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5.3 布哈林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Ьчхарин ,1888—1938)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机会主义首领。生于莫斯科的一个教师家庭。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担任《真理报》主编,联共(布)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等职。
布哈林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写了许多理论著作,很快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但他从来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顽固地坚持机会主义立场,反对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反对党的纲领,攻击列宁的“民族自决权”口号。十月武装起义前后,他附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反对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方针,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在职工会问题上,他袒护托洛茨基反对列宁。列宁逝世后,他又拼凑了布哈林 李可夫反党集团,反对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37年被清除出党,次年被判处死刑。
在哲学上,布哈林曲解事物的矛盾运动,鼓吹均衡论。认为事物之间、特别是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具有“平衡的性质”,一定事物就是“平衡的确切的表现”,从而把辩证法纳入平衡论。当托洛茨基挑起职工会问题争论时,他打着“缓冲”的旗号,大搞折衷主义,“调和”列宁和托洛茨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妄图摆脱党的领导,改变职工会的性质。列宁指出:“布哈林同志在这里所犯的错误的理论实质,就在于他用折衷主义偷换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的关系。[i]‘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衷主义。”[ii]他还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必经过阶级斗争,资本家和富农就会随同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斯大林指出:这套谬论的危害“在于它会麻痹工人阶级,破坏俄国革命力量的动员准备,涣散工人阶级,便利于资本主义分子向苏维埃政权进攻”。[iii]
主要著作有《过渡时期经济》、《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者纲领》等。
注:
[i] 马克思主义所教导我们的。
[ii] 《列宁选集》第4卷,第449页。
[iii] 《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