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孤独六讲》:一个人的出众,是从孤独开始的,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2. 语言孤独
从《诗经》开始讲起。语言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表达存在,那才是本质的东西。我们应关心存在与信仰多过语言本身。
“聒噪”——善用语言。当你无法让对方接收到自己时,善意也有可能变成“聒噪”,语言就丧失了力量。
“语言丧失了行动的力量”——知行合一。实践的力量太难,变成语言却是很容易的。“禅宗”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脚跟下这么多的事情不去做,却去问“佛法大意”是什么,“佛法大意”亦变成空洞的东西。
“眼花缭乱”——直见性命。装饰的语言固然有修辞的意义,却离信仰很远。当它离信仰很近时,往往都是“直见性命”。语言若没有生命的力量,它就是隔绝信仰的障碍。我们为了求法而来,可常常忘了求法的本质,掉入语言的迷障之中。(因此给小孩子写教科书,是最难的事)
“当我到乡下跟一个没有读过书不识字的农夫讲话,我好惭愧,我的语言没有他有力量。因为他从生活里从生命里出来非常有力量的语言。可是我没有检讨,我的语言已经变成知识分子的‘耍嘴皮’,它没有生命的力量在里面。”
在我们把孤独感重新变成圆满的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语言是关键环节。
*延伸阅读:
《庄子》
《六祖坛经》(禅宗)
托尔斯泰
*How to:
1. 每日反省,语言是否流于形式?是否有力量?是否足够精简足够善用,而不是聒噪?
2. 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