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狂人:避世与治世之争

2021-05-29 18:06 作者:llopeyio  | 我要投稿

狂人,汉典解释为狂妄无知、狂放不羁、疯狂的人,本意“疯子,精神不正常者”,是贬义。能配得上狂人称号的人有很多,古今中外具有,今日此文,专说“楚狂人”。

人人都能背诵李白的名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起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一句用了楚狂人陆通笑孔丘的典故。《论语·微子》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东晋诗人陶渊明有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化用了论语的记载。后人也因此用“楚狂”代指狂放不羁的人,“凤德”美誉政令清明,虽然“接舆歌凤”诗歌最早来源于诗经。

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云: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姓,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楚王闻陆通贤,遣使者持金百镒,车马二驷,往聘通,曰:“王请先生治江南。”通笑而不应。使者去,妻从市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於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游诸名山,食桂栌实,服黄菁子,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云

陆通,字接舆,春秋楚国隐士,好修身养性,佯狂不仕,也被称为楚狂接舆。《高士传》虚构成分更多,但后世文人墨客归隐山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更有人称陆通为天下第一狂人。

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从政不同,陆通只求穷耕以食,亲耕以衣,冷暖自知。若不是孔子车前唱歌,狂人也许就会消失在历史之中,高士也许就被埋没。后世的高士就聪明多了,诗词传世,人隐诗不隐,大隐隐于市,隐居的同时又在史书中留下高士的名声。

狂人接舆的生平可信记载只有《论语》记载的寥寥数句,《高士传》演义的成分更多,羽化登仙则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传奇小说里倒是有其他方向的发挥,比如《人虎传》李征隐居山林却真的发狂变成了猛虎。

陆通作为狂人可能是最幸运的,拦下孔夫子的车舆,吟凤歌笑孔丘,成为后人争相引用的典故;但他也是最名不副实的狂人,史书并无记载他的才能与抱负,如果真有经世治国之才,战国来临之前,埋没在深山也太可惜了。

不难看出,狂人其实是古人避世造就出的神话,必不相信《高士传》所云”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但是对《人虎传》异化成老虎需要警惕:既为人,何成虎。既为虎,何复人。李征之虎,实为人性之锢。为清高自大之锢;为不谙世事不懂变通之锢;为怀才不遇而不孜孜以求之锢。穷其根源,实乃吾执之锢

后记:又查了很多资料,连“接舆”是否为人名都存疑,有观点认为“接舆”是指追着孔子车舆的意思,论语的“楚狂”并非陆通。后世之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假作真时假亦真,狂人寄托了后人避世的理想,才有了《高士传》的夸张描绘。因为习惯随笔和短评,感觉有点不适合题目的展开,今后将尝试最能发挥想象力的轻小说体裁。






狂人:避世与治世之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