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

念楼学短31
1
和顺的夫妻,尤其是“数十年同艰共苦者”,先死去了一个,那另一个“目中忽无此人”,当然会十分痛苦。这种痛苦,本人当时是无法以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语言文字无此力量,人亦无此力量。——但终究总不会没有一点流露,于是便有了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有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了归有光《项脊轩记》最末那使人读后久不能忘的一段。
2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3
人的身心,若不常常接受古今好思想好文章的洗礼熏陶,必然染上庸俗的灰尘;一照镜子,便会发现自己的形象越来越猥琐,开口说话也不免带着越来越重的俗气。
4
凡两讼者.各据所见.无不凿凿.听讼之耳.何由鉴别.惟从其弥缝极工处.便知其极破绽处.盖天下之人.无故而多一语.此语必有所为.其极工处.乃其极拙处.若夫理直者.其言自简.了无曲折.反有拙漏.故望而知其诚伪也.
5
打官司双方举证陈词,都会力求有理有据。如何判断是非呢?我的经验是,只有从准备最充分、组织最严密的说辞中去发现他的破绽。
人们打官司,都有他们自己的目的。凡是他特别用心的地方,便是他特别需要罗织或掩饰的地方。振振有词,反而容易露出马脚,他的巧也就成为他的拙了。
至于有理的一方,通常并不会多说话。话也总是简单平实,不会有过多的增饰,甚至还会出现口误或记错。诚实和虚伪,有经验的人本可一望而知,因为诚实者总是不需要特别做作的。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英雄烈士都成了“特殊材料制成的”,既能克制世俗的欲望,也能拒绝正常的情感,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如果告诉他,文天祥不仅曾经如此同情“犯错误”的人,还十分喜欢声色女乐,只怕他还会不相信呢。
7
野梨酸涩类枳.断桃根接之.稍可啖.再接之.三接之.甘脆远过哀梨.可见人不可不相与好人也.
8
野梨子又酸又涩,简直跟枳实一样,不能入口。将它的枝段和优良果树嫁接以后,结出来的梨就勉强可以吃得了。再嫁接几次,口味居然赛过了又甜又脆的哀家梨。
由此可见,人之相交,一定要交品质好、学问好的好人。
朱批:
有点孟母三迁的意思。
9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10
与鲍春霆 曾国藩
足下数年以来.水陆数百战.开府作镇.国家酬奖之典.亦可谓至优极渥.指日荣晋提军.勋位并隆.务宜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馀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矣.
11
吾兄连年作战有功,已经当上总兵官,独当一面。国家论功行赏,给的待遇很是优厚。很快你又要升任提督军门,位置更高,荣名更大,责任也更大了。
我愿奉赠吾兄两个字:律己要“敬”,做大事小事都要小心谨慎,不敢疏忽;待人要“恕”,功不全归自己,过不推诿别人,事事都要留有余地。能时时记住这两个字,自会胜任愉快,永远成功,谨此祝贺。
12
鲍超虽然不识字,却是曾国藩手下一员得力的战将。此时他已“开府作镇”,当上镇台(相当师级),马上就要升提督军门(军级)了。曾国藩要使用他,就得教育他,使他少犯错,不坍台。都说曾氏能用人,会用人,这封信便是范例之一。“乱世英雄起四方”,出身草莽,因为不怕死,打仗打成了大官的,历朝历代都有。不听教训,结果身败名裂的,曾手下有李世忠、陈国瑞,后来也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