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韻學驪珠》凡例 【清】沈乘麐.撰

2023-10-23 14:48 作者:舞胎僊館門外灑掃僕  | 我要投稿

一、此書專為歌曲者而作,故每韻標明收音,每圈下標明五音及出音,閱者易曉。


一、向來曲韻必南從《洪武》,北問《中原》,今合南北為一書,且切註明白,易於檢閱。


一、翻切下無別切者,南北皆同。若有北〇〇切者,則北從下切。


一、翻切下有北又可作〇〇切者,則北曲內亦可讀上切本音。


一、翻切之法,諸書都有。但俱遠一字,未能矢口而得。至《中原》《中州》二書,庶幾近之。然如東字作多籠切,則多字之出音誠得之矣,而籠字之字身,猶以舌之多動一動為嫌。且音又屬陽,與本音不洽。茲作多翁切,則連讀翻切之二字,宛肖讀本音之一字矣。餘俱倣此。


一、入聲不叶入各韻,而另列於後者,便於歌南曲者知入聲之本音本韻,不為《中原》《中州》所悮。即歌北曲者,亦便於查閱。


一、北曲中入聲字,俱依入聲韻中本音翻切,下北〇〇切,或北叶〇讀。


一、自古韻書,皆不分陰陽。惟《中原韻》於平聲則分之,於上去聲則否。《中州韻》於平去二聲皆分,而上聲仍混。茲則雖不列開,而於上聲中分註陰上、陽上、與陰陽通用三法。


一、音分清濁,本於《五車韻瑞》而參酌之。其清音,即俗所謂乾淨;濁音,即俗所謂漢,或謂出風。其次濁音,則無清音者。書中清濁音必連寫,以便閱者易於辨別。


一、《正韻》平上去三聲各二十二韻,《中原》《中州》俱各十九韻,茲從《正韻》之分機灰、魚模,從《中原》《中州》之合寒刪,共二十一韻。


一、《正韻》入聲十韻,此合八韻。


一、《中原》各韻,韻名未有一定。如東鍾、支思,二字俱陰;齊微、尤侯,二字俱陽;至寒山、桓歡,則陰陽倒置矣。茲從《中州》之用上陰下陽各一字為名,內中畧有更換者,以不順於五音故耳。其灰回、姑模、及入聲八韻,則臆定者。


一、此書所收之字,不過萬餘,皆目前常見易識者。倘詞曲中遇有此書未收之字,當以字典查其切音,類推入韻。其出音亦可類推。


一、書中註釋,不過畧綴易知者一二條,及一字有幾音,而義各不同者,分註之。設欲求別解,則查字典可也。


一、書中翻切之字音,本音外即有一字幾音者,亦皆就大概所知而引之。其於經書子史中,有讀別音者甚多,詞曲內遇有引用成語,而設有此等,亦當以字典查明類推。


一、此書亦不獨專為歌曲者,即填詞家亦不為無補。如填北曲,則將入聲字之叶入各韻者,依所叶本韻之平上去三聲用之。若填南曲,則入聲必獨用為是。即欲借用,必本韻入聲,如屋讀之於姑模,恤律之於居魚,質直之於機微,轄達之於家麻,屑轍之於車蛇,方可。若拍、約、曷之於支、皆、蕭、歌諸韻,則必不可。


一、此書且不獨歌曲填詞家所用,即凡書室中置之案頭,設書寫時有邊旁註解畧疑惑者,聊一檢看,未為不可。


一、此書以《中州韻》為底本,而參之以《中原韻》《洪武正韻》,更探討於《詩韻輯畧》《佩文韻府》《五車韻瑞》《韻府羣玉》《五音篇海》《南北音辨》《五方元音》《五音指歸》《康熙字典》《正字通》《字彙》諸書,整五十載,凡七易稿而成。然內之見不到處者尚多,奈年將望八,精力已衰,不能更事研究矣。識者諒之。

《韻學驪珠》凡例 【清】沈乘麐.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