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永恒】Dali的油画解开“时间之谜”——【关于达利的神预言】

1989年去世的时候,dali床边还放着几本喜爱的科学书籍,作者有物理学家霍金、薛定谔,还有数学家吉卡等... 之前他曾经说: “众人现在观赏我的画,以后也将如此,因为他们凭着模糊粗浅的直觉,知道我的作品中隐藏着显然的、真实的宝藏。迄今还未被人看出。非艺术的宝藏将逐渐变成艺术性的宝藏。”
像极了航海王中罗杰说出“One piece”的情节,似乎他在期待自己的大秘宝被人们找到。

一、达利不走寻常路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到《记忆的永恒》是在学校发的美术课本上。当时课业压力确实很大,也许触动了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部分,看着看着,便有一种流泪冲动。于是这幅画在少年的精神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出于好奇,后来还特意去了解这油画背后的故事:

“你是你哥哥,死的那个是你”不仅仅是郭德纲的段子。
达利老爸在他5岁时,把他拎到夭折哥哥的墓前,一本正经告诉达利:你就是死去哥哥转世。童年的一番话语,影响了世界观,开启达利不走寻常路,怒刷存在感的非凡一生~

达利宣称自己画作展现了潜意识的精神世界。不难看到,其中很多形象是欲望在梦境之中的完美伪装。这也搭上了当时“弗洛伊德”梦境解析的热度;为了在画作中展现超越常识的“真实”。达利专门去过精神病院去了解病人的言行。所谓“精神病人思路广”跳出原来的架构,最终看到不平凡风光。达利从自己的潜意识中抽取概念形象,并通过一种他称为“偏执狂临界”的状态继续加工。创作出新奇的幻想世界。

二、关于《记忆的永恒》
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我认为这是时代最伟大的一个成就。

一片空旷海滩之上,生成了人头的残部,映射着人类意志或记忆的存在,在一边洁净的平台上赫然地长出干枯的小树杈。而最突兀的三只怀表柔软盖在平台、人面、树杈之上。如同融化的奶酪一般,失去原有形态。表面一只绿豆蝇映出人类的倒影。油画中的“利加特”港日光明媚、却格外荒凉,这安宁的风景难掩诡异、让人想起知名PS游戏死亡搁浅中的冥滩世界。惊艳而细腻的景象,不同于日常的知觉经验,超脱了理性的限定,令我们体验一场半梦半醒间的幻觉。种种表象似乎隐喻着人类本能中的惶恐不安,以及对时间流逝、死亡来临的敬畏感!!
偏执的人会寻找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巧合或是宿命,当我们欣赏这幅老旧油画同时,却发现了一次“超现实主义艺术和现代物理学的美妙邂逅”。


三、《记忆的永恒》别有洞天
鄙人倔强认为,这幅33X24厘米的作品的确承载了更巨大的信息量:时间、意识、生命,各种元素一应俱全,画家想要触及的是这世界的本质。去探讨如“我是谁、从何而来、去向哪方”这样更基本的哲学命题。

“梦境是灵感来源” 。如同化学家凯库勒梦到首尾相接的蛇,从而解开“苯环”的构成难题;有人说《记忆的永恒》则是揭开了时间最为神秘的面纱,跨越了时代、呈现出现代物理学对世界的不同诠释。

在这里还要提及这幅油画的第二个版本,暨1954年达利所绘制的《关于记忆永恒的解构》(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原本的景物大多被水淹没,海滩平台都已被分解为块状,彼此分割且悬浮在水中,代表了万事万物是都由更基本粒子构成。这是量子时代一个注释。

所以会重画,是因为1945年原子弹横空出世,巨大威力让众人为之侧目、也宣告了二战的终结。达利对核物理更高度关注,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原来“佛洛依德”学说的那种执着,称之为“最喜爱的思想食物”。《原子的达利》、《核子化十字架》、《基督的超立方体》等作品,应运而生。各种新奇的物理概念、被分解为原子的肖像在他的藏品中随处可见。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埃利纳·冈蒂奥拉(Elena Guardiola)教授和约瑟厄·贝诺斯(Josep-E.Banos)教授指出:“达利对科学极感兴趣。1930年代,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双重影像与幻觉; 1940年代他转向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并于1945年后开始了他的核物理或原子物理时期和核神秘主义时期;在1955年至1978年这段时间,作品深深地受到遗传学,特别DNA及其结构影响。”

“关于记忆的永恒的解构”这油画展现了原子构成万物的思潮,也象征当时正蓬勃进步的物理学派 –量子力学。当两幅《记忆的永恒》油画相结合,我们不难发觉、这梦境般的影像正好契合现代物理的对于世界的解说;
他所打造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游戏,他画的是梦境,更是自己对前沿科学的直觉认知!

四、这才是真实滴“达芬奇密码”

或许,达利油画中所描绘的,就是上帝视野中更清晰更纯粹的世界 。在这位不同维度外部观察者面前,一片寂静的海滩,处于永恒的静止之中,没有时间的流动,这如同60年代“惠勒德维特公式”所描述的静态宇宙。
4-1:预言60年代“惠勒德维特公式”对宇宙的描述

物理学家John Wheeler 和 Bryce DeWitt提出了Wheeler-DeWitt方程式,成功结合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但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却引入了新的问题:"时间"相消失去踪迹...描绘的宇宙是处于静止!于是有了经典的“时间是种幻觉”的质疑。
随后,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认定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经典时间”只是我们的幻觉、源于记忆和体验。便如物理学家马吉诺维斯( Marco Genovese)指明:“方程表明,宇宙是静态,没任何东西在演化。为什么我们却能感受到时间流失?
直到1983年,物理学家Don Page和William Wooters在量子纠缠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认为一对纠缠粒子的演变方式可作为用来测量变化的时钟。他们的结果依赖观测...
4-2:形象描绘大卫.玻姆“全息宇宙理论”
关注“记忆的永恒”第二版本便可以发现,这个寂静世界拥有的、则是二维平面上满载的信息、其基本单位是量子化的。他所绘制的内容正预言了大卫.玻姆“全息宇宙理论”。


其指出三维世界可能就是源于二维信息的投影(Holographic theory of the universe)后来科学家通过对黑洞研判,进一步确认一个空间内所能包含最大熵、并不和其体积成正比,而与边界面积正比。于是推断“n维空间内部的世界,可以由其n-1维边界上的信息去描述”。
非常碰巧的是,大卫在解说自家理论时,也用到了“鱼缸中鱼儿”这样的例子、去展现高低维度的联系,或许达利油画中的鱼儿才是高纬度中的实体所在,世界及人们不过是他的投影! 就像达利在《基督的超立方体》所表达的,上帝所在的高维空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只能对其报以敬畏与尊重。

全息论指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各部分紧密关联整体,任何部分包含整体信息。如此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为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儿”做比喻: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摄像机来"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投影两台电视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但其中一条鱼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也立即随之改变。
玻姆以此解释超距作用:"两个同谋粒子应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实际上,两个粒子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
4-3:神预言一般展现“ADS-CFT”的猜想
全息论指出。从空间方面来说,局部是整体的缩影;
从时间方面来说,瞬间是永恒的缩影。我们感觉一切事物都不断向前发展,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在更深层次的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共同体。这和爱因斯坦所提出的“时空统一体”理念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同时,玻姆认定、物体运动涉及显序与隐序的引导。借由引导波(pilotwave)得以实现;时间作为一个维度,他同样来自隐藏秩序。
该理论在近年来焕发了生机,其成果集中于“AdS-CFT 猜想”:一个 n+1 维AdS空间的量子引力理论和一个定义在这个AdS空间边界上的共形场论对偶。这为很多问题的转换与解析提供了一座桥梁。

20年前科学家突然察觉,一个世界只有4维时空,没有引力,而另一个是5维时空,且物体之间有引力,这两世界本该大相径庭。但种种证据却表明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这两个可以完全一样:
而这些导致ADS-CFT猜想的核心内容,在这幅油画中早已描绘。
4-4:再现“时空与意识”涌现的观点
同时依据“全息”原理、我们所熟知的四维时空,可能本质上是一个三维紧致的实体,就如同油画中的那个立方平台,正是由于你的参与解读才进化成为“三维空间”外加“一维时间”。就像这个平台突兀长出的小树。


没有你的观测时间寸步难行,有了你的参与、指针终将撩动。
达利在这幅油画中的信息平面内,勾勒出一片区域涌现出“你”的意志,这就是那幅奇特的人脸形象(人像解说);形状和那条小鱼似乎有着同形异构的联系,似乎是他投影。或许你曾听前卫的物理学家说过“时间是一种幻觉”,你作为内部的观测者,更像是种算法。

就如dali这所展现的,借助“时间”最初的种子“量子比特”和人们“记忆存储”的机制,一棵时间的小树苗在平台上“突现”出来,呈现出一丝生机。打破了“惠勒德维特公式”所描绘宇宙原有永恒静寂的宿命!

这里,对应的是80年代物理学家佩奇和沃斯特对“时间难题”的解决方案,暨“时间是一种突现现象,源自纠缠机制、他只产生于内部观测者身上”这样的一个论点。

这样的论点,在后来也得到了实验的论证。
4-5:预告时间如何而来和“时间”的形状
小树杈如此突兀的呈现于光滑的平台,也许就对应了时间是一种“突现”现象说法。涌现于原本静态的信息平面。
时间是一种突显现象的个人理解(晚风美学)注释:
何为涌现?一个复杂系统中由次级组成单元间简单的互动所造成的复杂现象。简单理解,深海鱼群组成的动态形状、空中蜂群盘旋的姿态,或者你可以回想一下《电影:骇客帝国》中,最后BOSS的那种大脸。就像我们小学时有篇文章《秋天到了》:“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个人字形,一会排成个一字型”现象在个体的层面并未出现,而是借力排列组合呈现出宏观规则和可用的 信息。

83年,理论学家唐·佩奇和威廉·伍德(Page、Wootters)提出“时间是一种突显现象,源自纠缠机制,且只产生于世界内部观察者的身上”。很多人认定“普朗克时间”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但“惠勒德维特”公式,已经暗示我们“时间本并不存在,是一种人类的幻觉。”于是,我们也顺势更换了“以人为本”的审视思路:

作为一名“观察者”此刻你正创作着时间本身 !
不能忘却,时间本就是衡量变化的计量,从“叠加态”坍缩为“本征态”,从静态的公式中为你小系统带去一个影响变量。或许这才是时间最小单位、最小动作。毕竟本征态才能够为你取用!
当然如果时间的最小动作是从“叠加态”坍缩至“本征态”,这样的过程带还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暨一个过去对应不仅一个未来,这就如油画中分枝的小树杈、暴露出时间真实的姿态!

∣φ〉=α∣0〉+β∣1〉”叠加态才是真实的你
写出一个“量子比特”的描述公式,当我们放弃复平面的坐标系,你便会看到时间“小树杈”!!

经典比特状态是0或者1,所谓世界是0和1构成

量子比特的状态由计算基态|0>,|1>线性组合来描述,通常称叠加态。公式就如这样:
| ψ⟩= α|0⟩+ β|1⟩ α^2+ β^2=1
我们稍作改换,变换一下示意图的参照系。
| ψ⟩=a|A⟩+b|B⟩ a^2+b^2=1^2
一个过去对应多个未来选项,这就是时间的性状..
伴随我们小树杈上时钟的滴答运行,这棵时间的小树也将不断生长、自我的迭代、最终成长为一棵“毕达哥拉斯之树”,这盛放分形巨树可能就是时间最为根本的样貌;
4-6 展现"多世界诠释"的观点

讲到这里,不难发觉。小树杈就如同多世界理论中所诠释的,展现的平行宇宙的视野,是他给以意志旅行的路径,我们这些观察者穿梭其间、呈现出难以历数的分支剧情。

达利的作品如同密码,还隐藏着许多惊艳的内容。堪称油画中的“达芬奇密码”。

五、如果对神预言做个小结

这里我们复盘一下图中的三块怀表。如符号一般标注着光阴的三种表达。
第一块怀表:依附在三维立方体之上、敬赠给“爱因斯坦”,展示出相对论这一时空的几何学说。
第二块怀表:帖服于人面之上,敬赠给“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布莱斯德维特”Bryce DeWitt和“玻姆”Bohm ,展示出“时空不存在,仅是人们的一种幻觉”的命题。
第三块怀表:干枯的小树杈上,伸展在三维立方体上。敬献给“休·埃弗里特”Hugh Everett(与前面两位有渊源)等一众科学巨匠。“他们开创性的思想,呈现了多世界诠释下的“平行宇宙”蓝图,让时间于静寂中突现。
所以这幅《记忆的永恒》确实是一场超现实主义艺术和当代物理学的美丽约会。

更多内容交流,欢迎到专栏来
dali 是一位传奇,或许有着更多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