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眺之死:他躲过了一场阴谋的正袭,却没有躲过另一场的冷枪
中国诗人故事 NO.86
谢眺的故事⑦逐浪而归

在东昏候的狂飙之下,
这已经不是时代的一粒沙,
而是一场沙尘暴了。
谢眺躲开了一场阴谋的正面袭击,
却没有躲开另一场阴谋的冷枪,
一身才华,止步于三十六岁。
01
悠闲的时光终是短暂,在宣城不足两年,谢眺就被召回京。
建武四年(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长子晋安王萧宝义的镇北将军府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他欣然赴任。萧宝义天生残疾,早已无缘问鼎王座。而此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辅佐晋安王并没有长远的前途,由此也可看出谢眺为官的散淡。
他真是没什么野心,也容易满足。
但是命运并不允许他的安于现状。
那一年,谢眺的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60多岁的他显然已经开始安度晚年了。谁知道北魏军队却经常渡江骚扰,当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久,国力强盛,自然又开始觊觎江南这篇肥土,双方兵刃数次相接。兵戎之下,老将最有机会,因为王敬则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所以病重的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
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在反与不反的关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
这不是把谢眺架在火上烤么!
经历过家族灭族之祸的谢朓下意识的就选择了自保。他扣住来人,同时向萧鸾告发了王敬则的叛乱之举。至于是不是因为谢眺的告密才导致王敬则兵败,实则不然。一则在王敬则的传记中根本没有提及谢眺告密一事,另一方面明帝早早的就监视王敬则,想必他的一举一动他第一时间就能知悉。确切的说,谢眺此举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自己从叛乱中摘了出来而已。
02
王敬则的举动正合皇帝心意,齐明帝当下就收捕王敬则的儿子们,包括员外郎王世雄、记室参军王季哲、太子洗马王幼隆、太子舍人王少安等人,就在王家把他们都杀了。从这点上来说,王敬则的叛乱也是非常被动而牵强的,试想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如果真的一心想要谋反,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大的“尾巴”等着别人来揪。
这下王敬则不反也得反了。
王敬则只能领旧将起事,据说追随的百姓达十多万众,但是因为起事仓猝,集结百姓多为乌合之众,且没有像样兵器,遇到朝廷正规军的下场可想而知,不多时王敬则就兵败被杀,全族被夷。谢眺妻子从此恨他入骨,据说她随身携带一把匕首,时刻准备着杀了谢眺。
其实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即使王敬则不反也会被萧鸾逼反的,边境动荡,自己病笃,为了避免重蹈被武力夺政的前辙,齐明帝必定要为儿子扫平一切威胁王位的因素,能征善战的王敬则当然是头号分子。对于王敬则而言,刀都已经架在脖子上了,他只有举刀反抗才能换得一线生机。对于谢眺而言,王敬则起兵的瞬间他就没有选择了,王敬则起兵成功,他或许能享受富贵,可一旦失败,不管他有没有参与,他和他的家族都将面临难以想象的下场。
在家族和妻族之间,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家族。
虽不近人情却也是人之常情。
在这场历史的大戏中,每个人都听从本心做出了自己的抉择,站在每一个个体的立场,都合情合理。但,历史的轨道从来没有矫枉过正,只有似是而非。
03
王敬则被族灭后,永泰元年(498年),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谢眺上书三让,上不许。
这是谢眺仕途的巅峰,但也是谢眺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谢眺其实本性善良,他与后辈江革的典故鲜被后人提及。据说谢朓有一次在官署值夜班,回家时顺路去看望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仍然沉醉于学习中不知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然后脱下自己穿的棉衣送给他,并亲手割下自己半片厚毛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很多人可能对于他的这种举动不以为然,但要知道在门第等级泾渭分明的南朝,这样的举措实际是非常了不起的。东晋一朝,像王谢这样的高第子弟,不要说同庶族通婚交往了,就是同桌吃饭对他们来说都认为是对自己的玷污。
谢眺的伯祖谢裕算是品行无碍的高门子弟了吧,但他有个让人非常无语的习惯,就是吐痰要吐在仆人的身上,然后给这个仆人放一天假,让人家把衣服洗干净。这就导致他一有痰意,仆人们就争先恐后去接那口痰。
荒唐吧,恶心吧!
可是在那个人权极度扭曲的时代,这些根本都不算问题。
04
或许是经历过人世的冷暖和无情,和他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先祖们相比,谢眺显然更知晓人情的温度。他小心翼翼的行走在这个疯狂的人世,细细的体悟着生活的温度,回报世界以他的温暖。可尘世终归冰冷,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终于熄灭了他的热心热情。
其实从那一刻起,谢眺的生命早已经是一片灰烬了。从498起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段时间,谢眺没有再写诗,只有一篇《酬德赋》以感谢沈约的相携之恩。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篇典章稠密、晦涩难懂的赋文,他在序中说自己无言敢对沈约之诗,对沈约之大德亦乏善可报。故只能作《酬德赋》一篇以表自己的心意。
酬德赋(序)
右卫沈侯,以冠世伟才,眷予以国士,以建武二年,予将南牧,见赠五言。予时病,既以不堪莅职,又不获复诗。四年,予忝役朱方,又致一首。迫东偏寇乱,良无暇日。其夏还京师,且事宴言,未遑篇章之思。沈侯之丽藻天逸,固难以报章,且欲申之赋颂,得尽其体物之旨。《诗》不云乎:「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言既未敢为酬,然所报者寡於德耳。
故称之曰酬德赋。
他与沈约相差三十三岁,也算是忘年之交了。沈约历仕三代,历朝均受君主优待,入梁后官至太子少傅,寿元七十三岁,可以算是人生的大赢家。这样一个在仕途上老练通达的政客,对于谢眺而言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从文中也可以看出,他在谢眺的几次关键任职上都曾有过指点。在人生最彷徨和无助的时候,谢眺所能依仗的,也仅能来自这位故友的萤烛之光了。
05
498年7月,萧鸾病逝,东昏候萧宝卷继位。南朝的奇葩皇帝特别多,这位东昏候可算是奇葩中的奇葩。他是萧鸾的次子,因为大哥身有残疾,这个太子之位就落到了他的头上。萧宝卷从小不学无术,萧鸾临死之时,告诫萧宝卷“做事不可在人后”,要果于诛杀,以免重蹈当初没有果断废杀郁林王萧昭业的覆辙。
萧宝卷对此牢记在心,登基之后就用一番行为将之发扬光大。
他不仅理政无道,日日游荡嬉戏民间,还滥杀无辜百姓,对宰辅大臣稍不如意也立即加以诛杀,逼得文官告退,武将造反,京城几度岌岌可危。江祐江汜两兄弟是他的表叔,多次劝谏不成,于是想废昏立明,图谋拥立萧宝卷的堂兄始安王萧遥光为帝。
始安王派遣心腹刘沨,去见谢朓,拉他一齐参与这件事。但谢朓认为自己受恩于明帝,东昏候虽然无道,但毕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应。他不光没有答应,还将江祏等人的私谋,告诉了别人,被这一伙人记恨在心。之后逮住机会便诬告谢眺谋反,在东昏候这个皇帝屠夫手里,谢眺自然难逃灾祸,永元元年(499年),谢眺死于狱中,年仅三十六岁。
不过,始作俑者江氏两兄弟也落不到好。同一年,萧宝卷的舅舅告发江氏兄弟造反,二人亦被诛杀。
可见在东昏候的狂飙之下,这已经不是时代的一粒沙,而是一场沙尘暴了。谢眺躲开了一场阴谋的正面袭击,却没有躲开另一场阴谋的冷枪。
可惜,可悲,可叹!


上一篇:谢眺为什么又被称为“谢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