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二:有用劳动,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1)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
1、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2、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
注:在原始社会解体之时,就出现了社会分工,但它并不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至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品生产的条件才成为现实。
3、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注:如果尚处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之中,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详见《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一: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17。
4、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注:即使到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劳动本身不会被消灭;不过,到那时劳动的形式会发生彻底的改变——劳动会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变成目的本身。
5、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本身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注:还可以参考《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一: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17。
6、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注:上述即抽象劳动的涵义。
7、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8、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9、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进一步的质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既然商品的价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
注:用质和量的关系论述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用质来描述具体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用量来描述抽象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交换)价值;
10、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了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
11、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注:上述对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