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如何是“我”
最近翻来翻去,看到了一个讲SOMA的视频老活儿新整,推到了我的头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q4y1p7eg
这就又让我把“躯壳”和“精神”到底何者才能正式的定义“我”的讨论又提了上来
而这个话题针对现在的虚拟主播,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扩展话题。虚拟主播的形象就是形而下的“躯壳”,而里面的中之人或者内核,是形而上的“精神”,在正常活动时,二者合而为一,是展示给受众的“我”。而受众所认可的“我”的唯一性到底是“躯壳”还是“精神”?这也是讨论了甚至上千年的一个纷争。
作为一个表演的角色,ta到底是因为其形象的外在表现的唯一性而被观众记住,还是其内核中的某种形而上的部分被观众感知而欣赏到其唯一性。那么对表演者个体来说,到底是ta自身,还是ta正在表演的角色,是表示ta的“我”作为唯一的“我”呢?人们对于优秀的演员的评价之一是“戏路广”,即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都可以非常优秀的进入并进行出演。然而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又有一些“难以走出角色”的演员,或许是他们难以从角色中分离出自己的“唯一性”,或者又因为角色的成功让他们害怕如果脱离那个形而下的躯壳后,那个精神性的“我”的价值不会再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不愿意主动进行对应的分离。
而观众对于虚拟主播的喜爱性在这种涉及内外的情况下也有着完全对立的两极性行为,有些人热烈的认可着那个形而下的外形的延续,而不强烈追求里面的精神的统一性;有些人只认可内部精神内核的连续性,而不在意其外壳到底变成了什么。
在显示环境中,只有当内外合一的时候,这种躯壳与精神的思辨才有真正统一性的讨论价值,但是在虚拟世界上,虚拟的化身又真实地带来了关于“我”的认知撕裂,虚拟的“我”确实是我,在现实意义上,ta又可能不属于“我”,那么躯壳的连续性到底如何定义,如何能让观众放弃并在一个“我”的定义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或许一些专精哲学思辨的人有自己的定论,但是要提出让普罗大众均能认可的关于“我”的唯一性的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