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8课(上)

hey~
欢迎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概念解释
坚持积累概念,变身历史达人吧!
三教并行:魏晋以来,佛、道盛行,传统的儒学受到挑战。唐时,三家思想并行于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家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表现得最为突出,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强调的是主体道德上的自觉完善和圣人教化,如何从主体自身来强调为善去恶的必要性。老子道家对人的地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只是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在人的实现问题上,与儒家不同,强调道与自然、无为。佛教对“人生”内涵的扩大和对道德行为自作自受的强调,确保了佛教为善去恶说教的威慑性,提供了佛教与中国的儒、道相融互补的契机。儒佛道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古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三者在历史的演变中往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 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三个教派不断融合。三教并立最后走向了三教合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天命论:是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思想观念,其中包含人类最早的环境观,它产生和盛行于古代社会。它认为自然变化、社会运行和人的命运被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主宰,人必须而且只能屈服和顺从它。
封建纲常:即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同时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这种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更多是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成为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其思潮持续到宋朝中叶结束。"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汉末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士人心理来说,无疑是极大地挫伤。他们一心维护朝纲,忠于皇权,但这个他们一心维护的政权,已经腐败,他们一次次失望。此后,"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士族社会对个性自由与封建秩序的双重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矛盾,是玄学产生的土壤,这些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改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即改变具体的清议,讨论抽象的玄理)。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抽象的内容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解说)玄学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田园诗:欧洲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识点欢迎戳下方链接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