如何对待晋楚,这是郑国君臣,一直要面对要考虑的问题。

  • 从晋从楚——鲁襄公二年夏

       鲁襄公二年夏,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息肩于晋,是因为这时候他是从楚的。因为楚人的要求太多,降楚以后的负担太重。他希望减轻负担,所以投靠晋。投靠晋就等于减轻肩膀上的压力。减轻负担,所以这叫息肩。这个息肩就是减轻对楚国的负担。息肩于晋也就是服晋,从于晋。

       此时楚公子申为右司马,多受小国之赂。楚子辛为令尹,侵欲于小国。这既导致了陈国,因为这两年主动投晋。子驷请息肩于晋,也是因为当时的楚国执政者,对这些小国的勒索非常多。勒索贿赂,所以陈国不堪重负降晋。所以子驷也提出来,不堪重负息肩于晋。

       但当时的郑成公认为,我们前面讲到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因为楚人救郑,结果楚共王被射中了眼睛。郑成公认为,楚王为了帮助我们,把眼睛都给射瞎了。现在如果我们叛楚降晋不仁义,有欠于楚人对我们的支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公不忍心叛楚,所以这一次就没有叛成。

  • 从晋从楚——先君之命未改

       同年的七月郑成公去世,晋师侵郑,诸大夫欲从晋。子驷曰,官命未改。本来叛楚从晋是子驷提出来的。但是郑成公去世以后,诸大夫再提出来叛楚从晋,子驷又不愿意。他说官命未改,就是先君之命未改。

       郑成公原来不让我们这样做,现在他刚死了,我们应该遵循他的遗愿不这样做。一直到了此年冬天。迫于晋率北方十国伐郑的压力,郑人乃行成。也就是才真正地完成了叛楚从晋。这是襄公四年。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事情。

  • 从晋从楚——郑僖公之死

       郑成公去世,僖公继位。这个僖公是子驷的孙子辈,很年轻。他在几次活动当中都表现出,对这些老头的不尊敬,不尊重。因为这里边除了他的远房爷爷,就是他的远房叔叔伯伯,叔叔大爷。他一再表现,对这些老头们不太尊重。

       在鲁襄公七年,这个郑僖公要去赶赴,晋国召集的一个鄵之会。在鄵地的,在鄵地召集的一个会,郑僖公去参加。在途中,子驷派人暗杀了郑僖公。以疟疾讣。这个疟疾不是我们所说的疟疾,前人一般理解为暴疾,突然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暴病而亡。

       然后立五岁的简公为君。所以这帮老头也很任性,他不喜欢的君主可以干掉换一个,再换一个五岁的更听话。所以我们在一开始这段传文,我们可以看到。六卿在讨论如何,对待目前局势的时候,郑简公完全不管任何事。因为他才五岁,他本身也管不了事。大家也不把他当回事。六卿在那儿吵得不可开交,君主什么都不知道。

  • 从晋从楚——郑国内乱,侵蔡

       明年春,也就是鲁襄公八年,郑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谋子驷。所以郑僖公虽然不尊重这帮老头,但他也有一帮支持者。这一帮支持者,对子驷暗杀郑僖公感到不满。所以他们希望干掉子驷,为僖公报仇。子驷事先得到了消息,先之就是先下手为强。

       夏,四月,庚辰,辟杀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也就是杀掉了这一帮叛乱者。这个辟是法,以国家法律的名义,杀掉了他的这些反对派。这很明显,这是很重要的一次郑国内乱。

       但是很奇怪,你看这是四月,庚辰,杀掉了四个大夫,两个大夫逃亡。这个事情应该很严重。但是只隔了十天,十天后庚寅。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为什么在刚刚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动乱之后。仅隔十日,子驷,子国他们,为什么要去伐蔡呢。

       难道真的是为了听从晋人之命,那都是外交辞令,那肯定是不可信的。所以他伐蔡获蔡公子燮,和执行晋命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他侵蔡获得了胜利,他们这一帮人为此感到高兴。但是当时年轻的子产,子产是公孙侨,子国之子公孙侨。

  • 从晋从楚——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

       子产认为不顺,以为不顺也就是以为不然。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他不喜也就是说,他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文德指的就是德政,也有指的内政。你现在刚刚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不论是子驷暗杀了郑僖公,还是那几个人图谋杀子驷,还是子驷杀掉那几个人。这都不是文德,这都是内政混乱。

       所以是无文德而有武功,指的是对外取得了伐蔡之胜。祸莫大焉。内政混乱,取得了外交的武功,这是祸。子产认为这是祸,不是可喜之事。为什么是祸呢,他说结果会是楚人来讨,能勿从乎。

       现在我们去伐蔡,蔡一直是从楚。你打败了蔡国等于打了楚人的脸,楚人一定要为救蔡而伐郑。楚人来讨,能勿从乎。楚人来伐,我们一定会再会从楚。从之,晋师必至。我们这边降楚了,那边晋人一定要来讨。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子产认为,你这次伐蔡的胜利,会导致我们四五年不得安宁。这不是可喜可贺,而是可忧之事。所以子产认为这次伐蔡,无异于是惹事。应该说子产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他的父亲却因此训斥。

  • 从晋从楚——童子言焉,将为戮矣

       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国家有大事,又有正卿来主持。小孩子家你说什么话,有什么发言权。所以我们刚才看这段话,我的感觉是很奇怪。我说子驷现在已经是一个老人,担任卿职很多年。他对郑国的形势,应该有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

       为什么在内乱刚刚结束的时候,就去伐蔡,就去招惹楚人。他不知道后来的结果吗,我想子产说的这些话,他一定很清楚的,也懂得。所以我个人认为,子驷的这次伐蔡,实际上是一个演戏。是演的一场戏,为什么要演这场戏呢。因为他派人暗杀了郑僖公,导致了一部分族人的强烈不满。

       第二点是,郑僖公是在去参加晋国,主持会议的路上被暗杀的。那么晋人会因此考虑,你子驷暗杀,来参加我主持会议的郑僖公,是不是要叛晋降楚,是不是对我晋国有二心。会不会招致,子驷这时候会担心。

       第一,因暗杀郑僖公带来内乱。二,会因为得罪晋人,而招致晋人来伐。在这种状态下,他能想到的是最好投靠楚国。投靠楚国以后晋人来伐再说,晋人至少不会来,再追究我暗杀郑僖公的责任。我取得楚人的保护。

  • 从晋从楚——伐蔡目的是引楚人来伐

       但是取得楚人的保护,也不能直接去降楚。那我就伐蔡,伐蔡目的是引楚人来伐。当楚人来伐的时候我再降楚,我想这一定是子驷,故作的一个表演。我说最后的结果降楚,才是子驷的真实目的。

       所以从这个背景,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为什么在楚人来伐的时候,子驷坚持从楚。伐蔡导致楚人来伐,然后从楚。我想这是子驷设计的。所以当楚人来伐的时候,子驷坚决主张从楚。对别人的意见一律不听。

  • 左传导读——子驷的主张

       我们先看子驷的主张。我们刚才说了,他认为处于晋楚之间的郑国,为了保护民众,为了使国家获得几天安宁,我们必须牺牲布帛,待于二竞。谁强服谁,也就是他的原则是唯强是服,典型的投降派的理论。

       但是这种投降派说得过去,减少民众的死亡,也减少军队财富的消耗,国家财富的消耗。投降了无非就是送一些礼,那要打仗,那损失的财富会更多更多。所以我们说这种说法,这种在困境下的选择,不是没有道理。我说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是郑人的无奈。

       坚持抗战,我们曾经看过宋国的坚持抗战,导致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子驷所说的小国之道,不是没有道理。那么再看这个子展所说的,子展认为应该守信。固恃一方。我们从晋就一直从晋,我们就完全地和晋国一心,这样晋国才能真正地来保护我们。

       当楚人来伐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出兵来救我们。如果我们做两面派,会导致双方都来打。双方送礼再加上双方来伐,那我们会因此灭亡。所以这两种理论,刚才这位同学说都有道理。确实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确实都有道理。在郑国的春秋史当中,确实这两种方式他都采用过。

  • 左传导读——使王子伯骈告于晋

       我们再分析一下,王子伯骈告诉晋国时候,所说的一番话。我们看到他的主旨是希望晋人,能够对郑人降楚谅解。告诉他们,我们降楚是有理由的。第一,郑人伐蔡是为了落实晋命。以讨乱略,而不是无故侵蔡。或者言外之意是,我们今天受到楚人来伐,是为执行晋命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执行晋命,不去伐蔡,那么我们是不是,不会受楚人来伐呢。这是把楚人来伐的责任,推到了晋人身上。

       第二件事,强调楚军强大,郑人难以抗拒,民众伤亡惨重。那言外之意是,当楚人来伐的时候,你们晋人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保障,保护,使我们损失惨重,无所控告。在楚人打来的时候,你们离那么远,我们受那么严重的伤害,我们怎么办。也就是说这里把降楚之责,也推到了晋人身上。你不来提供保护,我当然只有降,要不然就是死。在死和降之间选择什么呢,我们只有选择降。因为你们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护,我们所以才降。

       第三是我们的投降,不是我们君臣的主意,是老百姓的主意。是民众受不了了才去降,民众的声音总是对的,我们不能违背民意。我们尽力地去阻止民众投降,结果还是民众投降了。我们没办法,这个结果不是我们乐意的,是迫于民意的压力。很明显,结盟是民众去结的吗。很明显他是把这种责任推给民众。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郑人的这一套说辞,基本上都属于强词夺理,没有多少真正令人信服的地方。尽管如此,也反映了郑国统治者,对现状的无奈。晋人大概正好也看到这一点,根本不相信郑人的说辞。

       那你说你的,好,我尊重你的选择,你等着。充满了威胁,恐吓。所以如果沿着刚才那个话题,我们再说几句的话。尽管郑人说的话强词夺理,但你晋人又有什么权力,不让我降楚呢。你又为什么恐吓我等着瞧呢。对了,所以这就是强者和弱者,不同的处境所持有的态度,不同态度。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我有时候感到,我们更多地应该是同情弱者,而不是歌颂强者。

  • 左传导读——顾栋高的看法

       说到这里,我在作《清代春秋学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就读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顾栋高对郑人的这种行为,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郑人典型地属于老鼠,首鼠两端,首尾两端。他认为郑人的这种老鼠的行为。

       他把郑人比作鼠,把宋人比作狗。他认为,宋人是谁给个骨头就跟着谁。他认为郑人就像个老鼠一样,首尾两端,待于二竞。他认为郑人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他的理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郑国和宋国,你一定应该真心诚意地,听命于晋国。因为晋国当时代表着中原,中原代表是王者,是王者的代表,是天子的代表。你应该为王者的中原利益,不顾自己的牺牲。你应该听命于晋国,服从于天子,与楚国坚决抗衡。降楚就是错误,就是老鼠行为。

       我在写完这一段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说顾栋高,真正是一个天子的忠臣。一切从天子忠臣的角度,为了维护天下的统一,为了维护大国霸权。因为他一直强调晋国,对当时周王室的存在,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是晋国的称霸,周王室早就灭了。因为晋霸存在,一直和楚国抗衡,才没有导致周王室的灭亡。否则的话周王室早就被楚人灭了。

       他是从这个角度,从天子利益至上的角度,来批评郑国。我说顾栋高是一个忠臣,但是对郑国,对宋国,要求是不是太过苛刻。为了名义上的周天子,让郑国,宋国都被打得稀烂。一定要像宋人,抵抗到那种易子而食的地步。

       所以对这样的历史局面,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评说。看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上。如果你站到王室的角度上,站到霸主的的角度上,顾栋高可以批郑批宋。但是我说如果站到,设身处地的为当时的民众想一想。也许我们会更多地,对宋,郑有更多的同情。

  • 左传导读——晋国率十二国联合伐郑

       最后一点是,等到明年十月。晋国又率十二国联合伐郑。因为他降楚了,降楚必然导致晋人来伐。晋国又组织了十二个诸侯国,联合伐郑。郑人恐,乃行成。也就是晋国来伐他又降晋。

       但是在这次盟约当中,在这次盟会当中,晋人宣读的盟约是。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结盟,所用的盟辞,都是由盟主国拟定的。他拟定的盟辞让大家来宣誓,实际上就是听命于盟主。所以我有时候说,任何制度都是掌权者制定的。所以像这种盟主拟定的盟约,一定是对他最有利的。

       我们从下文可以看到,晋人在这里宣读的盟约是。看引文。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有如此盟,就是有如后面的赌咒所说。内容是,郑国如不一切听从晋国的命令,那么你们将。

       俾坠其师,无可享国。有如此盟就是后面的这些内容。也就是说这个盟辞,很明显就是单方面强调,郑国必须唯晋命是听。晋国刚宣布完盟约,公子騑,这个字错了。公子趋进,就是公子騑趋进,就是子驷,疾步上前。

  • 左传导读——子驷,疾步上前

       他接着读了,自己临时拟定的盟约。是自己临时拟定的,还是事先准备好的,我们不知道,可能事先也有这种意图。这个辞应该当时是自己拟定的。他拟定的盟约之辞是,天祸郑国,始介居二大国之间。

       他首先把自己的这种处境,归结为天意。让我们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处于今天的尴尬境地,这都是天意。上天降祸于郑国,才有今天的局面。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这个要读为约,约就是要。乱以要之,大国不加德音就是不行德政。不行德政就是对我们不照顾。而乱以要之,就刚才这句晋人宣布的盟辞。唯晋命是听,他认为这是乱。这是不对的盟约。

       他说使其鬼神不获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他说像这种不合理的盟约,导致我们的民众,我们的神灵不能够获取禋祀。禋祀指洁祀,清洁之祀,整洁之祀。因为我们整天打仗,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祭祀神灵都缺东西。

       同时也使我们的老百姓,整天忙于打仗,不顾着种地。不能享其土利,不能种地就不能产生粮食,叫不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垫隘就是困顿。辛苦垫隘实际上强调的,就是生活极为艰难。无所低告。这个低是致,等于是无所控告,无处控告。我们的民众生活非常非常的艰难,但是却无处告诉。

  • 左传导读——唯我是听

       因为这种局面,所以我们的盟约应该是。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这句话很明确,是把晋国宣布的唯晋命是听,变成了唯礼与强者是听。

       所谓礼是对我们以礼待我们。以强那就是对方打不过你,这样我们能够保护我们的民众。谁能做到这些,我们就唯命是听。也就是说,这句话完全使晋国的盟辞,来了一个反转。由唯晋之命,唯晋命是听,变成了唯礼与强者是听。又变成了唯强者是听。

       当时的晋国主盟者,马上就要干掉子驷。说不行,这个不算。有的大夫说算了,本身我们的盟辞制定得不对。人家这样说我们也不好反驳,等着下次吧。对,就是等着下次吧。你这次不是不服吗,我把你打服了,你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 左传导读——唯强是从

       你不是唯强者是听吗。那好,我把你彻底打败,我就是强者,还是唯我是听。所以不久又有了伐郑。晋人刚走楚人又来。虽然子孔和子蟜反对,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吾乃不可乎。

       子驷还是坚持叛晋从楚,就晋人来了我和你结盟,楚人又来了,我再和楚人结盟。最后结果仍然是及楚平。所以子驷坚持了,他的唯强是从的原则。但是在这个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晋国表现了强。

       晋悼公在缓和国内局势之后,加强军事实力,对郑国发动了九次攻势,所以叫九驾而楚不能与争。就是连续伐郑九次,伐郑九次、最后楚人现在实力稍弱,不敢正面和晋国打,最后就认了。所以郑国有一段时间是坚持从晋,被打服了。但是这个从晋,仍然是唯强是从的结果。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九章第第一节郑人从晋、从楚之争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39 郑人从晋、从楚之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