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站在历史的起点
流浪地球2,从电影正式上映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某种历史转折时刻的到来。这部科幻电影翻开的,将是整个中国电影历史,而不仅限于中国科幻电影史的一个新篇章。
这并不是看了电影,被激发出大量肾上腺素之后的过激之语,只是陈述。
敢不自量力的给出这么大一个名头,是因为这部电影可以给我底气,它就撑得起来。
《流浪地球2》给我们带来的,是很多人曾经模模糊糊期待着,却始终没办法在脑海中呈现其清晰样貌,宏大而又真实,细致而又温暖,独属于中国的英雄史诗。
身为影视行业多年从业者,也时常混迹B站,其实我从来就没动过一星半点儿亲手制作视频的念头。就看,就白嫖,就很快乐嘛。
但《流浪地球2》就是有着如此难以抗拒的振奋力量,让我三刷电影,战胜拖延症,重操生疏的剪辑技艺,克服全身上下206根骨头根根都是资深懒骨的横拦竖挡,真把视频给做出来了。
接下来,我将会从几个我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进行一些主观色彩非常浓厚、个人兴趣偏向特别明显的解读。
熟悉的叙事结构
《流浪地球2》的叙事,是典型的多线并行结构。我想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都会有一种既有点陌生却又十分亲切的观感。
陌生,是因为这种结构中呈现出的气质明显有别于大家看惯了的科幻类型片套路,甚至与前作《流浪地球1》也有很大不同。亲切,则是因为这种不同的本质,在我个人看来,可称为国产电影叙事的一次“古文运动”。
我有一种非常主观的个人感受,《流浪地球2》作为一部以解决末日危机为核心内容的科幻巨制,所展现出的那种破釜沉舟式的大气恢弘,其实更接近早年国产大型战争片,如《大决战》三部曲等鸿篇巨制的内在风骨。
它细致、扎实而又坚决的,用人们印象中理应独属于好莱坞电影工业水准的,令人震撼的视听奇观,打破了多年来人们默认由好莱坞电影文化层层构建起来的,一套包括价值体系在内,长期占据绝对话语权的类型片叙事体系。
用中国人崇尚的,坚韧、有担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取代了救世主降临拯救世人的末世灾难片惯性思维。
而这,颇有一种唐宋八大家,倡导摒弃对声律、典故、辞藻、对偶过分追求而内容空洞的骈文,重新回归到重在明理、明道,以流畅真挚的言辞,务求言之有物的古典散文之感。
当然,这种回归只是挣脱形式上的桎梏,镜头语言与整体质感都顺应着时代与科技的长足发展,有了一个脱胎换骨般的全面提升。
除此之外,在第一次看完《流浪地球2》时,对于叙事结构,还有另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直到三刷归来,灵光一闪,初高中应试作文的回忆突然攻击我。这结构不就是语文老师们不停强调的无敌模板“总-分-总”嘛!
电影开篇,用周喆直、郝晓曦在联合政府这条线提纲挈领,迅速构成一个稳稳的底,一个高度凝练但铿锵有力的观念。
那么,这个底、这个观念到底是什么呢?
是周喆直不断对郝晓曦传达解释的三句话——
“什么是公平?”
“团结是需要代价的。”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这三句话由郝晓曦的一句“这不公平”引出,既有语义上的逐步解释,更有情感上的层层递进。毕竟,从最基本的先天外貌、智商开始,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绝对公平;而面对生死存亡,团结需要代价,更加不能狭隘教条的计较所谓公平。唯有真正明白牺牲公平、付出代价的意义,才有可能在危难当前之际,义无反顾扛起责任。
于是接下来,分兵几路,无论是刘培强、韩朵朵、张鹏这条故事线;还是图恒宇、马兆、图丫丫的另一条故事线,都是在总纲之下具体到的每个人。是每一个在黑云压城岌岌可危中,活生生的个体所面临的抉择。而电影中所有人,包括配角人物的行为,无一不在对照着那个底、那个观念,给出了纵然残酷但鲜活而充满人性力量的诠释。
最后,再次收束归拢的总,则是在月球爆炸之后,启动全球互联网的秘钥输入完毕之前,重又回到周喆直身上,用他坚定不移的信任,为所有人的拼搏与牺 牲盖棺定论,就是那句朴素铿锵的陈述——“我们的人一定会完成任务”。
至此,所有情节,在总分总的结构中,组建成情感与行为的完整闭环,相互对照,传达出一种有温度的牺牲,一种权衡利弊过后的付出,一种充分理解自己所信仰的一切而毅然决然的信念,并最终实现了一个超越历史与未来的必然成功。
能把少年时代魔咒般的“总分总”运用得炉火纯青,着实令人佩服。
不过在叙事的整体框架之外,电影中还存在着由一明一暗两个贯穿始终的视角,共同组成的一个独特的叙事角度,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玩味的。
明线,用尚未发生的、明确的危机名称,作为不同阶段故事的分界线。同时,佐以危机发生精确时刻的倒数计时,形成剧情上的倒置悬念,进而成为巨大的推动力。
由于标注在画面上的显著字幕,这条线索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单单只看这一个点的话,其实并不完整,必须要将影片中不断以镜头语言强调、提示的,闪烁着红色光点的监控摄像镜头,与世界各国在同时收到的越来越精确的时间预言,这两条线索结合到一起,才算真正组成一个具有完整内在逻辑的叙事角度。以下简称“危机提示”。
“危机提示”这一叙事角度的独特与巧妙之处在于,它用一种章回体小说标题的方式,令观众先于角色得知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干脆利落的主动消解了主流商业电影总在力求反转的叙事藩篱,毫不犹豫的跳出了灾难类型片藏头露尾的悬念窠臼。在《流浪地球2》的故事中,危机是一定会发生不可避免的,而由于电影本身的前传属性,地球最终会从重大危机中逃离也是既成的事实,不会改变。
那么如何用中间的过程做到扣人心弦、出乎意料、感人至深,便成为考验电影叙事功力的巨大挑战。
所有看过电影的观众们都知道,《流浪地球2》不仅经受住考验,挑战成功,还给出了特别漂亮的答案。
其制胜法宝,正是郭帆导演曾经阐述过的创作理念,“电影就是情感”。科幻电影也终究是电影,是在讲故事,讲述人的故事,除了用扎实细节与严谨态度创造出的极具真实感的近未来科技视觉奇观,电影的核心依旧需要落回情感,真正能够引领观众全情投入的,并不只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在明知灾难即将来临,故事中的人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而由危机名称与时间、监控视角、危机预言这三重元素共同组成的“危机提示”这一叙事角度本身,也具有异常丰富的可挖掘空间。
究竟是谁站在如同小说作者一般的上帝视角,为观众在屏幕上打出了每段故事章节的标题?又是谁在通过无处不在闪烁着红色光点的摄像头,默默观察、无声引导,甚至与周喆直的视线形成对峙?从1978年开始,不断发来的,与各大危机事件发生时间吻合的预警信息,到底从何而来?
这些问题组成了一个看似无从解释,深究下去却又完美包裹住整个电影故事,与每一处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息息相关,根本辨不清头尾的莫比乌斯环,可供人无限分析与遐想,正如马兆遗言所留的那个神秘图案。
在如此精妙的明线视角之外,电影中还有一条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称道的潜藏叙事角度,我称之为——
消解特殊
具有一定观影经验的观众想必都知道,在以末日危机、灾难营救为主题的电影中,强调和塑造主要人物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也就是主线故事中的核心任务必须由主角或者主角团才能完成,否则就会令整部电影的根基发生彻底的动摇。
如果在观影时忽略掉“消解特殊”这个作为叙事补全的独特角度,乍看之下《流浪地球2》的故事似乎也是如此。特别是有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出现的一些段落,更是被戏称为“太空战狼”。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立即发现,电影在这一部分情节当中,不仅没有费尽心机去营造主要人物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反而时时处处都在用细节镜头添加一切能够消解掉主要人物特殊性的内容。
比如,太空电梯段落,在韩朵朵用外骨骼机械臂一拳终结战斗之后,紧随的一连串镜头便是其他轿厢中空间站宇航员同样战况惨烈,同样使用了机械臂,同样制服了数字生命派潜入者。无论国籍人种,接受了同等严苛训练的战士们,在战斗中的武力值与思考量都在同等高度,没有任何人是独一无二的强悍,也不存在超越群体的聪明。
这样的叙事补全,可以推演到每一处关键细节,每一段以主要人物为核心的危机情节结束之后,都会立即承接一段其他类似身份的配角人物也以相同方式、相同行为完成同样任务的镜头。
电影中力求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局面,所有的拖后腿只保留在讨论阶段,一旦开始执行,所有分支便毫无保留的全力以赴,正如必须完成核弹相控阵布置的时候,巴西女航天员所言“我们都是一起接受训练,这点默契还是有的。”所以才会有中国航天支队五十岁以上出列后,各国一呼百应,才会有东京、杜勒斯第二、第三甚至到第四队的出动,代表执行队员生存情况的屏幕上红成一片。即便是中国小队千钧一发的图恒宇,在距离地球发动机点火倒计时尚未结束之前,第二小队带来的光束也已经穿过淹没机房的海水照射在了他的身上。
而联合政府这条故事线则无须多言,更是上来就用周喆直对郝晓曦一句轻描淡写的“咱们这儿的发言,哪次不重要?”定下基调。一开场就打破了,如此重要的场合,如此重要的发言,非周喆直这种级别的大佬上场不可的惯性思维,至少我自己在这类电影中百发百中的推测是被结结实实的给推翻了的。
甚至在刘培强应征领航员那场极具张力的情感戏之后,走廊里背景声也此起彼伏的传来呜咽的哭声,伴随着“这是我唯一的机会”和令人唏嘘的劝慰“每一个来应征的都是这种情况”诸如此类的台词;再到刘培强排队领补给物资,也可以听到周围人类似“家里人化疗能不能换个位置”、“谁家没有化疗的” 这样的对话。
可以说,整部电影,时时刻刻都在不遗余力的消解主角团人物身上无论是英雄光环抑或悲壮色彩的独特性,一边努力构建主要人物英雄属性,一边不停的用一切细节空间消解他们的救世主神性。
强调饱和式救援、能够预估必然损耗、配备应对意外的足量冗余,就是在最大程度展现全球人类的集体努力。是独特的,中国式的集体主义英雄观,是正视整个群体的力量,真正意义上的,趋近于理想化的尊重与平等。
不挖空心思的一味塑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历史节点上的抉择,去营造所谓的戏剧性。
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展示历史大趋势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必然性在于,所有的结果都是基于一群人的信仰与坚持,而非某个人的某个闪念;偶然性,则只体现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最终处在关键时刻的是哪一些人。而这些人身后,是无数怀揣相同信念的英雄们,在时刻准备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流浪地球2》中感受到大决战系列电影的一点味道,这种人民英雄史观的内在风骨,是在别处极难领略到的。既具有英雄个体的光芒,又时刻融于整体更加恢弘的悲壮,二者之间不仅毫不冲突,反而交相辉映迸发出更高层次的,即便放诸深邃幽暗无垠宇宙中也不会被湮灭的情感。在高尚之上,比感动更深,直抵全人类心底最纯粹而共通的部分,一旦被触及,便一定会生出敬畏,也必然会流下泪水。
人工智能
在所有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无论居于主要或次要地位,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而超级人工智能Moss之于《流浪地球2》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甚至作为一股深埋于所有主线叙事之下的主导力量,在片尾曲后的彩蛋中明确表示出来。
根据电影中图恒宇与Moss之间的对话所给出的直接信息,人类曾经历或即将经历的几次重大劫难,无一不是在Moss推动下发生。“包括但不限于2044空间站危机,2058年月球坠落危机,2075年木星引力危机,2078年太阳氦闪危机。”而促使它这样做的原因,则是“基于图丫丫人在回路的学习,为了帮助人类去克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执念。”
再结合量子计算机550W开发过程中,马兆电脑屏幕下便利贴上“元指令 延续人类文明”,以及身处领航员号空间站即将进入休眠的刘培强对已经从550W变身为Moss的提问。
“人类能活下来吗?”
Moss给出了可以称之为答非所问的回应,
“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注意,此处Moss说的是“文明”的命运,而不是刘培强提问中的主语“人类”。
这两点细节信息的补充,可以看出,电影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到达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关于人类的存亡,已经逐渐从人类自身的决策,演变为一场人与人工智能的博弈。
提到人工智能,自然无法忽略“机器人科幻之父”阿西莫夫和他大名鼎鼎的“机器人三定律”,但也正是由于“机器人三定律”过于声名在外,令人们忽略了其实阿西莫夫对于人工智能真正的态度以及深入思考。
正如Moss“为了帮助人类克服执念”所制造出的一系列灭顶之灾,其实阿西莫夫在早期关于机器人的短篇集中,就曾不止一次思索过关于人工智能产生自主意识的问题。而无论是如同小马一样被圈养在庄园里的智能汽车,还是被粗暴对待冷落仓库后自行重组出带有报复意味童话的说书小机器人,在这些故事中的人类,对于真正可以做出自行决断的人工智能,总是流露出若有似无的,类似叶公好龙的情感,无限向往中掺杂着真实的恐惧。
而《流浪地球2》在这个问题上的高度,正是它毫不避讳的把人们恐惧的东西摆上台面,如果人工智能基于“保存人类文明”的最底层逻辑,选择用灾难一次又一次团结人类,用少数人的牺牲确保“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甚至高于人类自身,可以利用量子空间预告信息的智慧存在,那么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在四年后的《流浪地球3》中一定会令人惊喜的答案,但还有另一个问题,我个人很想和正在看视频的各位探讨。
如果像“中国航天中队五十岁以上出列”这样的悲壮牺牲,是在Moss设计制造出月球坠落危机的大背景下,那么这样的抉择,是否是Moss已经预测到将会发生的?如果化解危机终将有人牺牲,那么人类的高贵品格,是否也是一种计算结果?
卓然的境界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有一个对于词作艺术水准高低的评判标准——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放在这里,用来解释《流浪地球2》为什么可以如此激荡人心,上映伊始,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最好不过的了。
就是因为它用中国人最能理解和向往的高尚境界,呈现出了中国,这个在近现代历史中经历过苦难又再度崛起的东方大国,在当今世界独具的气质与神韵。
这里就必须回到关于公平、责任与代价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在面临整个地球存在与毁灭只剩七个月窗口期的紧要关头,中国坚持移山计划并需要承担建成两座行星发动机重担,这公平吗?
但如果只求公平,心怀芥蒂的不断计较下去,人类还有生存的可能吗?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境界。
责任也意味着代价,能够看清最终的目标,且甘愿付出代价,是一种境界。
可以为了泽被后世牺牲而自己,是一种境界。
谁率先觉醒,谁就必然肩负起责任,就必须摒弃争论小家子气的“公平”问题,拿出勇气承担代价,道理似乎很简单。
带着清醒的孤勇振臂一呼,一往无前,抛头颅洒热血,完成每一项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直到胜利真正实现那一刻,或者自己呼吸停止前最后一刻,并不简单
这是电影中刘培强、张鹏、图恒宇、马兆和无数牺牲者们的选择,也是现实中百年前为了种花家崛起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曾经做出的选择。
其他国家的人们或许难以理解,但此时此刻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不会也不应该产生质疑。因为就在不甚久远的历史中,就曾有人为我们做出过选择,曾有人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牺牲奋斗过。
试想先辈们当初如果囿于公平与否,而选择珍惜生命及时享乐,转身背对彼时国破家亡的危难,置之不理。我等普罗大众,现在又将是怎样的生活?
而《流浪地球2》之所以带给我们如此真实,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的直观感受,既得益于精益求精的细节打造,更在于精神、情感内核的真实。
电影故事所展现的,正是直面生死时,真正具有高贵人格的人会做出的必然选择,且毫不避讳人性中诸如恐惧、自私等弱点,并把这种高贵的品质毫不吝惜的、公平公正的放大到了全世界各国普通人的身上。
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作为被前人保护下来的既得利益者,《流浪地球2》在我看来,就是一段发生在近未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隐喻,我们必须不断回望从前再着眼脚下,让这份勇于承担责任的智慧与勇气,传承不绝。
说完了叙事框架着力刻画的“责任”,还必须注意到电影中时刻流动的,另一重温暖而隽永的境界——
对炎黄子孙的信任与对华夏文明的信仰
电影在一开头,就借用美国代表之口,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为一百年后的世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
这种分明不能为自己生存的时间、生活的时代带来任何温暖舒适,一门儿心思只想着如何令整个地球、整个家国故土能一直存续的方法,不正是对子子孙孙毫无条件的信任,与对自己这片土地上文明的最高信仰吗?
正是出于这样的信任与信仰,才会有“移山计划”。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篇始于战国时期的寓言,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是不言而喻的。是独属于文明传承上下五千年不断不灭的泱泱古国的,中国人的境界。唯有将这则寓言称颂的坚忍不拔奉为经典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愿意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后世子子孙孙,相信自己教育培养出的后人,必将把前人未竟的事业奋斗、坚守到底,直到重见蓝天,鲜花挂满枝头的最终胜利。
《流浪地球2》给出了只有中国人才会提出并坚定执行的方案,提供了一份独属于中国智慧的承诺,饱含着朴素至极,但却宏大深沉的情怀。
我们相信,无论需要多久,无论过去与未来,我们的人,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一定会穿越时间的阻碍,守望相助,坚持到底。
这是唯有此时此刻,仍能读懂、熟知战国时代古文典籍的中国人,才会拥有的信任与信仰。
现今身处盛世的我们,如果无法切身体会其中的价值,是辜负。
最后的最后,必须要说
《流浪地球2》这个故事,正如开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震撼不已的太空电梯镜头,是从一个精密、扎实且富有美感的基座,喷射起飞突破大气层界限直冲宇宙霄汉,又立即调转视线回望来处的沉静眷恋、柔韧深情。
本质上是华夏文明潜藏在山河故土中生生不息的魂灵,是超越过去与未来,虚幻与现实,虽变幻样貌但总会以某种形式在某个重大时刻闪耀火花,点燃炎黄子孙心灵之火的力量。
作为影视从业者,能够亲眼见证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亲身经历中国电影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一种莫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