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英战舰的一点研究-埃阿斯级8
希瓦 舷号:无
服役经历
779年6月 测试建造总装能力而建造出的空船壳
780年8月 改建成技术验证舰
783年10月 成为海尼森宇宙舰队专业技术学院训练舰
796年12月 接受改装,成为工程兵舰队旗舰
799年4月24日 巴米利恩星域会战
799年5月5日 成为“活动的谢伍德森林”舰队旗舰
799年7月16日 雷萨维库星域抢夺同盟军战舰行动
799年12月10日 成为艾尔··法西尔革命预备军分舰队旗舰
800年1月2日 第十次伊谢尔伦攻防战
800年5月15日 在伊谢尔伦走廊之战被击沉.
希瓦是4艘改装型阿咯琉斯型旗舰的一艘,在旧设定并没有关于本舰的简介,所以这里按照新设定并结合动画的表现来分析这艘造型奇特的旗舰。
埃阿斯级舰队旗舰,这是同盟军第一艘千米级战舰,也是给造船厂的一个挑战,为了检验总装船厂的建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优化建造流程,同盟军特意安排3个总装厂分别建造3个埃阿斯级空船壳,为后续诸舰的建造积累了经验。希瓦的前身,就是在海尼森造船厂的船台上建造完成的空船壳。
在船壳还在建造的时候,同盟军开始探讨如何增加单舰的战斗力,新型主炮的研发还处于理论阶段,受舰体尺寸和反应堆功率的限制,增加主炮数量是行不通的,那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增加舰载机数量,但要随之而来的是指挥管制和维修工作的剧增,所以如何让二者达成一个平衡就需要同盟军实际验证了。因此当船壳建造完成后,同盟军立刻决定将这个船壳改建成一艘技术验证舰。
当改建完成的技术验证舰出现在同盟军视野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么特殊的造型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同盟军舰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0根至舰体延伸出来的巨型圆筒,每一根都有30米宽100米长,共分为3节,每一节都是一个战斗艇机库,装备了完整的维修保养设备,和其他战舰一样,机库也是半开放式的,在接近战时,战斗艇可以快速出动。舰体两舷是双层机库,共搭载48架舰载机,这样整艘舰共搭载138架战斗艇,为了同时指挥138架斯巴达尼恩,指挥舱段安装的是根据埃阿斯级使用的舰队指挥管制系统改装而来的设备,因为没有战斗需要,本舰没有安装主炮模块,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埃阿斯级舰尾的结构复杂的可动式稳定导流板被更换成了休伯利安级的那种结构简单的式样。因为奇特的造型,这艘舰被命名为了希瓦。


经过16个月的测试后,希瓦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结果,证明了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在测试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那30根怪异的圆筒机库,不但维护麻烦,而且充满了不安全因素,在突入亚空间时,因震动过大对人体,尤其是女兵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而同盟军的技术兵种又有非常多女兵。暴露在外的机库也很容易被炮火击中或者受到撞击而破损,而且使用成本过高,原本可以由几架斯巴达尼恩共用的维护设备变成了一机专用,所以圆筒机库的设计并没有用于之后的战舰上。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于是同盟军转而下达了新型航母的研制工作。

虽然圆筒机库没有实战价值,但在培训上却非常便利,可以同时为多组学员提供实地培训。因此测试工作结束后,希瓦转入位于海尼森的海尼森宇宙舰队专业技术学院,成了一艘训练舰,为同盟军培训了大批合格的空勤技术人员。同时在同盟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航空战舰。据说这是由同盟军军事学院战史研究科的某个学员在该舰实习时先叫出来的。

796年的大远征失败后,同盟军损失了大量舰队旗舰,将希瓦恢复现役的提案提上议程,因为帝国军首次大规模使用杰夫粒子给同盟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同盟军需要开发同盟军自己的指向性杰夫粒子发生器,而且认为在今后的战争中工程兵舰队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前线,因此有必要为工程兵舰队配置一艘旗舰。这艘旗舰的火力必须足够强大,才能保护脆弱的工程兵舰队,最终,同盟军决定将希瓦改装成工程兵舰队旗舰。

797年希瓦完成改装,舰首搭载了多达86门的主炮,虽然其中的80门口径只是巡洋舰级别的12CM,但中距离一次齐射足以摧毁一艘标准战舰。6门25CM主炮应对中远距离炮战,4门轨道炮和12具多用途导弹发射器担负着近距离对敌一击必杀。希瓦的正面火力大概只有克利什纳可以比肩。舰体的圆筒机库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24根多用途起重吊臂和6根大型通讯天线。舰体上下甲板安装了起重吊臂操纵舱。起重吊臂是可以执行拖带己方战舰,建设空间站等各种工程保障任务。必要时,起重臂也能充当天线使用,使得希瓦的抗干扰能力比别的旗舰强得多。因为这些起重臂的,阻挡了舷炮的射界,所以希瓦的侧面火力会略显不足。机库也改回了标准型的单层结构。

799年4月,希瓦带领着工程兵舰队和杨舰队合流后,参加了巴米利恩会战,期间根据杨威利的命令,希瓦指挥工程舰和马利诺舰队一起从小行星带中拖带大量切削成圆形的陨石来伪装成大舰队前行,以欺骗帝国军前来拦截,当帝国军发觉这是调虎离山之计时,同盟军主力已经向着莱因哈特本阵突进了,帝国军舰队连忙转向,这时,背后的马利诺舰队开始追击。工程舰更是将拖带的陨石甩入帝国军舰队阵列,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会战结束后不久,趁着混乱的局面,梅尔卡兹带领着希瓦以下60艘舰艇组成的‘’活动的谢伍德森林“舰队离开了战场,在这之后,他们在同盟军被放弃的补给基地塔杨汗建立了临时基地,在希瓦和两艘工程舰的努力下恢复了基地的机能。同盟投降后,根据巴拉特合约的要求,同盟军开始销毁标准战舰和航母,以及超过规定数量的巡洋舰。而梅尔卡兹根据尤里安送来的情报,在雷萨维库星域抢夺了包括463艘战舰、80艘航母和1艘埃阿斯级旗舰在内的1820艘作战舰艇。为以后的行动打好了基础。799年8月13日,逃出海尼森的杨威利一行人和梅尔卡兹会和后离开了塔杨汗基地,凭借杨威利的名声,在各个星系补充了急需的物资和人员后,带领着600多艘战舰航向艾尔·法西尔星系,其余军舰因人手不足,作为预备兵力留在了塔杨汗基地。


799年12月10日,艾尔·法西尔革命预备军成立了,希瓦也成为了分舰队旗舰,在将留在塔杨汗基地的剩余军舰开回艾尔·法西尔星系后,革命预备军开始执行第一个作战计划,夺回伊谢尔伦要塞。以希瓦为旗舰的1500艘左右的舰队在800年1月2日潜入伊谢尔伦走廊,并于1月13日成功的夺回要塞,因为紧急入港的原因,希瓦的舰体装甲和起重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盟灭亡后,不愿意投降的同盟军开始聚集在革命军旗下,截止4月20日,舰艇总数28840艘,虽然其中近9000艘需要大修才能恢复作战能力。而希瓦在修复完毕后成为了费雪中将的坐舰,凭借希瓦超强的通信管制能力再次担当杨舰队的调度任务。






800年5月的走廊之战,因为毕典菲尔特舰队的猛攻,希瓦在混战中被击沉,费雪中将随舰战死,这对杨舰队无异于致命的打击。

其实在原作小说中,希瓦和尤利西斯一样,只是一艘标准战舰。在动画中升级成了旗舰级战舰。最初的媒体设定舰体上的30根棒状物体是为了应对恶劣的战场环境和电磁干扰加装的天线。但是银英舰队收藏系统的设定改成了这30根是斯巴达尼恩的挂架吊臂,个人觉得这个设定很蠢,且不论斯巴达尼恩要怎么样挂在这些吊臂上,在战斗中要怎么补给维修,难道像巡洋舰搭载的斯巴达尼恩一样是一次性使用吗。所以本篇结合了新旧设定做出了一些修改。



迪欧梅蒂斯 舷号:1501
服役经历
779年6月 测试建造总装能力而建造出的空船壳
796年12月 接受正规型旗舰的改建
797年10月1日 完成改建,成为边境星域警备舰队旗舰
799年1月5日 成为第15舰队旗舰
799年2月8日 兰提马利欧星域会战
799年4月24日 巴米利恩星域会战
800年1月16日 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被击沉
和希瓦一样,迪欧梅蒂斯的前身原本也是作为测试而建造的空船壳,由贾姆希德中央船厂建造。其后就一直系留在船坞中。0796年的大远征失败后,同盟军损失了大量舰队旗舰,为了快速恢复战斗力,同盟军决定将空船壳改建成正规型旗舰,于是在12月,按照最终型埃阿斯级的规格,空船壳在贾姆希德中央船厂接受改建。

797年9月,改建完成,新舰被命名为迪欧梅蒂斯,技术指标、外观和作为模板的阿咯琉斯基本一致,只是在舰首武器舱段造型略有不同,同年10月,迪欧梅蒂斯成为边境星域警备舰队旗舰。舰队司令是长期担任边境警备任务的卡尔先少将。798年10月开始,为了应对帝国军的可能的入侵,同盟军开始整编舰队,以2个边境星域警备舰队为基础组建新的常备舰队。799年1月,联合作战司令部组建了第14,15舰队。卡尔先中将为第15舰队司令。虽然是带番号的常备舰队,但是舰队构成却是鱼龙混:2个完整边境警备舰队,其他警备舰队的重型战舰,刚下水的新造舰以及快退役的老朽船,虽然同盟已经全力建造标准战舰和航母,但数量依旧不足。官兵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大远征结束后,大批经验丰富的官兵申请退役,应征入伍的士兵们大多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自然是大打折扣,即便如此,2月开始的迪亚马特星域会战中,在卡尔先中将的带领下,第15舰队牢牢的护住了同盟军的左翼,即使战损超过了70%仍然没有被击溃。战后,第15舰队残部进行了修整,并在4月与杨舰队合流,参加了巴米利恩星域会战。


会战结束后,同盟与帝国签订了巴拉特合约,合约规定同盟不允许拥有标准战舰和航母这类进攻性武器。所以残存的埃阿斯级旗舰也将拆解除籍。这里同盟军耍了一个心眼,优先将埃阿斯号和帕特罗克洛斯号之类的前期型拆解,到799年11月的大亲征时,迪欧梅蒂斯只拆解销毁了舰首武器舱段,于是很快就重新武装化,只是因为专用的长距离光束炮来不及制造,最后只搭载了32门主炮。为了弥补火力上的不足,同时也为了增加接近战火力,船厂技术人员在舰首武器舱段的下部加装了大型轨道炮。在800年1月16的马尔·亚迪特会战中,卡尔先舰队在小行星带边缘突破了海伦法特舰队的防御,迂回到帝国军舰队背后,被担任后卫的缪拉舰队拦截,虽然暂时突破,但是最终被缪拉舰队和海伦法特舰队赶上陷入夹击,无法再次发起冲击,而此时比克古率领主力全速向帝国军本阵冲击,虽然很快就被米达麦亚舰队和艾杰纳哈舰队拦截,在同盟军舰队即将被合围时,第二轮太阳风爆发了,趁着帝国军阵型大乱时,同盟军再次发起了冲击,冲突帝国军本阵,并将伯伦希尔纳入了射程,但也仅限于此了,因为此时的同盟军舰队已是强弩之末,在绝对的物量差距下,同盟军舰队还是迎来了自己的灭亡之日,23时,耗尽能源无力进攻的卡尔先舰队被歼灭,迪欧梅蒂斯被击沉,卡尔先中将随舰战死。




受比克古重归现役的鼓舞,大量退役的同盟军将兵自愿加入同盟军最后的军事行动。正是这批作战经验丰富的将兵才使得此次会战同盟军表现的非常出色,在整个会战的中前期掌握着主动权,就算是后期被帝国军包围时,也能利用地理环境再次发起攻击,甚至突入帝国军的本阵,将伯伦希尔纳入射程。可惜因为兵力严重不足,才导致最后功亏一篑。

按照原设,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的主炮数量都应该是32门,但是制作组在制作过程中粗心大意,导致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的主炮数量有时是32门,有时是40门。所以这里就按照40门来分析,而且原本加藤在做机设时,阿咯琉斯是第15舰队旗舰,迪欧梅蒂斯是第14舰队旗舰,但是制作组把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弄混了,两舰互换了身份。于是只能将错就错,在制作马尔·亚迪特会战时,迪欧梅蒂斯的舷号是正确的1501,只是在转向准备冲向缪拉舰队时在舰尾舷号变成了原设的1401。而且在外传小说有提到,卡尔先是正儿八经的军官学校毕业,但在动画中为了体现同盟军晋升制度的僵硬,将卡尔先设定成了和比克古、莫顿一样,都是从士兵一级一级往上爬的非科班生。同时这也显得很讽刺,因为同盟军后期有能力的将领都不是军官学校毕业的精英们。




鲁斯坦 舷号:205N
服役经历
799年1月17日 在海尼森第一船厂竣工
799年2月8日 兰提马利欧星域会战
800年1月16日 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被击沉
798年10月开始,同盟全国进入总动员状态,开始全力建造急需的标准战舰和航母,以及对战损舰艇进行维修,同时同盟军在整编舰队的过程中发现舰队旗舰的数量严重不足,因此时已无力建造新型的特利古拉夫级舰队旗舰,于是只能紧急建造1艘埃阿斯级。而一艘标准型埃阿斯级的工期是18个月,问题是,帝国军会给同盟军这么长的时间吗?
幸运的是,同盟军的几个主要造船厂还备有埃阿斯级的维修替换模块,以此为基础,造船厂只需将建造完成的模块运送至总装厂组装即可。于是在海尼森、香普尔、贾姆希德、埃尔贡船厂,工人们开始加班加点的建造同盟军最后一艘舰队旗舰。每天都有一艘运输船从各星系的船厂出发,将建造完成的模块运送至海尼森的总装厂。虽然鲁斯坦的建造工作在顺利的进行,但时间不等人,到799年1月初,同盟军已经计算出了最终接敌时间是2月中旬,而最晚出动时间是1月18日。 那么鲁斯坦能赶上这最后的时间吗,忧心忡忡的同盟军在询问了造船厂的主管后,得到了肯定能在最后期限内完工的答复。果然,在1月17日同盟军接到船厂通讯,鲁斯坦竣工了,从798年11月开工到799年1月17日竣工,仅耗时2 个月,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竣工后的鲁斯坦连海试都没进行就被同盟军接收了,在匆忙完成补给,船员编成后,被编入马里涅丁舰队,担任旗舰,舷号沿用了之前旗舰的编号。


鲁斯坦的设计是基于最终型埃阿斯,因此外观和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两舰差不多,但是为了赶工期,一切能省略的模块全都省略了。这首先体现在了贫弱的武备上,因为最终型专用的长身管主炮制造难度很大,所以鲁斯坦最终只搭载了30门主炮,正面火力虽然不弱于标准埃阿斯级,但是侧舷火力就严重不足了,尤其是舰尾部没有安装舷炮阵列,这就导致了鲁斯坦的后半球区存在火力真空。在指挥管制方面,鲁斯坦也做了缩水处理,只达到分舰队旗舰的管制能力,考虑到此时的同盟军舰队舰艇数量,马里涅丁舰队不太可能超过鲁斯坦的管制能力。此外在动力舱段下方的超大型超光速通信天线和控制市被替换成了穿梭机和斯巴达尼恩机库,增加的斯巴达尼恩应该是弥补本舰严重不足的自卫火力。

虽然埃阿斯级的升级潜力已经挖尽了,但这并不妨碍军工企业为其研发升级产品,比如将舰中甲板上各种雷达、观测设备和散热设备整合在一起的多功能舱段。其试制品也安装在鲁斯坦上。这个外置的舱段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设备不会被击中,而且还内置了3个水箱作为冷却水使用,散热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还搭载了10门15CM荷电粒子炮,虽然安装在别的旗舰上只是聊胜于无,但是安装在鲁斯坦上却意味着侧舷火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舰体下方安装的舱段因为资料的缺失,已无法得知具体功能。



1月18日马里涅丁舰队跟随同盟军主力舰队从海尼森向兰提马利欧星域出发。中途经过了几次磨合练习,而因为是紧急建造的战舰,鲁斯坦在行军路上也是故障不断,所幸都是些小故障。在2月7日发布了接敌预警,2月8日双方正式交火,在面对米达麦亚舰队的推进,担任前卫的马里涅丁和沙尼尔舰队惊慌失措,对死亡的恐惧驱使同盟军舰队超越常理,向步步紧逼的帝国军射出全部火力,在迫使米达麦亚舰队后撤后,两舰队非但没有稳住阵线,反而半发狂的向帝国军舰队发起了反冲击。最终还是由司令部下令阻止他们的横行,但为时已晚,在后撤的时候,反应过来的帝国军开始全线压上,开战前同盟军有3个正规舰队和4个独立舰队,在帝国军的猛攻下,独立舰队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并入了3个正规舰队中,战至2月9日,同盟军放弃了攻击,转入了全面防守,虽然帝国军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并迫使同盟军一直在流血,但还缺乏最终一击。最后,黑色枪骑兵出场了,而已处于强弩之末的同盟军舰队再也无力抵挡帝国军的猛攻,开始全线溃败。而阻止这一切的,是来迟半天的杨舰队。



虽然鲁斯坦幸存了下来,但因为没进过试航就参加了作战,因此回到海尼森就回到船厂进行修整,最后也没赶上巴米利恩会战。而根据巴拉特合约,同盟军不得保有进攻性的舰艇,鲁斯坦也将按照合约进行拆解。最后还是帝国军的第二次进攻挽救了鲁斯坦,800年的1月16的马尔··亚迪特会战,马里涅丁准将搭乘鲁斯坦,跟随比克古元帅踏上了最后的征途,并英勇战死沙场。
加藤的机设中并没有鲁斯坦这艘船,考虑到制作组在制作动画中出了一些乌龙,比如同盟军的战前会议,出场了6艘埃阿斯级旗舰,还都是最终型,正好对应了参加会议的6名舰队司令。鲁斯坦大概是阿咯琉斯和迪欧梅蒂斯的远景画,作为背景出现一帧画面,就像希瓦在夺回伊谢尔伦要塞时的那一帧画面一样,然后制作组自己加戏,将它设定为马里涅丁舰队的旗舰。直到后来出DVD时,附带的设定里补上舰名鲁斯坦。小说中同盟军是2月4日从海尼森出发的,动画改成了1月18日,这里就按照动画来设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