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喜报式成交额不见了?双11逐步趋向理性消费?
今年天猫双十一没有设置数据大屏,没有公布实时成交额数据,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少曾经热衷买买买的消费者表示,今年他们的消费更趋向刚需理性,今年这波购物高潮相比以往又有了什么变化?四通搬家小编有以下看法:
1
活动太复杂。一顿操作猛如虎,比平时还贵两块五。各种优惠券、满减券、打折券、会员券、手气红包、预付定金,还有组队、玩游戏的操作,加加减减就像数学考试,即使这样,好像永远也凑不满商品页面显示的到手价。
电商玩法越来越灵活,但带来的负效应是越来越复杂。只要新的玩法出现,商家们不得不跟风做起来,否则担心自己跑不赢其他家,促销活动也开始“卷”了起来。
2
平时活动太多,双十一战线被拉太长,从10月就开始预热,11月1日已经抢了一波,加上618、营销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的跨店满减活动,临到双十一,优惠已不再新鲜,很多人在双十一前就从各平台买到了心仪的打折产品。
再加上某音、某手、某多多、直播等平台和售货模式对淘宝主战场的冲击,现在每个电商平台都形成各自的特点,出现了差异化,抖音快手做电商用的是流量思维,而非卖货思维,适合单价低、更换频次高的产品 。品牌方在考虑平台时也会更全面。双十一已经成为一场流量的游戏,谁能提供流量,谁才能赚到钱。如今,直播间、短视频推广、网红博主带货,等都在分食利润。流量效应见顶,所有能刺激流量的手段都用到。
3
【提前消费】被刺激过度,平时直播间常用的手段如“第二份1元”,“买5送3”,“买2送1”,“必须买两箱才能优惠”……等到双十一,已经没有抢购的必要了,囤积的日用品可以用到明年。
4
新冠疫情的出现让人们对储蓄有了新的想法,消费陷阱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国家的引导下,以信贷支撑起来的超前消费泡沫破灭,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人们发现超前消费的日子终究是不靠谱,有多大能力买多少东西,才更脚踏实地。
购物节应当顺应时局,把消费者带回最初的折扣返利。现有的线上经济消费形式,已经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在重塑,未来的线上消费,除了更好的快递服务外,将更多以直播的形式回归到实体店的消费面对面体验。
需要肯定的是,未来的经济走向将更务实。
我是【四通搬家】,分享有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