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卷死自己(20)——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认知变迁的思考

2022-11-24 21:49 作者:EX-joker_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怎么说呢,这个系列就是把自己的homework拿出来晒一晒,也就是图一乐丢人现眼一下,因为本人能力和知识范围有限,难免会有错误,请谅解一下,也就是仅供参考。引文都有标注,如果有侵权的可以联系我。欢迎各位大佬多交流,提问题、指错误。要是能关注一波那就更好了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认知变迁思考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therosclerosis读后感

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截至目前,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存在多种学说,涉及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于多个环节,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在临床实践上,早期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一般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变化。[1][2]

2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认知已逐渐被改变,在综述中,Peter Libby总结了关于近几年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认知改变,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分布、发病人群的变化、致病风险因素的再评估、发病机制的新发展等。(Fig 1)[3]

2.1 风险分布及发病人群的变化

传统认知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发达国家中抽烟的高血压、高血脂的中老年男性,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过度肥胖席卷全世界,相比于具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手段的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南美洲国家,因其传统饮食结构及烟草的盛行,其逐渐成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风险区。

此外,有调查显示,近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人群中呈现出女性、青少年群体的增多。[3]

2.2 风险因素的再评估

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将LDL视作主要致病因素,但随着全球人类体内LDL浓度呈下降趋势,及高效降低LDL的疗法以及廉价有效的抗高血压疗法的推出,这种鳗型风险的驱动因素在如今的贡献比前几年要小得多。相反,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HDL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最近人类遗传学研究以及一些提高HDL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独立药理学措施的失败,都导致了人们对HDL的保护作用的质疑。

此外,先前被人们忽视的血浆中甘油三酯浓度(TGRL)如今被视作心血管疾病的强有力预测指标,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非传统风险因素,如睡眠障碍、身体不活动、微生物组、空气污染和环境压力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3]

2.3 发病机制的新发展

此前,血脂紊乱一般被认为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驱动力,但近几年临床试验的研究表明,炎症从根本上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缺血性事件的病理生理,同时炎症不会取代或降低血脂风险,相反,炎症反应提供了一系列将脂质和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联系起来的途径。

此外,传统概念认为动脉斑块的纤维帽破裂是造成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但近日的研究表明,动脉斑块的表面侵蚀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导因素。

同时,以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人体衰老损伤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大量案例及数据的涌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偶发性的,且可以消退,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和医疗措施的改变调节这一过程。[3]

Fig 1: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认知[3]


3 思考与展望

  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认知的变迁标识着我们科学技术进步的进一步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变化的一系列改变。对传统概念的新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种种特征,更好地应用于其治疗与预防领域,更科学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患者。同时,基于一些新认知,我们也可以制定有效的新治疗方案、研发更具针对性的药物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许多机制未明的传统疾病,其新的发现及新的研究进展转变为临床试验成果依旧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使得当下的治疗方案落后于此时的时代背景,往往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以往依旧研究透彻的疾病是否需要重新发掘和在评估;经济水平发展带来的慢性疾病逐渐年轻化的种种不利影响是否应该得到足够的警惕及如何良好地应对?这都是仍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俊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02):141-152.

[2] http://heart.dxy.cn/article/104890

[3] Libby P.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21 Apr;592(7855):524-533. doi: 10.1038/s41586-021-03392-8. Epub 2021 Apr 21. PMID: 33883728.


卷死自己(20)——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认知变迁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