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动漫不曾辉煌也谈不上崛起——工业化与艺术化问题(上)

2020-03-02 10:26 作者:钉宫病中毒者  | 我要投稿

从2016年《大鱼海棠》开始,中国动漫崛起的话题开始不绝于耳,《大圣归来》上映后中国动画崛起,《白蛇》上映后中国动画崛起,《哪吒》上映后中国动画崛起。每一年,每当一部爆款动画出现后,中国动漫崛起的话题就会出现一次,但是崛起多年了,中国动漫似乎并没有达到人们理想中的样子。那么中国动漫究竟有什么问题?

  1. 宫崎骏对手冢的悼文——为何说中国动画不曾辉煌

    “这似乎是关于手冢先生的特辑,大家都一个劲儿地在哀悼他吧。不过我可不想跟你们一个鼻孔出气。关于他对动画业所做的那些事,我不想评价。我并不喜欢虫制作的东西——岂止是不喜欢,我觉得那都是不正常的……关于动画——至少这一点我想我有发言权,也有义务讲出来——手塚先生所主张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这篇刊载在杂志《Comic Box》的文章,彻底解开了手冢和宫崎骏之间的矛盾。其实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矛盾的理由其实没有网上瞎猜的那么复杂,理由很简单,对于动漫制作的观点不同。


    1961年,手冢俩开东大妈,创立了虫制作动画公司。稍微了解动画制作的人应该知道,动画是一个高成本低回报的东西。所以当时的动画都是大厂才能制作,而且一般只制作电影,通过票房来勉强回本。当时日本动画被美国迪士尼占领,和美国成熟的动画产业竞争几乎是自寻死路。但是手冢敏锐的发现了一个迪士尼的盲点。那就是没有动画能在电视上播放,没有类似连续剧一样的动画。其实并不是迪士尼没有发现这个商机,而是在电视上播放动画更本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手冢做了一个改变整个世界动画史的决定,那就是将流水线引入动画制作。什么意思?我们简单来看一下。

    下面这两张图是我从我国1956年的动画《骄傲的将军》里截取出来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早期动画制作基本是就是这个样子。绘景不用我说了,就是绘制背景。我们看下面这种图。表演指导的陈老是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看过本片的都知道,本片大量的运用了京剧的元素,所以这里的表演指导实际上就是画师看着陈老的动作进行作画。当时的动画制作,导演确定大概的镜头,编剧编写剧本。然后导演就去和编剧一起和动画设计人员一起制作动画了。




但是到了手冢这里。手冢将流水线方式引入,动画制作开始分工。所以我们看日本动画的staff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上面这个名单中没有的。手冢将动画拆分成了,分镜设计、原画、动画、原画检查、动画检查、上色等几个步骤(当然,有些步骤是后面加上去的,但是为了方便叙述,我们这里就这样写了)。每个人负责其中一个步骤,大大加快了效率,而不是以前,一个动画师既要自己设计分镜,又要自己画出来,然后自己上色,最后自己检查。

手冢的流水线生产动画使得动画的产量大大增加,足够赶上了一周一集的电视台档期,使得日本动画在迪士尼的围攻下脱颖而出。

宫崎骏对手冢动画的不满主要在以下几点。

一、流水线生产,每个人只负责动画的一个步骤,使得动画的整体性缺乏,无法做出主创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而且也缺乏了动画的灵魂。

二、流水线生产采取能省就省的态度,很多时候使用静止帧和没有路人的背景来减少工作量,使得动画空洞。

三、商业化气息浓重,缺乏动画艺术。

至此,日本动画大致就分为了两个流派。一个是以宫崎骏为主的艺术动画派,主打手工工业和精致化。一个是除去宫崎骏以外绝大多数的动画公司,主打工业化流水线和商业化。

接着来说中国动画史。新中国动画史的前半部分基本上就是上美的厂史。计划经济时代,上美的任务就是拿到今年的动画配额(XX分钟),然后上美制作完成即可,至于这些分配的分钟要做成几部动画,看上美自己的安排。之后工期、材料和成本都不是上美的考虑范畴。在这个时候,脱离了纯粹的商业化的上美的工作人员,有很多时间琢磨怎么讲动画做的更加艺术化。这样的悠闲日子一直到了1987年一厂三制改革。

剧《上海经济》杂志刊登的《一厂三制——上海美术制片厂改革探索》一文指出,在一厂三制改革前,上美面临的问题就是商品经济开始提上日程。大量的商业动画公司出现,上美人才不断流失。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国家定价收购上美动画的举措也在消失,1985年上美的收入为143万元,到了1987年的时候,只有不到40万。

之后上美进行了激烈的改革,一厂三制激烈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在上美中原本不存在的领导层矛盾出现,而做了多年艺术的工作人员,也一时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变化。不过可以看出,上美做了很多的努力。当时恰巧中日关系转暖,日本大量动画开始占据国内市场,上美以日为师,进行了很多尝试。从早期的《黑猫警长》以及可能抄袭《圣斗士》的《封神传奇》尝试连续剧动画,到后面的《我为歌狂》的周边CD模式和《宝莲灯》的迪士尼家庭动画电影。上美几乎把当时世界上所有能够模仿的成功案例都模仿了一遍,但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比如阴谋论的《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停播其实没有什么阴谋论,单纯是效益问题,当时《黑猫警长》赚钱的唯一方式是卖给电视台,当时中国电视台不多,所以基本上只卖给了央视,央视以每集1万元的价格买到了动画的永久播放权,对是永久播放权,但是《黑猫警长》一集的成本就高达100万人民币。注意,这些都是八十年代的货币价值。

这里大家就要明白一个问题了。中国动画的辉煌,其实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中国家为动画成本埋单的时代,我们用全中国的力量和日本一些商业公司比动画成就,得出中国动画很强大,其实是不妥的。在上美一厂三制改革后,我们做到了和美日动画相同的起跑线,但是惨败。

中国动画为啥在市场经济下惨败呢?直观的原因是不赚钱。不赚钱的原因有两点,一点在于开源,一点在于节流。

开源比较简单,其实千禧年后三辰卡通的三辰模式就是开源的一次尝试。我们经常看到的葛平大叔那句他全身都穿着我们蓝猫品牌的衣服,就是当年三辰模式的一次反映。上美在《我为歌狂》时期也参考了日本唱片公司的做法,采取了将动画音乐发售为唱片磁带进行赚钱。但是这些开源并没有解决中国动画亏本的问题。这与产业链依旧短小有关,也与当时中国人在这些方面的付费习惯还没有产生有关系。

第二点节流就比较有意思了。宫崎骏对中国动画十分钟爱。《宝莲灯》上映前,手冢曾经来参观上美。上美的工作人员都在问宫崎骏如何赚钱,要向宫崎骏学习。这让宫崎骏很不高兴,宫崎骏此行的目的其实在于拜见仰慕已久的水墨动画的制作和传奇的万氏兄弟。早在六十年代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上映后,日本就有很多人想要学习水墨动画,但是水墨动画中国创作者申请了专利,并且被列为了国家保护项目。但是从已知的条件中,人们得知,水墨动画不是真的画水墨原画,而是使用了一种复杂的曝光摄影技术。繁琐的工程让除了宫崎骏以外的日本动画人都失去了兴趣。之后宫崎骏告诉中国动画人,真正的大师在中国国内,要向他们学习。

随着宫崎骏千禧年获得了奥斯卡,让中国很多学院派动画人对宫崎骏的崇拜达到了极点。

于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宫崎骏的动画能够赚钱很大程度在于宫崎骏的名气,他的成功不可能复制。但是中国人将宫崎骏奉为偶像,对真正该学习的动画工业流水化却是一知半解,后期的学院派动画人培养出了一大堆对流水化一窍不通的动画人,在黑暗中,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宏梦卡通的自我介绍中,介绍自己有员工2800人,年生产动画2万分钟。占全国动画的7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以节操社为例。节操社2019年动画总共制作了109集,以每集24分钟计算,总共生产了2616分钟的动画,而节操社的员工不到200人,只有189人。我们把节操社的人数扩充到10倍,在没达到宏梦卡通的员工数的时候,节操社的动画产量已经超过了宏梦卡通。当然这样的类比有些不科学,其实各位思考一下就能发现,日本动画为什么能做到一周一集,边做边更新,而中国动画在好长一段时间都达不到这个指标,这就和流水线生产分工密不可分了。

除此之外,在动画成本上,日本人力远远高于我们的时候,中国动画成本竟然比日本高。以腾讯出资的重庆视美动画(后期为彩铅笔)出品的《全职高手》,单集制作成本为500万人民币左右,12集总共耗费了6000万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呢?动画《紫罗兰的永恒花园》是日本这几年成本比较高的动画,但是成本也不过30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全职高手》第一季的成本足可以制作两部《紫罗兰》。而且仔细观察《全职高手》的staff,会发现,他们的已经开始采用了日本流水线生产模式,有了很多传统中国动画没有职位但是日本动画有的。

所以各位也就不难想象为何简单的《黑猫警长》,在当年就能达到耗资500万的恐怖数据。

所以目前摆在中国动画的问题在于。

一、专业的美院传授传统动画制作,学院派喜欢宫崎骏那种不计算成本淡商业化和高艺术化的动画创作。

二、中国观众在日漫的熏陶下,其实喜欢商业化气息浓厚一点的动画,但是传统学派动画人对这些知之甚少。

三、节流开源是中国动画必须思考的一条路,因为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和tx一样有钱。

2.中国动画有的和没有的,我们距离日本动画在硬件方面缺少那些?

上图为北京金松林动画公司的官网。如果留意过这几年的日漫staff,会发现很多中国动画公司都参与了部分程序的外包。其中金松林在背景方面非常有名,出来上述的几部动画外,还有《出包王女》等一大堆深夜动画的背景交给了金松林公司外包。从早先年的背景,到这几年开始分到原画和上色等动画其他关键步骤。这从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动画公司逐步提升的业务能力。此次我国疫情直接导致了日本一月番数部动画延期播出,也可以看出中国外包的重要性。

可以说,我们现在拥有了各个程序的熟练工。但是我们缺少的,是类似作画监督、分镜、导演等工程师作为总指挥。目前来说,中国动画公司想要学习日本动画的模式,就必须放弃掉没有必要的历史荣誉包袱,潜心学习。因为对于商业动画,我们是新手中的新手。

3.动画的特征,中国动画最后的路线,我的一点看法

现在的动画我虽然一直号召实现工业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动画一直是一门手工业,而且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关键位置,还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把控。这就导致了动画的矛盾性,高成本低回报。在往期的专栏我谈到过日本和美国迪士尼的崛起,他们的崛起都有十分强烈的偶然性,而且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超出了动画文化范围的社会问题。所以要不要一心一意学习日本模式或者是美国模式,值得我们反思。

所以面对这个情况,有很多收购派。就是直接收购日本动画公司,让日本动画公司制作我们需要的动画,而不需我们直接承担日本动画崛起中的负面社会影响。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一个前提是我们必须保持绝对的资本优势才能做到,否则就是空谈。前不久《明日方舟》收购日本动画公司,制作了几部自己的游戏PV,看战略布局,是想自己做出动画,然后进一步扩大游戏受众,有迪士尼大资本倾向。目前中国动画产业大部分都是大资本引导的,如腾讯动漫和奥飞动漫,有着迪士尼的模式,但是细节到动画制作,却又有日本委员会改编旗下小说的倾向。对于这是不是中国动画自己独创的道路亦或者说是一个好的方向,我无法判断。

我自己的观点,首先动画不是一个必须产品,根据日本文化产业白皮说2014年公开报告说明,动画产业属于高端消费产业。这不是夸动画很高雅,而是说动画受众非常狭窄和固定,且带有高消费的特征。如同歌剧。所以反过来说,我们大力发展动画就如同大力发展歌剧一样。目前国内资本妄图利用资本将动画从高端消费品变成大众娱乐,这本身就偏离了动画的主基调。带来的负面的,只有中国的问题就是从TFBOYS到蔡徐坤肖战等一系列不同文化圈子之间的摩擦。因而我个人倾向于中国公司投资日本动画公司足够,国内动画公司不需要一定成为日本动画模式。二者应该分道发展。国内动画可以朝着大众娱乐方向发展,而核心宅圈的动画,则由日本负责即可,资本大可不必非要把深夜动画搬到中国普通观众的电视机和电脑上。

中国动漫不曾辉煌也谈不上崛起——工业化与艺术化问题(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