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人才如云的情况下还发出求贤令?亲密合作20年的荀彧与曹操产生激烈碰撞(三)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郭嘉死的时候,曹操那么痛心哀哉痛哉惜哉,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人真正懂我的内心了,我除了需要人才,还需要那种既是人才又能够交心的朋友,显然荀彧不是,但是荀彧这样的人对曹操来说就是定海神针不可动摇,但是有两件事情让这个定海神针在曹操心目中有所动摇了,其实在公元204年的时候,曹操就提出了在制度上做一定的改革扩大自己的权利,但是因为荀彧坚决的反对而没有正式推行,到了现在之后董昭等人就提出来说,让曹操当魏公加九锡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曹操表面上讲不合适?结果董昭等人那就非常激动了说,曹公您现在的功劳比周公也不少,你要不当这个天下怎么办,我们这些官员迫切的需要您当为公,你当为公不是您个人的需要,这是国家的需要
这样一来曹操表面上还是不同意,但是他根本也不阻拦董昭去联络众人,朝廷上下大臣当中第一人就是荀彧,而且荀彧这个位置非常特殊是尚书令,尚书令什么概念?曹操向天下发出的所有政令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出的,但是曹操多年一直在叶城根本就没去过许都,所有这些事情都是通过荀彧传递给朝廷,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命令,荀彧不仅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同时也是百官当中枢纽型的人物,董昭想要提出这个动议,无论如何都要先得到荀彧的首肯,那结果董昭找到荀彧之后,荀彧直接给拒绝了,当然荀彧拒绝的时候也讲了说丞相这个人是非常高级的一个人,不会要这些虚名的,对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不宜如此,不该这么做
荀彧拒绝之后传到曹操耳朵里,听到荀彧不同意这件事情,史书记载曹操什么态度?由是心不能平,结果好多学者讲你看看曹操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所以做出种种行为,逼死荀彧这件事情顺理成章了?但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那咱们可以共同来探讨分析一下,当我们说一个人心绪不平,这个时候他不一定代表这一定是生气,他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说我心里郁闷,忧愤甚至伤心都能叫做心不能平,曹操此时此刻的内心情绪,不一定完全是生气,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失望和失落,咱们在一起共事20几年了,可以说两个人配合是珠联璧合,我主外,你主内,家里的事儿都交给你做主,我对你这么信任,而且我把你比作汉高祖的张子房,你是我治国安邦的人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希望加强自己的权力,你居然不理解我。
而且带头反对,你究竟想要干什么?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让我伤心?所以我个人以为曹操的情绪,应该有这么几个辗转,第一点就是失望,别人可以这么做,你不该这么做,第二应该是伤心,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帮我也就罢了,你反倒带头反对我,你究竟是怎么想的?然后升起心中的愤怒,好天下人才可不只是你荀文若一个人,没有你的辅佐难道我就干不成天下大事了吗?这样似乎更合乎曹操的一个心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考虑一下,荀彧是怎么想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学者明确地讲,荀彧这个人一直是有汉室为正统的一个情节,他不能允许汉室的正统受到任何的冲击,在汉室的框架之下,你曹操怎么折腾都行我能接受,但是你不能替代汉朝,这是我最终的底线,也许有人会问了曹操,当魏公加九锡他也没说要当皇帝,你荀彧为什么这样敏感?
要知道为公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曹操自己可以建国了,我自己有一个大魏国,我跟汉献帝的关系就是诸侯国对周天子这样一个关系了,我可以不听你的,我有更大的兵权,我现在所有权力都从你汉献帝这儿发出,但是今后我建魏国所有一切我掌握,跟你没有关系,而且还有一个更敏感的地方,上一位提出加九锡的人谁,就是篡位的王莽,这种九锡表面上是金的车马,包括那种去代表权力的斧子,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但是它带来实际的权利,这些权利我全都有了,下一步直接就是篡汉了。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曹操的下一步必然就要成立了,所以荀彧就非常的紧张,他明确的讲不宜如此,但是我们也想一下荀彧讲不宜如此,是反对曹操加九锡还是说现在不合适?这里面也有重大的原因,双方在证件上确实出现了不合,但是下一步两个人究竟如何出招,我们下集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