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辞镜花辞树

1
重阳节在今天不算大节。但是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清明节和中秋节还没有形成,九月九重阳和三月三上巳相对,一春一秋,都很有影响。
延续到隋唐,重阳仍然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两个节日都有祈求消灾避难的意思,只不过三月三在水边,叫祓禊,而九月九在山上,叫登高。
2
三月三日正是草长莺飞的仲春,人们蛰伏了一冬,此时都要走出家门赏花问柳,这叫踏青;而九月九日则是草木摇落的深秋,再往后就是寒冬了,又该蛰伏起来,所以人们也会走出家门,看看那些耐寒的秋草秋花,这叫辞青。
由此又引发出来一个意象,大自然的深秋,不就意味着人生的晚年吗?
3
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有求长寿的传统。这么多的意思加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三大活动: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
这三件事都非常风雅,容易引发诗兴,所以历来重阳节的名篇很多。
比如杜甫“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登高。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写的是赏菊,乃至簪菊。而王维的“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茱萸杯”,写的则是茱萸。
4
但是,若论流传程度,却都不及这首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
王维是山西蒲州人,当时在长安求取功名,蒲州和长安之间隔着华山,所以他这里的山东用的是古意,指华山以东。
6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句诗一上来就直抒胸臆,感情也特别浓烈。浓烈在哪里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
异乡为异客,看起来是啰唆,但实际上是在反复咏叹这一个异字,反复强调着自己的格格不入。
我就在那异乡啊,当着异乡的客人,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甚至嘴里吃到的,全都和我的家乡不一样。我看别人是异样的,想来别人看我也觉得异样吧?这种感觉让我不踏实,让我倍感孤独。在这种情况下,我多希望,身边能有一个人,和我分担一下这种生疏感啊!可我偏偏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7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乡愁是时时缠绕着,可是,生活总在继续。
忙碌的时候,乡愁自然而然被压制着,被掩饰着。可是呢,一旦碰到一个触媒,这压抑着的感情就会喷薄而出。
这触媒到底是什么呢?佳节!中国所有的佳节其实都是团圆节。往年的这一天,不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吃着家乡的东西,说着动听的乡谈吗?如今却只有自己一个人。这个时候,乡愁就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一下下、一波波地敲击着少年的心。
8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句写得真好,它避实就虚,由此及彼,一下子从此地翻到远方,从异乡翻回故乡,从自己翻到了兄弟。他说,遥想我的兄弟们,今天一定都在登高吧,他们按着往年的风俗遍插茱萸,却突然意识到,身边少了我一个人。王维当时十七岁,他的兄弟们,也都还是少年郎。少年过节总是最快活的,他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他们把辟邪的茱萸插到同伴的头上、身上。可是,忽然,有个兄弟说了一句:可惜摩诘不在。于是,大家一下子都沉默下来,都思念起远方的自己了。
9
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