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anana的生存法则

2020-03-06 23:36 作者:MinerPA香蕉菌  | 我要投稿

知生命之意者,可承生命之重。

——尼采

我是第一次听说Jordan B. Peterson这位博士,先前也并不知晓《生存的十二法则》这本书。说句实话,仅以我十几年浅薄的阅历,恐怕还不能对这十二条法则做更深的探讨。也许我会用以后的人生去慢慢体会Dr. Peterson这位心理学大师的生存哲学。

前几天我打算写一篇短文,最终因为时间问题而没能成稿。大概记述的是我外祖父和外祖母在午餐时的一次争吵,或者更准确些,交锋。这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辛苦地将五个孩子拉扯长大,他们却越来越喜欢拌嘴。具体到这次争吵,起因仅仅是一根牙线。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可是他们讨论的问题,我认为都是关于生活乃至生命本质的问题。

两位老人讨论的焦点,在于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度过余生。外祖母在早些年贫苦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将节俭内化成了一种极端的生活标准。在蒸馒头时掺黄面,剩饭剩菜甚至要吃两三天,猪肉羊肉放在冰箱里直到放坏才舍得吃。而外祖父辛苦劳作大半生,甚至七十多岁高龄还执意到镇上修路。爱吃肉,爱喝酒,爱抽烟。外祖父的人生哲学中有对生命劳动的敬畏,也有对安逸闲适的向往。而很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对于其他人,不管是对子女还是对亲戚,外祖母的态度始终是极端的温柔,最坏的事情从未发过火,而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外祖母只将她的生活标准强加于外祖父。

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也许只有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能通晓。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矛盾之所以不可调和,是因为对于生命,他们都有了明确的答案。

在生存的十二法则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Dr. Peterson对自己和他人辩证关系的探讨。 在我高中作文中最喜欢的引用之一是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这句话。人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而活?单就我个人经验感觉来说,人从来不是单纯为自己而活的生物。一旦人察觉到他人的目光,他所作出的选择便就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选择。

我的生存法则,如果抽象成具体语言的话,我觉得是尊重。一方面是尽力尊重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尽量尊重别人的观点。

尊重自己的选择,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是对自己独立性思考的重复确认。我在高中作文中喜欢的另一个引用是“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现在看来,跑马场倒没那么坏。最坏的要么空无一物,要么什么都吃,更可悲的是这两个往往还是动态平衡。因此自我检验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是否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即做出选择的原因是对是非的追寻而非对立场的判断。第二个方面是对自己本身负责的反复确认。极端地说,作为人出生,其实并非我的选择。但我一直活着,即是每时每刻都在做着活下去的选择。那么我所作出的其他选择,都是基于活着这个前提本身。所以尊重自己的选择本身,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当然从另一方面,我也欣赏太宰治对人生的态度,他是真诚的。他真诚地对待并选择死亡,这大概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

至于尊重别人的观点,但从利己的角度来说,其一,我十分同意人类的认识来源于相信,因而人类实际上是狭隘的,很少有人能彻底摆脱身份、立场、经验、常识的束缚而进行纯粹的理性思考。别人如此,我深知自己也是如此。因而我认为听取别人的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让我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也许有些观点有悖于我的主张,但仅凭此还不足以作为蔑视它们的理由。其次以我的经验来看,尊重似乎能带来不可思议的随和力量,当我去试着尊重并理解他人时,愤怒等负面情绪会逐渐远去。在初二开学前两天,我和母亲十五年来第一次吵架。后来母亲再和我分析当时的情景时,我明确感受到自己的愤怒实际上来自开学和作业的重压,而与他人毫无关系。尊重,实则是给自己的情绪宣泄上一道枷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伤。同时尊重带来的正反馈也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关系。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说,相互尊重实际上是交流的基础,一旦有人开始故意扭曲他人观点,甚至剥夺他人说话的权力,将会是混乱和崩坏出现的征兆。

这是现阶段我所能给出的解答。但愿几年后几十年后,我也能组织出更加像样的语言吧。

END

2020/3/6


Banana的生存法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