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再障

2023-02-12 06:05 作者:佛系老干部2021  | 我要投稿

再生障碍性贫血

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损伤,3系降低为特点;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

发病机制:

化学因素-苯(剂量相关)、氯霉素(质的特异性);

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核素;

生物因素-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

重型再障:即使治疗也<6月

贫血进行性加重,明显的乏力、心悸、头晕;

出血广泛-皮肤粘膜、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感染-皮肤、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有败血症;

慢性再障:

贫血;

出血-大多只有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少见;

感染-呼吸道感染多见,合并败血症少;

辅助检查: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Ret降低;

骨髓-增生不良,红系和粒系减少,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多部位穿刺,尤其是髂脊穿刺可能出现阳性结果;早期即使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也是很少的(>7个为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Fe59骨髓显像-可被幼红细胞摄取,再障患者摄取减少;

铁利用不良-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细胞内外铁都升高;

诊断:

再障的诊断标准:

3系降低、Ret降低;

无肝脾大;

至少一处骨髓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也要有巨核细胞少、淋巴细胞增多);

除外其他导致3系降低的疾病;

急性再障:

症状-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之两项-Ret<1%或15×109/L;中性粒<0.5×109/L;Plt<20×109/L;

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慢性再障:

症状-发病缓慢,贫血为主、感染、出血均较轻。

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骨髓象-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鉴别诊断: 3系降低的鉴别思路

血液科良性疾病:

巨幼贫-贫血表现、消化道症状、神经症状、偏食或素食史、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巨幼变、VB12或叶酸水平降低;

再障-外周血可为三系降低,但早期可能只有1系或2系降低,Ret不会升高(可能正常或降低)、骨髓内可有红系增生活跃但巨核细胞很少、淋巴细胞比例高;

PNH-贫血、3系低、血红蛋白尿,特异性最高的指标为CD55、CD59阴性细胞计数,如果一次阴性不能排除(可能有病的那一批细胞都参加溶血去了),2w后复查;

血液科恶性疾病:

低增生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不高、骨髓增生也不良;

非白血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不高但骨髓增生活跃;

M3-典型的多3系降低;

MDS-必须与巨幼贫鉴别,MDS有染色体异常;

自身免疫病:

以血液成分破坏为首发表现者其他系统症状往往不明显,溶血;

特殊感染:

重症结核、EBV等嗜肝病毒可通过免疫机制导致血液成分破坏;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首先贫血、随后3系都降低,患者一般状况多差、晚期肿瘤患者、骨穿有异形细胞;

治疗:

可选用的方法:

支持、对症治疗-保护性隔离、个人卫生、成分输血;

刺激造血-雄激素、细胞刺激因子如EPO;

免疫抑制剂-ALG、ATG、CyA、大量甲强、IVIG;

骨髓移植-<40岁、未输血、无感染、有供体;

采用的方法:

重型再障-骨髓移植、ALG、ATG、环胞A;

慢性再障-雄激素(发挥作用需要2-3月)、ALG、ATG、环孢A、对症输血;

 


执业医师备考-内科-血液科-再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