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学】“温暖了四季?”——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文艺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

缝合乱炖版:
你得听我说(对感谢者的主人语气),我在说“谢谢你”(为这你不得先感谢我?),这是因为你(的功能)温暖了四季(棒读),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值得感谢的(赐予你价值),虽说夏季不用温暖,但你要把它当成赞美,因为这毕竟像一种赞美(夸了,但没全夸;大家都知道礼貌的微笑是怎么回事),这好像不太对。那么,其实我想说,再寒冷的地方有你也如春天般温暖了(带高帽子),因此希望你耗子尾汁,保持中央空调的状态(不要名不副实),于四时寒暑中(人一生中能有多少个寒暑)优化人们的体验(做出微小的贡献)。
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同一载体中存在的相反意见在争夺话语权
浪漫vs矫饰:虽然“温暖了四季”是夸张了一点,但这是满溢的爱心显出的天真烂漫,是质朴且无可厚非的,对吧。
升华vs捧杀:这把四季的分殊合而为一,令它常在,化为宁静安逸之普遍,好耶。
默叹vs讽刺: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的自然规律,可这样的关怀使人心热乎乎的,这热乎的又不在于人心,而在于对人心的润物无声的改变,内在的体验外在化并与外界浑然一体了,妙啊。
中央空调的温暖性:
根据每个人角色的不同,谁都可以觉得自己被夸了(分精神蛋糕),还可以把责任与义务转嫁到别的头上(博弈)
“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这个“有”意指存在还是拥有?是谁存在或谁拥有?
1.人民拥有工作者:大家努力一块温暖了四季。(人民集体被夸)
2.上峰拥有工作者:美好的决策温暖了四季。(上峰被夸)
3.工作者的存在:一线工作者本身的工作温暖了四季。(工作者被夸)
如果作品写得如斯暧昧,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使各方都有操作空间(但立场是有限的),从而成为被传唱的东西,这东西的反常节点将被各方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