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人的『镜』与『灯』」——多角度对森森原创作品《演技派情人》思想的分析暨解读

2022-09-18 22:54 作者:三级支流也是支流  | 我要投稿

前言:

1.  作品概要:

  在歌词中,森森以戏剧独白的形式,勾勒出一个“表里不一”的“演技派情人”形象,展现出ta“伪装欺骗”的典型特征与真实内心,表达了森森对“可耻欺骗者”及“愚钝受骗者”的凝视和探究,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批判暗含其中。

2.  艺术特点:

(1)独语体歌词

  排除了听众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将自己瞬间的、难以言喻的微妙感觉、情绪、心理以及潜意识,在精神分析上面上升到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2)闲话风文体

  叙述者“我”具有平等、开发的良好品格,充满直率气质;真诚袒露生活与内心秘密,希望引起共鸣,达到精神互补。同时展现了一个“道德上的欺骗者”对人类生存基本命题之一“爱”的体验、追忆与思考。在理性主义的王国中,“爱”是被建构之物;而在该歌词中,“爱”则被解构了,成为伪命题——“你”“我”的“爱”并不是爱,我天生就是“演技派的情人”。

3. “作者缺席”:

  福柯认为,写作的本质并不涉及与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更不是为了把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写作不过是在制造开局,开局之后,作者便不断从文本中消失。因此,要想了解作者,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作品中作者的在场,而应当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独特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42

  因此,最终解释权既不归森森所有,也不归听众,更不归我。听众可在一定范围内对该歌词进行适当而符合逻辑的解读。


  本文拟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作者个人与“香草美人”四个角度对歌词进行分析(guò dù jiě dú ),以探究(shuǐ zì shù)歌词中隐含的深邃思想及文学意义。

防杠声明:

  文章B. 部分为女性主义文论,属于文艺学——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知识点,为正当文学&社会学&…研究视角之一,与煽动仇恨、挑起对立、制造混乱的极端□□组织无任何关系,并不值得抨击。此文章纯属整活,文学/艺术价值皆无;本人均非中國語言文學/音乐相关专业,故有许多欠缺理解,还请诸位不要包涵。如仍对上述正经解释视若无睹,则可退出阅读或将我拉黑,但不能举报该文章。以上。

关键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个人视角、香草美人

A. 结构主义视角:“爱情”外衣下欺骗方与贪欲方的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思潮同样是一种形式主义文论,所不同的是,它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认为「深层结构」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的手段从作品中加以挖掘”。在研究手法上,结构主义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44


前提:“我”、“你”——抽象且泛指的具体“人”

 1. 双方“看/被看”的二元对立:

  欺骗方“看”“被看”的贪欲方,构成了非此即彼的、无法调和的二元对立;而在欺骗方“看”的背后,除隐含的读者外,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眼光悲悯,冷冷嘲弄,形成反讽。

(1)欺骗方“看”:

  作为一个尤擅逢场作戏的“情人”,“欺骗方”只需精心修饰自己、制造花言巧语以及适度表现依赖,便能将“贪欲方”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一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体现了道德感的缺失,面对另一方“不屑”乃至“嘲讽”;但却乐在其中——似乎有利可图。沉湎于其中的利益无法自拔,并对自己“低风险而高收益”的精密算计暗中窃喜。

(2)贪欲方“被看”:

  作为被“欺骗方”迷住、貌似愚不可及、无可救药的“贪欲方”,自以为吃到了“居上位者”的红利。孰不知,在这场“二元对立”中,自己处在“被看”的下风位;而在这场感情游戏里,人人自以为居于“吃人”的食物链顶端,人人都是“被吃”的食物链末端,如同一条衔尾蛇。原始的贪欲,蒙蔽了不甚清明的双眼,却没有遮挡依旧逐追利益的心,以至于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3)隐含的作者在“看”:

  森森用悲悯的眼光,冷冷地嘲讽欺骗方的自以为是、工于算计,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2. 隐含的“复调模式”:

  在“欺骗——被骗——再欺骗”的模式中,二者的身份不断流动、转换,但终究打不破对立的恶性循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二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即“他”被“他”欺骗,“你”也骗了“我”。

B. 女性主义视角: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对认知产生的影响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女性文学虽然也称为女性解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但根据郑英子(韩国文学批评家)的看法,女性解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都只是女性文学领域中的分支,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

  伊莱恩·肖沃尔特 (Elaine Showalter)综合这样女性文学的争议将女性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较长时期模仿统治传统的流行模式,使其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阶段(Feminine);②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包括自治权的要求(Feminist);③从自我发现到赋予女性经历以特性的阶段(female)。

 在这一界说之下,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性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女性文学仍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完善的命题。”


前提:“我”——抽象的、泛指的“女人”,“你”——抽象的、泛指的“男人”

 1. “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建构的”:

(1)“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将这句话抽象到所有性别,甚至所有事物,基本上都成立。“我天生就是演技派的情人”,在这句歌词中,“我”的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忽略了后天环境对气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错误社会意识的荼毒。在幼儿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这时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些传统道德指导下的错误社会意识,歪曲地反映了女性的社会身份和自身潜力;在尚未意识到问题的“大人”错误引导下,使孩子不疑有他、轻易信服,极其容易成为自我优越、凌驾以及自我否定、放纵的滥觞,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极度不利影响。

  其二,新型重男轻女观念的诱导。随着社会发展,旧式重男轻女观念渐渐消失,在发达地区隐隐有灭亡之迹,这是好的征兆。然而一种新型重男轻女思想默默取代前者,隐隐有死灰复燃之状。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由于一开始并不对其寄予厚望,甚至吝于投资,平日里娇宠甚至溺爱女孩,在潜移默化中朝着未来夫家喜欢的样子培养。对于儿子,一开始便期望甚高,平日严加管教,对待学习严肃认真,不惜代价培养,以望子成龙。”在这种有失偏颇的观念培养下,容易给女孩带来一种“只要依靠自身优越外在就可免于艰苦奋斗”的不良思想,从而阻碍自身发展。

(2)性别红利糖衣炮弹下对女性主义的违背:

  性别(gender)建构于后天,而非先天产生。在传统道德中,为巩固统治,男女关系处在一种“支配/被支配”的非此即彼地位;现代社会,平等和谐才是符合发展要义的、健康的关系。显然,歌词中“你”“我”的意识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违背了女性主义宗旨原则。

2. “我”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但具有不彻底性:

(1)觉醒:

  歌词“我是一个表里不一的演技派……”,用的方式铺采摛文,塑造了一个自我认知较为中肯、“在清醒中堕落”的形象。“我”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与不道德,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2)沉睡:

  “我”即使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不合规范”,仍不加以改正远离;而是依旧沉醉其中,飘然于里面的“甜头”。错误的社会意识+新重男轻女观念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二。在资本主义拜金、享乐的流弊中,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异化。衡量价值和“满足感”的方式是流行的“物质结算”,而不是精神愉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成为可以流通的商品;而“快餐式唾手可得”的“爱情”,自然也成为商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3) 解决: 

  为逐渐摆脱不良思想的支配,需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摒弃资本主义影响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向上向善,彻底与过去决裂,真正地走向觉醒。

3. “你”的女性主义意识仍在沉睡:

  歌词“你天生就是没大脑的愚人……”,借“我”之口,暗示“你”的女性主义意识仍处于蒙昧之中。“你”的视角之下,这样的“爱情”各取所需,合情合理;是一种“金钱与声色间的平等交换”。资本影响下的“娱乐至死意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自我放纵以及对真正爱情的一知半解造就了“你”的女性主义意识仍停滞不前,并认为这只是“生活不尽如意的异性创造的无聊游戏”。为逐渐摒弃这种错误思想观念,需要及时转变固执己见的看法,试图从非自我的多角度进行思考,真正走向觉醒。

4. 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

(1)意识到这样不对:

  20世纪以来,女性主义文艺理论蓬勃发展。作者意识到:歌词中所描绘的现象有悖人人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双方应当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而不是依赖红利进行欺骗与交换。这体现了作者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该现象严重违背社会发展,然而放在女性主义平等意识尚未兴起的昔日社会,却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援引例子略)。

(2)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平等:

  在关注所呈现文本的同时,更要关注那些“未呈现出来的”、“隐含的”文本。在歌词之外,作者勾画了一种“真正的平等”——与歌词内容形成对立、“我”的内心独白将不复存在。这种“不平衡”的打破,需要用文艺理论武装自己。

C. 森森个人视角:经验积累下灵魂的痛苦、反思与重塑

前提:“我”——抽象而泛指的加害者,“你”——抽象而泛指的受害者

1.借事喻己、思考自身:

 将森森的个人经历抽象为以下内容(森森不要打我,我知道我错了,下次一定还敢*꒦ິ⌓꒦ີ):恋情(平衡)——分手(平衡打破)——新恋情(平衡)——再分手(平衡打破)——…… 平衡的不断打破再现作者的生活与心境,侧重对私人生活的大胆暴露,包括展现生活中内心的冲突与痛苦。森森一方面紧扣住涉世未深的青年本身的生涩与矛盾,另一方面暗示青年苦闷的制造者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资本主义拜金享乐思想,体现了时代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流弊。与此同时,也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含的问题,带有撕开矫饰习气包装、向虚伪“爱情”挑战的意味。

2. 重塑灵魂: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涉及之复杂、蕴藉之深刻的情感问题往往无解。“薛定谔的婚爱”通常带有“打开箱子”的引导意味,在揭开的瞬间,它的真实面目,究竟是维纳斯的贝壳,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呢?人永远无法成为纯粹的人,终究不能逃脱社会的吞噬。我们唯有谨慎处事,珍惜当下,把握一切“有所有”与“无所有”,以飞蛾扑火和螳臂挡车的战斗姿态,面对时代的洪流。

D. “香草美人”象征视角:你好似伪愚者,我亦非真情人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的两类意象。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与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自喻),借男女情爱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忠贞品质、对君王的哀怨以及对奸佞的痛斥。「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在吸收楚文化基础上的首创。”

——《文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中国文史出版社,p9


前提:“我”——泛指的“抽象之物”,“你”——泛指的“具体的人”

1.“我”——“你”追求的功名利禄:

  “你们”熙熙攘攘,为利益来来往往;而“我”洞若观火,内心冷漠澹泊。在这里,“你”“我”并非情感世界中对立的具体双方,而是追名逐利者世俗欲望的形象。世人追逐功名利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金钱名利正如非真挚的爱情一般,可望难以可即,是一种充斥着欺诈、背叛的另类博弈游戏。在无限满足自己贪婪之心的过程中,“我”不厌其烦地欺骗玩弄,你看似无脑地追求,如同《离骚》中“求女”一般 。然而此“求女”是一种象征性活动,以“求女”喻“求贤”“求君”,寄托“美政”理想,隐含爱国主义情怀,是积极正面的。“求女”的不得,体现人与历史必然性徒劳斗争的悲剧意识。“我”对“你”的追求,则是一种为一己私欲逐利而居的行为。“我”并不缺失大脑,相反,“我”精明能干、工于算计,“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之情态跃然纸上。这种非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悄然揭示了终将失败的必然性。

2. “我”——“你”追求的理想:

  “你”“我”在这里染上了象征色彩,带有暗示、朦胧意味。“你”“我”不再是情感游戏里的具体人,而是逐梦者——梦想的单向赴汤蹈火。在见到“你”的第一时间,我爱你的审美意识形态,爱你的“改造思想”能力,歌词中“你爱我五彩斑斓的指尖/你爱我婀娜娇媚的腰间……”则是“我”下定决心追寻理想之原因的外化。逐梦人被五彩斑斓的梦想所吸引,于是踏上征程,“鹏北海,凤朝阳”。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多有崎岖,“你”若隐若现,似乎一直在欺骗“我”的感情;但从侧面看,这不得不成为“我”的必由之路——为理想而奋斗,但并不是只要奋斗,就有结果,正如尘烟中的感情。人的存在悲剧也在于此。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往往以无数个悲剧为代价。出售灵魂的浮士德,未必只在于享乐。“你”呈现出一派无脑追逐梦想(“我”)的姿态,看似理性缺失;实则大智若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了梦想竭尽全力。此处贬义褒用,而“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为作者的化身歌词以“我”的视角展开议论,看似无情嘲笑,实则明贬暗褒:“我”钦佩、赞美、歌颂“你”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也是钦佩、赞美和歌颂每一位逐梦者,无论何种结果。

  一面“镜子”,以它观我,烛照自己;

  一盏“明灯”,以它观物,烛照他人。

  据研究,本文得出“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二元对立”、“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意识觉醒”、“作者个人视角下的打破重塑”和““香草美人视角下的象征思想”等四个结论,这些不同视角为森森原创歌曲歌词研究(guò dù jiě dú )提供了新的(shuǐ zì shù)方向。

(支付宝到账0.4元)

「情人的『镜』与『灯』」——多角度对森森原创作品《演技派情人》思想的分析暨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