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序言
语文学(philology)与语言学(linguistics)之辨
英国语文学指称“历史比较语言学”,德国语文学指称“文学作品的学术研究”(特指“利用文学文献研究文化和文明”,与多种人文学科形成交叉互动)。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古典语文学派传统中断,与19世纪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并无直接赓续关系。
语文学在中国称为“小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
吕叔湘认为,中国语文学和传统语言学主要内容是重合的,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语文学又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形式。
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经过现代方法理论的洗礼,仍具有其生长价值。例如,在外来词研究方面,旨在通经、明古的传统训诂学往往穿凿附会或者熟视无睹,因此当代的训诂学应当重视起古今外来语的训释。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
语言研究的萌芽(零星的语文学知识记载、语言哲学论)
e.g.语音研究启示:《吕氏春秋·重言》“莒”字之读kia。
荀子《正名篇》:语言具有社会性、民族性、稳固性、发展性。
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
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 前《说文解字》时期
故训汇编的代表:《尔雅》。《汉书·艺文志》:“古文读应尔雅”。《尔雅》的体例是以当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作解释,王国维说它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以此训诂。
方言学的兴起——扬雄《方言》的5点启示
①方言的分歧不妨害民族共同语的存在
②方言可以发展为共同语,共同语也可以变为方言,方言也可以相对独立的存在。
③方言词汇之间复杂交错,难以清晰按照地域界定。
④方言词汇的差异只是语音对应关系(转语)
⑤汉代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词(除了双声叠韵词和复合词,还有地道的双音词)
字书的兴起——许慎《说文解字》的5点启示
①体例:例字小篆形体。先讲字义,其次讲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
②注音:尚无反切,直音法或譬况法(“读若某”)
③按照文字学的原则(“六书”)建立部首,同一意符的字可以隶属于同一部首(据形系联,以类相从)
④语言学史意义:从《尔雅》《方言》到《说文解字》是一个大发展。
⑤最大缺陷:以后起字为本字。
声训
缘起:语源学(etymology)或“真诠学”(即探讨语词真正意义的学问)的研究之需,同时作为“自然派”的语言哲学家们认为语言与客观世界有意义上的联系。
汉代多以声训为手段,着眼于那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于谶纬、阴阳、五行的词义,从而宣扬儒家的政治思想。而刘熙的《释名》是从语言学出发研究声训的。
评价:①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应当被批判,因为“词与物”的自然联系是不存在的。
②声训作为一种治学办法,直到乾嘉朴学的时代才发展成熟。
补充
①综述
历史地看,训诂经历了“以形索义”到“因声求义”的过程。
“训诂”之称古已有之,“训诂学”之称始于近代。狭义上,“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辞海》)。一般来说:训诂学是以古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内容的 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王力:乾嘉学者古音学的成就促使“训诂学的革命”;训诂学要向词汇学方向发展。
②训诂的手段
a、互训:义训的一种。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辞海》),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同训、递训为互训的变体。递相为训的词,后来结合成同义素并列复合词。
b、义界:义训的一种。用一句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的概念作出定义,弥补互训之不足,使词的概念意义明确化。
c、从语法上证明语义:通过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
d、从语句的深层结构(语义结构),分析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
e、比勘互证,触类旁通。
f、推辨辞例:对文、互文、借代、避讳等等。
g、声训或因声求义之法。
二、韵书为主的时期
反切
起源:陆德明《经典释文》:孙炎始为反语。章炳麟《国故论衡》:是应劭时已有反语,则起于汉末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汉末人独知反语。郑樵《通志·艺文略》: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方法:利用双声叠韵的原理作反切。
与等韵关系:没有反切就没有等韵。等韵就狭义而言,是关于韵图的科学,是音韵学的一个部门。等韵将反切的成果系统化,为反切服务。
韵书
韵书形成的基础是反切,是类聚反切下字韵部(沈约《四声谱》以来按四声分韵,不同声调的字不能属于同一个韵部。)而成的。韵书不断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适应隋唐以来诗赋创作的需要。
《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一个以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广韵》大致反映了《切韵》时代的语音系统,即中古音。《切韵》入声韵与舒声韵的对应规律:入声配阳声(注:上古入声配阴声)
平水韵以前,诗人们实际上按照独用同用例押韵,到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将206韵合并为106韵。另有王文郁《新刊韵略》和清代的《佩文诗韵》。
周德清《中原音韵》本为北曲创制而作,但实际上反映了元代大都的实际语音。《中原音韵》显示了《广韵》和“平水韵”以来的诸多变化,如下:
①声调方面,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声的消失(先经过入声合流,再与舒声合流)
②韵母方面:支思、桓欢、车遮从原有韵部中分出。
等韵学的韵图
韵图相当于一种“反切图”或“查音表”。
韵图分三派:①二呼四等,43图,《韵镜》《七音略》
②二呼四等,20或24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
③四呼不分等,梅膺祚《字汇》、潘耒《类音》
清代以前的文字学和训诂学
①《玉篇》(在《说文》基础上提出反切,加以引证)
②《说文解字》的大小徐本(小徐《说文解字系传》尤胜)
③孔颖达《五经正义》、李善《文选》注
④颜师古《匡谬正俗》
⑤《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的前身
《字汇》的创新:合并部首,检字法原则;“从古、遵时、古今通用”原则
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
绪论
古音学起于明末;文字训诂之学起于乾隆间;古文字学起于1899年。
清代《说文》之学的四类:校勘、考证;匡正;全面研究、阐发;补充订正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
《说文》的研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寓作于述,“盖千七百年以来无此作矣”(王念孙)。
段氏参考多方文献对于《说文》大徐本加以校勘,“段注”之处为《说文》作了一些解释性的“凡例”,例如:
①分部: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
②列字次序: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③说解: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已下,义书也;《声类》已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
其他阐发:《说文》只讲本义不讲引申义,段氏兼讲“引申义”和“假借义”;关于同义词,段氏用“统言”(浑言)和“析言”加以辨析;注意到词义的变迁,重视后起词义。
段氏的研究存在缺点,比如过分拘泥于本字,忽视了同音假借的普遍影响。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
所谓说文,一方面是讲的是“四书”基础上的本义,另一方面补充了别义。所谓通训,讲的是“二用”(转注、假借),变更许慎的说法为“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假借者,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朋来是也。”(按照朱氏的说法,转注是引申,假借是同音通假)所谓定声,改字形排列法为韵部排列法,是把文字按古韵分类,共归纳为18部,名目皆取于《易经》的卦名。
评价:朱氏最大贡献在于全面解释词义,认识到本义之外引申义和假借义,即一词多义。“说文”是专注的基础,“定声”是假借的基础。
古文字学
雏形始于宋代金石学,研究金文为主,但真正的古文字学从甲骨文的出土开始。
代表人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
古音学
清儒所谓“古音”,指先秦古音,因此“古音学”是对上古语音的研究。
历史的语言的观点不建立,则不能产生古音学。
明代陈第认为:语言是发展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又认为:在同一条件下的同一音位,在同一时期和同一地点,只能发生同一的音变,不能任意规定变读。这成为历史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清代古音学家的贡献:
①顾炎武:离析《唐韵》重新归并;部勒《诗经》用韵,以入声配阴声。
陈第的理论主张、顾炎武的音学实践,为后代古音学定下了总原则。
②江永:讲究音理(认为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区别侈弇,即区别开口元音和闭口元音;以入声兼配阴阳。
③戴震:将入声独立出来(承认上古入声字收于-p、-t-、k)
④段玉裁:“同声必同部”(谐声与韵部的一致性);古无去声(中古大部分去声来自上古的入声)
⑤王念孙、江有诰
⑥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⑦章炳麟:古娘母归泥母,古日母与泥母同类。
清代古音学的缺陷:复古思想;滥用“一声之转”(包括“声随义转”和“双声假借”)
训诂学
诂训之旨,本于声音。
1700年来,对汉字的研究重形不重音,直到段玉裁、王念孙才引起训诂学的革命,史称“段王之学”,是乾嘉朴学的代表。清代训诂学认为: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王念孙确立“以音求义,不限形体”的原则,如初文的孳乳建立在古音系统的基础。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
绪论
较之受印度的局部影响,来自西方的影响渗透在语言学的全方面。
兴起时期(1898-1935):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
发展时期(1936-1948):王力、吕叔湘、高名凯
马建忠《马氏文通》
①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受“葛郎玛”(grammar)的影响,比附拉丁语法体系。
②也有符合汉语特征的创造之处。如“助字”(语气词)、虚字、句读、“象静司词”(即一般形容词后接续的名词)
③建立起“字本位”(词本位)的语法体系,关注词法。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以白话文为语法研究对象,仿照纳氏英文文法,打破“词类本位”,创立“句本位”的文法。
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反对模仿西洋语法,要求从客观的汉语材料中概括出语言的结构规律,不能从某些先验的语法规则中审查汉语。也提出了古今语法的不同。
王力的语法观受到叶斯伯森“三品说”和布龙菲尔德的影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受叶斯伯森影响,提出“表达论”分别句类,注意研究历史语法,打破亘古不变的观念。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受房德里耶斯学说影响,纯讲理论。
王、吕、高三家都是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研究的,但还不能很好突破西方语言学的框架,尚未创立具有民族风格的研究传统。三家重视书面语,忽视口语的研究。
汉学家:高本汉、马伯乐
根据中国的材料,结合西方的理论方法,构拟古音音值(中古音、上古音)。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
①《切韵》的性质问题:高氏主张《切韵》代表一时一地之音,但其实不应墨守韵书及其规定原则,应当从现代方言、外语借词等材料出发重新建构(高氏本人亦为之)。
②上古汉语的辅音韵尾问题:高氏为一个均衡的音位系统构拟辅音韵尾,因此严格遵循互补分布的要求;但其实有些韵尾在上古并不存在,往往是“单向聚合”的、发展中的。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①继普通语言学之后,接受描写语言学的本土化。
②借鉴西方汉学家的历史比较法,特别是高本汉的方音研究经验,表现《广韵》、“国音”(普通话)、吴音三者的对应关系,着重于古音系统与现代吴音系统的对应。

参考文献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许威汉. 训诂学读本[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