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提高一点点》读书笔记
写作提高一点点(WRITE BETTER RIGHT NOW),作者(美)玛丽-凯特·麦基。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整个写作过程分为三步:思考、结构、修改,通过学习这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第一部分:思考
问题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
解决办法:回答关于人、问题、承诺的三个问题,即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以“读者能得到什么“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作品。
小练习:给自己定一个5min的闹钟,写下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然后阅读一遍自己写下的内容,判断是不是符合“读者能得到什么”的标准。
问题二:我不知道怎么写我要写的东西
解决办法:先模仿,后创作
小练习:解构文章
找到一篇你想要解构的文章;
通读全文,对每一个句子归类,解析文章结构
注意每个类别的数量,如果发现某个句子的类型不属于以下任意一类,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类别,重要的是,根据类别的数量和出现的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问题三:写作思路杂乱无章,没有焦点
解决方法:写一个缆车句让你的思路更清晰。
分解你的想法,然后将其填入下面这个句子,从而快速找到你的焦点,并明确你写作的主旨:
我的_____(文章类型)是关于_____(主题)的,我要说的是_____(观点)。
例如,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缆车句就是:
我的读书笔记是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我要说的是通过学习写作技巧,是能够提高写作能力的。
我会一直把这个缆车句放在正在写的文章下面,这会让这个句子更好的发挥作用。
文章写完之后,就可以删除缆车句了,这个主旨句只是为了让你的文章更清晰,思路更有条理。
小练习:两分钟集中思考
设置计时器
这篇文章要写什么?(45s)
为什么要告诉读者这些内容?(30s)
这篇文章与现实世界有怎样的联系?(20s)
重点是什么?(15s)
用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10s)
研究单个词语,用一个单词反映全局的情况
确定观点,用上一步的单词为缆车句确定观点。
写作过程通常是笨拙的,创作的过程总会遇到磕磕绊绊,用短暂的时候集中思考,完成缆车句,会让我们思路清晰,然后轻松写作。
第二部分:结构
确定了文章的主旨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不同文章类型的常用结构,帮助我们更顺利的展开写作。
问题一:文章枯燥无味
解决方法:用故事弧
使用故事弧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能马上看出行动或者逻辑不连贯的地方,故事弧能告诉我们怎么呈现已有的信息。
可以在打草稿之前,先用故事弧列一个速记大纲,或者在写完第一稿之后将素材与故事弧进行对照。
故事弧对于演示文稿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在PPT上按照故事弧写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自己的草稿上画出另一个故事弧,写出每个观点对应的事实依据或者例证,这样演示的时候,既能让大家知道你的观点,又能对观点进行补充,而不是重复屏幕上大家都能看到的文字。

小练习:伤疤还是纹身图案?
想象生命中你留下一道伤疤或者身上纹一个图案的时候,选择其中一个。
把与这次经历有关的每个事实分别写在每张卡片上,比如:发生时间、地点、还有谁在那里、怎么发生的、你或别人有什么反应。尽量简短回答。
将事实排列成故事弧,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可以用多种方式尝试。
自由写作(5min),选择你喜欢的开头,然后用定时写作的方式写你的故事。
把故事弧底部的卡片换成另一张,相应调整其他卡片的顺序,在进行一次5min的自由写作。
回顾你的文章,两个故事是不是按照层层递进的故事弧展开?有没有某个部分是平淡无奇的?弧的起点改变之后有什么影响?
(在我自己使用这个方式写作的那天,我想到的是我的左小腿胫骨上很多年前留下的一道疤,结果当天下班后右小腿胫骨上又被擦伤了一片,果然,“万事开头难”,我刚开始学写作就留下了一道疤,印象深刻😂)
问题二:怎样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解决方法:借用小说中的“英雄之旅”结构
书中给出的这个思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过往看到的英雄似乎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小练习:设计英雄之旅
收集素材
给笔记编号
画一个弧,注意,这个不是最终的故事弧,只是为了确定素材属于英雄之旅哪个阶段。
通读笔记,把与10个阶段对应的素材编号,从编号的笔记中提炼几个关键词,标记在弧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确定每条素材的所属阶段,甚至可以判断这条素材是否可以删除。
确定故事的焦点,不需要每个阶段都很详细,要根据缆车句决定哪部分是需要重点描述的。
选择故事的顺序,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思考一下,从哪个阶段开始写能让文章最为生动,然后画出故事弧,可以多尝试几种故事弧。
可以跟写作伙伴讨论,或者隔天再看看自己的决定,然后再写。
英雄之旅不仅可以用来写任务传记、小说,甚至采访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思路。
问题三:如果不是讲故事,要使用什么结构?
解决方法:12种结构帮你轻松完成任务
原因-结果结构
可以从原因开始写,之后写结果,最后按照故事弧的走向得出结论,解释“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也可以从结果开始写,然后列举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时间顺序结构
这件事是以怎样的顺序发生的?并不一定要死板的写一个线性故事,在时间上可以有跳跃,保证时间转化是合乎逻辑的即可。
分类-归纳结构
把单一的主题分解成不同的类别,然后把所有相同的信息归纳到一起。
比较-对比结构
想要讨论事物、人物、地点或时间之间的异同时,就可以选择这种结构。
可以先关注所有相似的事物,然后寻找差异,在故事弧的顶端,可以就这一问题得出结论;
也可以在正反两面之间摇摆,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在文章结尾,评估哪一方获得了胜利。
描述性结构
回答关于谁、什么、何地、何时、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然后决定他们在故事弧上的顺序,以读者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原因作为结尾。
倒金字塔结构
先写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是次重要。
列表-编号结构
即清单体。
问题-解决方案结构
这种结构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也是这篇文章所使用的结构。
提问-回答结构
Q&A结构,方法很简单,但是很容易很无聊,所以重点应该集中在增加故事弧张力的问题上。
顺序性结构
如果需要写一个分步过程,就应该使用连续性结构,比如,菜谱
艺术卡片结构
很适用于写评论。
制造商、设计师、作者、编舞者想要表达什么?
总结这件作品的首要主题和目标,关于他们完成这项工作的动力
他们是怎么做的?
集中描述他们是如何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他们成功了吗?
解释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证明你的观点
那会如何?
把自己的观点与更广阔的背景或者世界联系在一下
个人随笔结构
通过个人随笔,从我的角度讲一个故事。个人随笔结构同其他结构最大的区别是-作者的观点有没有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大彻大悟,可能只是悄无声息的顿悟。观点的改变是个人随笔同其他文章之间最大的区别。
个人随笔有三部分结构,即确定性、困惑或混乱、改变
确定性
一开始,无论描述的是一个场景还是阐释一个观点,都要给人一种很确定的感觉,即作者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东西都是非常明确的,这个叫做“自然确定性”。
比如:
这个星期天和以往的星期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个是开放型的线索,接下来的故事中,作者一定会根据亲身经历推翻这种确定性
发展到困惑或混乱
按照故事弧的发展,这时候应该出现一些冲突事件,让故事变得混乱,甚至乱七八糟。
转变思想
临近结尾,作者对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起新的联系。
以时空为基础
包含开头、中部和结尾
包含具体感官细节,就是你能听到、尝到、触摸、感受到和体会到的东西
场景要直接,去掉“我看到、我听到、我想”甚至是“我觉得”,改为生动的描绘动态的画面。
比如:我觉得恶心。
改为:我吃下去的饭一直想回到我的嘴里。
场景可以呈现多种规格的画面
可以展示大画幅镜头(描述故事发生的地点)、中画幅镜头(表现人物关系),或者特写镜头(处理细节和反应)
场景包含主人公等角色,删除其他不必要的角色
场景包含对话
场景包含不断升级的紧张态势-成功和失败
场景包含情感替身,可以把实物作为情感的替身
场景包含视觉描述,试着去找一个角度新颖的生动细节
即使使用以上的结构,也不能保证你写出来的会是一篇有趣的个人随笔,因为没有描述,读者很难进去到故事中去。
所以,不能单纯的讲故事,要把故事放到场景中去,构成场景的要素如下:
在实际写个人随笔的过程中,还有两个小技巧:
1)压缩场景: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包含以上的场景要素,小场景可能只包含其中几个2)插入论述:可以在叙事中插入论述,或者打断叙事,从场景出发,然后话锋一转,抛出一大段我们需要了解的论述性的内容。
第三部分:修改
平凡与卓越的区别即在于对细节的关注。
文章写完之后,要进行反复的修改,细细琢磨、润色。
问题一:怎么知道该留下什么,该删去什么呢?
解决方法:在整体修改中贯彻你的想法
查看文章的关于“读者能得到什么”的想法,看看是否符合选定的格式或者结构
重新检查缆车句,主题和观点都要检验
看看故事弧有没有起到作用
重新写开头,以产生最大的吸引力
问题二:我完成了整体修改,但是文章仍然苍白无力
解决方法:检查动词、归纳段落、研究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检查代词
问题三:我的文章需要在不同的主题间切换
解决方法:添加指示句,帮助读者跟上你的思路
你越了解和熟练掌握写作过程中的诀窍,就越会发现,提高写作能力和学习其他任何技能都是一样的。你做的越多,就会越好。所以你能提高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愿意继续写下去的恒心。
就是这么简单。
“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不断的打磨和尝试,才能逐渐掌握这项技能。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