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38 叔孙豹聘晋论乐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八章导读部分的第五节叔孙豹聘晋论乐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叔孙豹聘晋论乐
这一篇比较短,看课本的498页。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穆叔就是叔孙豹,叔孙氏历代称叔。叔孙豹称穆叔,他的哥哥叔孙侨如称宣叔,(叔孙州仇)称武叔。宣,穆,武都是谥号。
如晋就是聘晋,到晋国去聘。报知武子之聘也。知武子,荀罃。我们前面说过,知氏和中行氏都是荀氏。一个是荀林父之后,一个是荀首之后。他弟兄两个,荀林父之后称中行氏,荀首之后称知氏。知武子就是荀罃。
因为在襄公元年,经文有晋侯使荀罃来聘。襄公元年荀罃来聘,到襄公四年叔孙豹报聘。达聘,回聘就是回访。前人曾经怀疑说,怎么能隔三年再去回聘呢。其实《左传》中这种例证,不是一个两个,是有的。
晋侯享之。就是招待。金奏《肆夏》之三,不拜。这个金是乐手用金属乐器演奏,是金属乐器。演奏《肆夏》之三,《肆夏》具体内容不知道。《肆夏》之三应该是一组乐曲名,《肆夏》应该是一组乐曲。这里《肆夏》之三是演奏了,《肆夏》乐曲当中的三首。
《 国语·鲁语下》把这三首,记作《肆夏》《樊遏》《渠》。这个内容大家记不记无所谓,因为内容也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不知道。不拜是说叔孙豹在听完了,这三首乐曲的演奏之后,没有拜谢。
工歌《文王》之三。工是乐工,也就是歌手。前面仅仅是演奏乐器,现在是歌手演唱。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当然也有乐器伴奏。《文王》之三,根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是,《文王》《大明》和《緜》。大家读《诗经》的时候都知道,我们知道《诗经》当中的,我们现在读的《诗经》是歌词,在先秦时代是配乐的。
所以这里是歌《文王》之三,也就是唱《文王》之三。唱《文王》之三,是在伴乐的前提下,唱《文王》之三。有关《文王》的三首。又不拜。叔孙豹听完这三首歌曲,也没有拜谢。
歌《鹿鸣》之三。根据下文我们知道,《鹿鸣》是《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三拜。这里强调的是,在演奏演唱前边两组乐歌的时候,叔孙豹没有答拜。而歌手唱这三首歌的时候三拜。是一歌一拜,是每首歌之后他都要拜谢一次。
左传导读——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
韩献子使行人子员。这个员读yún。子员问之。韩献子我们前面说过,韩厥,韩厥由司马晋为卿职,现在是中军将,也就是晋国的执政者。他对叔孙豹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让使者子员去问。
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子以君命就是子因君命,子奉君命。辱于鄙邑是光临我国。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就是我们按照先君之礼,按照历代先君,接待其他诸侯国大夫的礼节,来欢迎你,招待你。藉之以乐是借助音乐。以辱吾子,这是客套话,以辱吾子之耳。实际上用这种歌曲来招待你,你可能感到是耻辱。我们唱的不好,演奏也不好,委屈你了。实际上这都是外交辞令,客套话。
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这个重读为chóng,因为是三拜。舍其大就是对那些大的音乐,你没有拜。而对这些小的音乐 你拜了三次。这个大小怎么划分的我们不知道。敢问何礼也。你这算是什么礼节。实际上直白地说,就是你这是怎么回事。好像你要拜都拜,要不拜都不拜。对那些重要的不拜,对这些不重要的你来拜,出于何种礼。
左传导读——拜和不拜的解释
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叔孙豹认为,《肆夏》之三那些音乐,都是天子招待诸侯时候,所演奏的音乐。使臣弗敢与闻。我不敢听,我不敢享受这种高规格的音乐。《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君不敢及。他认为有关《文王》的三首乐曲,那是两国诸侯相见时所用的音乐,所唱的歌。所以我作为一个臣,作为一个外交使臣,我也没有资格,来听这样的音乐,这样的歌。
这都是在解释我为什么不拜。因为这些我不敢听,不敢享受,没有资格。我如果拜了,答谢了,就等于我听了。就违背了,那我就变成了君主,或者变成了天子招待的诸侯。所以你们演奏这样的音乐,唱这样的歌,和我无关。我没有答拜的资格,没有拜谢的资格。
下面说我拜的理由。《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他认为《鹿鸣》这首歌,里边含有赞美我君之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时候的鲁襄公,实际上只有五岁。但尽管五岁,但是叔孙豹出使晋国访问,他一定要打着奉君之命来的。
那也就是说在这里,他认为自己是鲁襄公的替身。你演奏的《鹿鸣》,有赞美襄公之意。那我作为襄公的所派使者,我必须对此表示感谢。敢不拜嘉,敢不拜你对我君的赞美。《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他认为《四牡》这首诗歌,内含着慰问使臣之意。那我就是使臣,敢不重拜。表示慰问我,我当然应该表示感谢。
《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谘于周。《皇皇者华》中,有必谘于周这句话。谘是问,我们还叫咨询。这个周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是忠信。如果理解为忠信的时候,谘于周就是咨询于忠信者,咨询于善人。如果理解为遍,周也有遍义。那就是要到处去咨询,去问各方面的人。根据下文这个周理解为遍比较好。杨伯峻先生认为,理解为忠信比较好。但我想下边这些内容,应该是理解为遍比较好,就是遍访各种人。
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他具体的在解这句话,什么叫咨呢。访问于善者。咨询于善者这叫咨。咨亲为询。咨亲就是访问自己的亲人,亲属。实际上是问我家庭里边的事,问这里边的事,这叫询。
咨礼为度。如果我问的是有关礼仪方面的事,有关礼方面的事,这叫度。如果问的是具体的事,这叫诹。问难为谋,咨难为谋。也就是我问的如果是,这个难也可以读nán,也可以读nàn。有困难之事我向别人请教,或者有了灾难我向别人请教,这叫谋,和别人商量如何对付。
臣获五善,敢不重拜。他认为晋悼公安排的,《皇皇者华》这首诗歌,内含着教我五善。如此的教育我,我当然应该再次表示感谢。这是叔孙豹对拜和不拜的解释,所以我们这一节。导读部分也主要是讲,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反映了什么东西。

左传导读——春秋的礼乐
在春秋时期,使者出国访问,受到礼乐方面的接待,这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左传》当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少。当时的演奏乐歌,或者奏乐或者唱歌,分不分规格 是如何分的,大家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看出来,似乎叔孙豹和晋人对同样的诗歌,是有不同的理解。
因为按照,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我们只知道三颂,是周人,鲁人,宋人,在宗庙祭祀时候所唱的乐歌,它们都内含着赞美祖先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在招待宾客的时候,有没有其他的内涵。分不分规格,是不是对不同的人,演奏不同的音乐,演奏什么样的音乐。还是不是包含着,一定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也就是我们不知道当时,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规定的,怎么理解的。
左传导读——《肆夏》之三
晋人为款待叔孙豹,演奏的三套乐曲。叔孙豹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或拜或不拜。不仅我们不理解,晋人也不理解。我说这反映着,所持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叔孙豹认为《肆夏》之三,是最高档次的音乐,只有天子招待诸侯的时候才能用,他没有资格享受。
因为现在,有关《肆夏》的音乐内容失传。我们也不知道,他把它定为最高规格音乐,所持的标准是什么。是按照历史的标准,因为它最早,还是其他的内涵,我们都不清楚。我说叔孙豹,当听到这种音乐的时候,他认为没有资格享用。所以他用沉默来表示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暗含的是,晋人招待我不应该用这种音乐。
左传导读——《文王》之三
《文王》之三,见于今本的《诗经·大雅》。我们知道《文王》,就是歌颂周文王授命,受天命代殷之事。《大明》,是歌颂周武王灭殷之诗。《緜》是歌颂古公亶父,在周原建国之诗。也就是说这三首诗歌,都是在歌颂周代先王先祖的。
因为它歌颂的是创业始祖。而晋,鲁都是姬姓诸侯国。也就是这些先祖,也都是他们各国的先祖。所以在各国相互招待的时候,唱这样的歌,我想可以称为主流歌曲。是不是相当于我们现在主流歌曲,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祖先。大家见面的时候共同听一听,赞美我们共同祖先的歌和乐曲。我想这是大家都乐意接受的。但这样的歌分不分档次呢,难道君主才有资格听,叔孙豹作为鲁国的卿职,没有资格听吗。叔孙豹认为没有资格听。
左传导读——《鹿鸣》
《鹿鸣》之三,也见于今本的《诗经·小雅》。我们知道,《鹿鸣》是宴请宾客时候,所唱的诗歌,内容是对来宾的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这的确是歌颂来宾的。
那么晋人安排这样的歌曲,是为了赞美来宾呢,还是赞美来宾背后的君主呢。叔孙豹认为这是晋人有意安排,用来赞美鲁襄公的。这种解释对吧,有道理。但是晋人是不是真有此意呢,未必。
但是叔孙豹的这种解释,第一,反映着他对君主的尊重。我把在国外受到的一切招待,都归功于我的君主。招待我,赞美我,是为了赞美我的国君,这是忠君的体现。第二个层面是,如果晋人,不论晋人有没有这样的含义,是为了赞美鲁襄公。但是他这样,把它说成是晋悼公有意安排的,对鲁襄公的赞美。这等于不花一分钱,为晋悼公戴了一顶高帽子。您想的真周到,还想着赞美我们的君主。我说这也是,晋人乐意接受的一种解释。
左传导读——《四牡》
《四牡》,是一首写奉命行役的官吏,在途中思念家中父母,表达情感的诗。因为王事还没有结束。我心伤悲,不遑启处。不遑将父,不遑将母。是用作歌,将母来谂。也就是这首诗歌的主题,是表达使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叔孙豹也是奉命出使的使者,就是这些内容似乎对他也适合。
他认为这是,晋悼公有意安排演奏唱这首歌。唱给他听,对他表示慰问的。那晋悼公有无此意呢,也未必。但是他这样解释,也正好讨好了晋人。我说这不花钱又讨好,何乐而不为呢。并且这种感谢说得通。
左传导读——《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是出访使臣所唱的歌。它的内容是一位总想着,自己有做的不够的地方。所以要坐着马车,到处去征求别人的意见。而这个内容恰恰与叔孙豹,当时的身份地位相符。那就是鲁国一直依附于晋国,希望晋国帮助他与强邻齐国抗衡。
所以每次的,不论是鲁君朝晋,还是卿大夫聘晋,都有讨好晋国,并征求晋国意见,听从晋国命令的这种内涵。所以他把这个诗歌理解为,让我来咨询。教育我咨询各方面的事情,与诗歌的内涵若即若离,有吻合之处。
但这是不是晋人有意想教育他呢,也未必。但是他把它说成是,晋悼公有意教育他,我说这也是,给晋悼公送了一顶高帽子。我说很明显,叔孙豹的这一番解释,明显带有讨好之意。带有外交辞令的成分,并且与诗的本意若即若离。
左传导读——乐曲的规格
我想这些歌,唱哪首歌,演奏哪首音乐,一定不会是晋悼公有意安排的,应该是下面的臣僚安排的。但这种安排的顺序和内容,应该也有一定的想法。我应该给客人安排演奏什么歌曲,唱什么歌。我想这一定也是有准备的,但是这种准备背后的内涵,我们今天是不知道的。
那么这些乐曲是不是分大小。所谓大小我想就是规格,高规格和低规格。这些乐曲,分不分高规格和低规格呢,我们不知道。叔孙豹首先提出,这个高规格和低规格的问题。他认为高规格的音乐,他没有资格享受,享用。
左传导读——《诗经》的阐释
那么这反映着一个东西,那就是韩厥派人去问。显然韩厥,在主持安排这件事的时候,绝对没有这样想,对不对。他是看到了叔孙豹的不拜,拜和不拜,才来问为什么。所以叔孙豹的这种理解,在规格的理解上,与晋人的理解一定是有差异的。
另外这三首,就是《鹿鸣》之三这三首歌,叔孙豹的理解很明显,和内容都是,和诗歌的本身内容,都有若即若离的感觉。有关系吗,有点关系。是诗的本意吗,也不太是。我说他是通过讨好献媚,来给诗歌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内容,甚至是晋人没有想到的内容。
所以我说这种解释,很明显反映着春秋时代,人们吟诗,唱诗,演奏诗歌,可以有自己的主观理解。因为这一段,很明显体现着晋人的理解,和叔孙豹的理解都有差别。而这种理解,叔孙豹的这种理解差异,很明显带有讨好晋人的成分。带有主观阐释的内涵方式。主观阐释的这种方式,这种主观阐释的方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晋人对他这个阐释,绝对不可能产生不愉快,并且会感到很高兴。
所以我们从这里边可以看到,春秋时代人们的吟诗,唱诗,特别是对诗歌理解,往往带有主观成分。都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对他们所演唱引用的诗歌,做出自己的主观理解。这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误读,对诗歌的误读。这种误读,一方面使诗歌的本意越来越隐晦。这种主观阐释,离诗歌的本意越来越远。同时它也使诗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我说《诗经》本来就是,各种人士抒发情感唱出的一些歌。但是经过这些人,包括春秋时代这些人。通过他们的阐释,使那些本来很一般的歌,变得不一般了。由各种表达情感的歌,变成了有丰富内涵的经典。
我说也许这种误读,恰恰是文学的《诗经》,史学的《春秋》,变成经典的源头。我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误读,就没有如此丰富的诗经学,和春秋学。从经学源头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东西。大概我们对它不必要再强调,它与《诗经》本意的合与不合。《诗经》可以这样理解,《春秋》也可以这样理解,《周易》也可以这样理解,《尚书》也可以这样理解,于是经学产生了。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八章第第五节叔孙豹聘晋论乐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