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分析“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听老一辈指点了”

2023-07-02 16:47 作者:里森堡国际联合工会  | 我要投稿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我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私以为是年轻人开始有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们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模型进行讨论(没有看过《乡土中国》也不打紧,不需要理论基础,我会把所有的前提条件罗列出来)。首先,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即直接依靠农业谋生【意味着生活范围被土地所约束,方便形成世世代代的聚居村落】,形成了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高度熟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自然而然,而且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贯穿每一个人的一生】,差距格局【以个人为中心,以私人间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并没有所谓公德,各种道德非常鲜明的依附于个人之间具体的关系而存在】)。乡土性的这三点总结是我个人所进行的,因此肯定会有不全面或者错误之处,大家当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这种社会能够赖以依存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一个人的居住地点相对固定,二是社会变化缓慢。前者不难理解,后者则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推崇稳定的社会(要想判断很简单,推崇变动的社会主流思想类似于人定胜天之流,推崇稳定的社会则是认为人应当顺从天意,不顺从就一定会有惩罚等等。)而只有社会变化缓慢时才容易出现推崇稳定的社会的思想(如果社会快速进步时就不会悲观的认为应当遵从天命)。那么了解了这些概念后,我们能够清楚当今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乡土社会了(比如现在一个人可以尝试从原有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而且这种情况【指搬迁等】很频繁,这在乡土社会中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乡土性的很多特点仍然体现在当代中国中,这体现了我国正在从乡土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谈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前者代表封建,后者代表自由民主,其实读到这了,我们就可以对这两者有着更清晰的认知:

1:前者推崇稳定,后者推崇变动

2:前者推崇礼制,后者推崇法制(礼制是内在的约束,是某一社群所认可的的道德标准对个人内化的结果,产生过程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对于一件事情的判定过程也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法制则是理性的产物,法律对于一个行为的判定结果中人为的因素较少,是标准化的体现,也是开始对社会秩序进行计划的体现)

3:前者推崇长者尊,后者推崇人人平等(这所描述的演变过程后面在论证中会用到)

4:前者推崇利益结算的含糊性(即人情),后者推崇利益结算的精确及时效性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第三点,就能比较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有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乡土社会变动缓慢,所以年轻人所需要经历的与年长者所需要经历的不相差太多,他成长所需要的经验的绝大多数都可以从长者口中获得,所以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实际上是不必要的。现代生活千变万化,这一个基础打破了自然没有过于听从长者的必要。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需要创新,这一方面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有优势,更多时候老年人需要听从年轻人的意见(就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研究计算机,我爸妈很多时候都需要我来帮忙),因此长者尊的基础就被彻底打破了。迎来了人人平等和年轻化的社会。

那么分析过程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是我的一些杂谈:

中国目前家长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如果在中国一个家长把孩子打残了,我觉得国内舆论应该是支持与反对针锋相对(其实这样的事例不少,可以看一下当时网络舆论是怎么样的),西方则肯定是一边倒支持孩子,但是这个情况被改变是必然的,而且会很快速,因为随着乡土社会的消亡,长者们很明显已经并没有多少资本来单方面教育孩子了。现在的较老的一批人虽然没有这个资本,但他们仍然想要延续这种教化权力【乡土中国中的概念,有兴趣可以查一下】,最终造成了很多人盲目追求中医,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爽滑漫天”这样的可笑事件,我只能说他们是为老不尊,用东北话来讲就是老逼登。





试分析“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听老一辈指点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