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中考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题目(蜗牛题)

最近上海中考,很多人都被蜗牛题搞傻掉了,大家考完都去吃蜗牛了哈。当然我不是聊蜗牛好不好吃,我只是想简单分析一下,不一定对哈,我也没看原题,与题目不符勿喷啊(搜了好久没搜到,如果有的记得发我,跪求QWQ)
好了,言归正传
首先,从事实角度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蜗牛壳的碳酸钙含量与蜗牛摄入的量有关,摄入量多,蜗牛壳的碳酸钙含量就高,碳含量就高,而摄入量低的话碳酸钙含量就低,碳含量也就低。
我有上山野采蜗牛过,在西湖边的山上,在西北坡和东南坡各发现了一个广德岛蜗牛(或者是阎氏岛蜗牛,幼体分不清,反正都是巴蜗牛科岛蜗牛属的,杭州还算常见)幼体的壳,结果西北坡的那个壳质地坚硬,东南坡的却是软的,一碰就碎,这就说明两个蜗牛壳所含的碳酸钙含量差距很大。广德岛蜗牛是素食蜗牛,从植物上获得碳元素合成碳酸钙。同一座山,两个发现地点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土质没有差异,植被基本没有差异,降水量和光照更没有差异,所以植物所合成有机物量差距可以忽略不计,但蜗牛壳碳酸钙差距如此之大,说明蜗牛壳的碳酸钙含量与环境碳含量关系不大,更多的和蜗牛摄入的量有关,用碳酸钙含量来确定一个蜗牛的产地是非常不靠谱的。
当然,我是考虑了更多不确定因素,诸如个体差异等,考试不会考虑那么多,应当默认与环境碳含量强关联,所以应该用如下思路:
题目给出的巴蜗牛是素食蜗牛,不会从动物获取碳,只考虑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有机物,光合作用与光照、水分、温度等有关,所以相应的蜗牛壳碳含量也会因此有差异,在日照充分、水资源丰富、温暖的地区蜗牛钙含量会相对高一点,相反日照相对较弱、水资源相对少、温度较低的地区钙含量会相对的低。这些环境变量对应的气候可以对应到相应的地点,所以单从题目的角度,这个想法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