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4.5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第五节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着的各方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但它们又具有同一性。矛盾就是既对立、又同一。我们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必须研究矛盾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的情形,即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呢?教员指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i]
在事物和过程中的矛盾着的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组成一个统一体,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矛盾着的每一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相反皆相成也”,就是指的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它对立的另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例如,没有困难,就无所谓顺利;没有落后,显不出先进;没有冷,也就没有热;没有帝国主义,也就没有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彻底解放将导致帝国主义的最终灭亡。世界上任何相互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结,组成对立的统一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互相对立,但又互相联系,双方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中,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消灭了资产阶级的时候,原来的无产阶级就成了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这时工人阶级这一概念是同国内还存在着的农民以及国际资产阶级对比而言的。当全世界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就无所谓工人阶级了。战争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有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才有事物的变化发展、才有革命的变革。因此,它是更重要的方面。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子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ii]这里包含着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孙子那里还包含着军队的治乱、勇怯、强弱的转化要有一定条件的思想;其转化的条件就是数[iii]、势[iv]、形[v]。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在数学中,正可以转化为负,负可以转化为正。在物理学中,作用可以转化为反作用,反作用又可转化为作用;电转化磁,磁转化为电。在化学中,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也都会向其反面转化。在生物界中,生转化为si,si转化为生。在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对立面的转化。例如,资产阶级的统治转化为无产阶级的统治。在一定条件下,和平转化为战争,战争又转化为和平。在工作中,困难和顺利,也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失败和胜利也是这样,只要有了一定的条件,胜利可以转化为失败,失败也可以转化为胜利。
研究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最重要的是认识互相转化的条件。教员着重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vi]只有认识了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才可能在客观情况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向对革命有利的方面转化。忽视了转化的条件,不但不能把握事物转化的规律,而且会陷入相对主义的错误,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变化无常、毫无稳定性的、不可理解的东西。
抹煞转化的条件性,是修正主义常用的一种诡辩手法。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在[-]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老修正主义者否认这些条件,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这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荒谬说法,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辩证的转化,毫无共同之点。
互相同一的矛盾双方永远处在斗争之中。有矛盾就有斗争。这里说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不只是限于政治的领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都是斗争;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化合和分解,遗传和变异等对立面的互相作用,也同样包含着斗争。
任何矛盾双方都是不断斗争的,斗争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矛盾双方的转化、矛盾的解决,而不是矛盾双方的调和。这一点,在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明显。其他的领域也都是如此。就拿社会主义社会中先进和落后的斗争来说,斗争的结果也不 是矛盾双方的调和,而是先进克服落后、落后的赶上先进。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新老修正主义者竭力鼓吹“阶级调和”、“阶级合作”,硬说“阶级合作”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谬论就是要取消阶级斗争,让帝国主义资本主义长期保存下去。
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否认矛盾否认斗争的无冲突论是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革命者要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就必须与一切阻挡世界前进的反动派保守派、习惯势力进行斗争。必须经过斗争,才能打倒旧的、建立新的。
教员指出:“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vii]因此,我们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就要揭露矛盾,认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坚决站在新生事物的方面和旧事物进行斗争,以促进矛盾的转化。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viii]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离开斗争性来谈同一性,或离开同一性来谈斗争性,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这是学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的重要原理。
如前所述,在客观世界中,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都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一切矛盾的同一性,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当统一体通过斗争发展到了某一限度,出现了新的条件时,就必然引起统一体的破裂、分解,而出现适应新条件的新统一体。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是要破裂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是要转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是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可见,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相对的。另外,同一性所以是相对的,还因为它是矛盾的同一、对立的同一;不包含矛盾、对立的绝对同一,在客观世界上是没有的。认为事物中存在着不包含矛盾、对立的绝对同一,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和客观实际不符合的。
矛盾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促使事物由旧的过程向新的过程转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ix]因此,无论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是处于显著变动的状态,无论是在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的时候,还是统一体破裂、分解的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只有通过斗争,矛盾才可获得解决。只要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存在着斗争,无论在它们共同反对封建主义的时期,还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资本主义没落时期,还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都存在着矛盾的斗争。从这里可以看出,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教员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x]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xi]我们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都必须应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并且要自始至终贯彻这种方法。
教员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而形象地归结为“两点论”,就是说要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要看这一方面,又要看那一方面,并且要分析其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怎样又斗争、又同一的,它们是在怎样斗争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同一的、怎样同一的。这样,我们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员分析帝国主义时说:“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xii]他指出:从战术的观点看来,帝国主义是真老虎,就是说它还有力量,还在张牙舞爪地chi人;从战略的观点看来,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它又是纸老虎,它并没有什么可怕,它正在走向si亡。因此,我们对于帝国主义就要一方面在战略上藐视它,另一方面在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也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相反相成的。没有战略上的藐视,就会不敢同帝国主义作斗争,那也就无所谓战术上的重视;没有战术上的重视,就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以取得胜利,也就不能真正有战略上的藐视。
国民经济的平衡和不平衡,也是对立的统一。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在发展中,总是长短不齐,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总是不平衡的、不统一的。如果要求经常不变的、绝对的平衡,那是会犯错误的,也是办不到的。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又经常要求有暂时的和相对的平衡、统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必然打破旧的相对平衡,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就是研究新出现的矛盾或矛盾的新的发展状况,加以调整,建立新的、更高一级的相对平衡。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我们要看到平衡的一方面,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又要看到平衡不断地为矛盾的斗争所打破,必须及时地加以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
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它包含着许多矛盾,例如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和消费,等等。这些矛盾的双方都是又斗争、又统一。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恰当地处理这些矛盾,使它们互相促进、互为发展的条件。这就要具体研究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提出的一系列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矛盾的正确方针,这个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在战略上的平衡,在这个方针指导之下去具体研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状况,就能正确地安排生产。
注:
[i] 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15页。
[ii]《孙子·势篇》。
[iii] 部队的编制。
[iv] 战役战斗的形势。
[v] 如集中我之兵力、分散敌之兵力以及选择适当的地形等等。
[vi]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vii] 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18页。
[viii]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10页。
[ix] 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20页。
[x] 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21页。
[xi]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7页。
[xii] 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