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钱怡铭,第三章【精神分裂症】
1.病因不明,多起病青少年,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 2.临床症状 特征性症状: 阳性症状:生发性症状,妄想、幻觉、言语紊乱 阴性症状:缺损性症状,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等 自知力障碍 辨别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正确分析判断自己 社会功能受损 病期: CCMD-3: 1个月 DSM—IV: 6个月 3.主要类型 思维障碍 妄想:关系(牵联观念)、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等 联想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等 逻辑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 感知觉障碍 幻觉: 幻听(肯定的、否定的、命令性的) 幻视:看见一个不存在的人 (窗户边有人) 幻嗅:像被害妄想闻到了汽油味 或其他刺鼻味道 幻触:无外界刺激,但是觉得有人压迫她 情感障碍 情感平淡:缺乏相应表情和情感体验 情感倒错:情感体验和外部刺激相反 表情倒错:情感体验和表现出来的相反 紧张症 : 木僵 (身体僵直 可感知) 违拗症 (说东往西) 刻板症 (机械重复) 精神分裂症分型: 偏执型(妄想型) 幻觉:幻听、幻视 妄想: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 其他思想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 自知力障碍等 紧张型 紧张性木僵;情感谈漠;言语动作减少;严重时出现蜡样屈曲 紧张性兴奋;兴奋激动;行动暴烈;自知力障碍等 青春型 妄想 比较片段,凌乱,幻觉生动丰富 自知力障碍
不同阶段不同症状,但是取消了不同的亚型。 4.病因 生物学因素(遗传)(多巴胺活动过量,五羟色胺假说)(额叶颞叶大脑影像 微缩 )
社会心理学解释 早期创伤 家庭问题 严重的应激事件 3.认知行为理论的看法 学习与强化 患者注意环境中无关刺激,不知道如何对他人做出社会认可的反应 4.心理动力学看法 病人推至早期幼年的自我状态, 表现出受压抑的前意识内容的泛滥 退行至幼年阶段。表现为说话口齿不清,不讲卫生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混淆,由此引发概念、抽象及整合性思维障碍。 新分析学派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焦虑作用。精神分裂症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的方式对待他人。所谓的精神分裂症,似乎是为了逃避正常的生活,逃避焦虑对付恐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方式。 5.治疗 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非根治),维持时间应该大于五年 心理干预,对病患和家庭人员 心理干预方法: ❶心理教育程序 有关疾病的知识 病因 病程 服药 ❷情感联络与交流训练:加强交流 减少冲突 ❸社会及特殊技能训练:提高社交技能,教授生存技能 ❹行为管理训练:强化技术,问题解决训练 ❺家庭干预:降低情绪表达,减少面对面的时间,减少批评性评价和敌意,给病人一定的自我决定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