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作者 罗杰·霍克)第二章03
03 类别天成 Rosch, Eleanor.H.(1973).Natural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 4, 328-350.
背景
行为科学家主要通过关注认知(思维)和知觉(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领域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概念(concepts)。
概念是对所经历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根据事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例如家具、蔬菜、动物、专业、鞋子等)。由于可以将一组物体进行分类,因而概念对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认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关于物体分类的知识是从哪儿获得的?
理论观点
罗施认为,对于一个物体是否符合某一类别,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我们的心理类别的边界是很模糊的。
我们通过将物体与原型进行比较来确定其是否属于某一个类别。
同时,她认为就算某种语言没有关于某一类别的词汇,那么这一类别仍然是存在的,并且具有心理现实性。
方法
被试
罗施研究中的被试是年轻的男性丹尼人,确定这些被试中没有色盲。
对他们的颜色知识进行测试,确定他们关于颜色的词汇知识仅知道“mili”(深色)和“mola”(明亮色)。
颜色刺激
在学习阶段使用的刺激材料是具有光泽的颜色盘(color chips),类似于当你需要粉刷房屋时在油漆店所见到的。
程序
罗施及其同事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使用丹尼人的语言给这些颜色命名。
每一个被试被告知他们将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并由实验者教给他们。
在第一天开始的时候,给被试呈现每种颜色及其相应的名称,实验者读,被试重复。
之后,将这些颜色顺序打乱,重新呈现给被试。
如果被试能正确地命名颜色,实验者会给予表扬,如果命名错误,会被告知正确的名称。
在被试学习5到12天后,会对被试颜色命名的学习结果进行测试,并对被试学习进展进行记录,直到所有的被试都能对颜色进行正确的命名。
在完成学习阶段的任务之后,所有被试会进行下一个任务,检验被试这种新的一般类别概念的能力是否真正的形成,能否向新情境迁移,还是仅仅局限于所学习过的特定颜色。
为了检验这个问题,实验者会给被试呈现多种颜色,其中包括八种没有学习过的颜色,询问他们这些颜色是否属于某种颜色类别。计算两组被试的迁移任务成功率(用来说明之前的学习能否迁移到不同的情境)
结果
学习颜色原型组被试整体的错误率为8.54,而学习模糊颜色组被试整体的错误率为18.96
讨论
罗施发现了一种测量方法,可以用来检验看起来几乎不能检验的理论。
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即使在没有颜色知识文化中的人也能够学习颜色类别知识,并且通过原型学习颜色要比通过非原型学习颜色更快。
这些发现说明,特定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脑中,不管使用的语言是什么,也不管是否使用过这些概念,这就是主要的发现。
后续研究
概念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甚至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Rosch,1975)
罗施关于自然类别和原型的发现改变了心理学对于概念的认识。
在过去的40年中,一些研究扩展了她的研究结果或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一些研究发现,虽然罗施的原型理论看起来是有效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了概念严格的语言学定义。
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虽然承认我们关于罗施的讨论,但也报告了另外一些研究,包括对巴布亚岛另外一个亚文化群体被试的研究,发现对于概念的学习看起来并不是基于概念的原型,而依赖的是语言的线索(Tylen et a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