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凝”为什么让男女都不舒服?从社会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心平气和说“...

抱歉,up主您的科普也能存在谬误,在下想在此澄清一下。澄清部分为:凝视非瑟瑟、凝视并非福柯提出、什么是凝视。
首先为凝视的历史正名。性别凝视(Gender Gaze)中的Gaze最早可以追溯到萨特在1943年的《存在与虚无》,其描述了凝视(Gaze 或 The Look)。而福柯并未著有《疯狂的历史》而《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狂史》(曾译为《疯癫与文明》)出版于1961年。另外《疯癫与文明》是一本批判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的专著,不应该是首先使用精神分析术语“凝视(Gaze)”的文献。福柯的贡献是1975年于“Discipline and Punish”一书发展了凝视概念用于说明社会权力关系。
其次,什么是凝视?“凝视”概念被用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他认为人照镜子,镜子中的“自己”存在于想象界。人凝视镜子或者凝视镜子中的自己,其实是反作用于塑造自我,和他者区分。
后来拉康对凝视一词进行了激进化处理,“他者的凝视”不仅嵌入了他者的结构功能,也延伸到了实在界。所以镜前凝视不仅塑造了理想自我也塑造了自我理想,也就是说主体对镜像的观看中,不仅有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还有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前者构成了理想自我,后者构成了自我理想。理想自我是自己对自己相似的对体的看,是对自我的确证;而自我理想是通过他者的视角来看,按照他人给自己的理想形象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满意的对象。
自我理想在这里需要得到更加确切的解释。与自我理想对应的观看方式是“我”“想象地”看那“象征地”看着我的他人(这里对“他人”是否确证存在是不知道,但是主体认为有),由此形成了我“象征地”看自己的“象征形式”。这里他者的凝视已然进入象征界,是来源于象征秩序的规范。
有了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凝视”不是瑟瑟的目光,而是来自大他者的要求。
欢迎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