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社交困扰?

2022-09-07 10:55 作者:璟舒育儿  | 我要投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交困扰”。

有些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必要经历,有些是被家长所误解的“正常现象”,

当然也有一些是孩子遇到社交困难的信号与提示。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而是通过行为看到孩子背后的动机与需要。

在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调研时发现,社交困扰在孩子3岁左右就会产生,有的孩子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

而将近9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遇到过社交困扰。

帮助孩子面对社交困扰,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工作。

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社会关系认知、建立舒适的社会交往模式,掌握社交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技巧,从而真正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




人是社会属性的,或者说人从出生开始,就与世界开始建立千丝万缕的关系。

与自己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等。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安全、稳定的关系中成长,他(她)们则更容易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探索、学习,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多在自我的探索,知识的探索与对世界本源的探索。

反之,孩子如果生活在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关系中,出于本能他(她)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关系上。

或者是逃避、退缩,又或者是对抗、冲突等。尤其是在社会性中敏感的孩子,不安全感、焦虑感将会占用他(她)们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能量。




孩子的社会性成长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

我们发现0-6岁的身心发展评估的各类量表中,无论采用什么理念理论支撑、无论设置何种评估模型,有一项内容在任何的评估量表中都是作为单独的评估项目出现的。

这一项的内容就是社会性发展的评估,足以见到社会性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不同年龄段社会性的一些典型表现与特征。




0-6个月小婴儿


从无目的的微笑,过渡到有目的的微笑,这个微笑开始具有社会性的含义。

喜欢看人脸和表情,超过喜欢看任何事物,会关注与模仿人的面部动作。

用哭声表达需要,看到熟悉的家人,会表现高兴、平静,情绪很容易得到安抚。




6-12个月的较大婴儿


开始有陌生人焦虑,当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父母离开的时候,表现焦虑。

非常喜欢玩藏猫猫这样的社交游戏。

很喜欢与人亲密玩耍,并表现出丰富的表情。

喜欢制造声音或者用动作吸引他人的注意。




13-24个月的幼儿


喜欢说不,开始用“不听话”、“破坏”等方式尝试关系中人的反应与物体的反应。

非常喜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比如擦桌子、扫地、拍照片、修理物品、洗衣服等,尤其是喜欢厨房、厕所这种地方。

会安抚别人的情绪,也会用自己的情绪表达需要,当然有的孩子也学会了用哭闹来要挟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开始有技巧、有目的性的、社交行为。

表现对同龄伙伴的兴趣,但是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社交行为,比如会拿别人的东西,会拍拍别人,会因为生气而打别人等。


这个年龄段是最容易产生很多社交困扰的时期,因此家长的引导方法非常重要。




25-36个月的幼儿


孩子进入到规则敏感期、自我意识萌芽期、第一次叛逆期和语言的爆发期,这几个关键时期碰撞在一起,就容易产生很多火药味十足的社交行为。


例如抢夺玩具、肢体冲突、情绪暴躁、执拗哭闹、规则模糊、自我爆发等等。

这个年龄段很多的社交困扰,是因为孩子缺乏社交方法,缺乏情绪表达的方法而导致。


因此这个年龄段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同理他人。

家长无需给孩子太多的对错评判,而是引导孩子体验各种情绪感受,并接纳这些感受。

此时,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接纳了情绪,我们才能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显著特点。




3-6岁的幼儿


这个年龄段的社会性游戏与模式一下子丰富了很多,孩子的社交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交困扰几乎成为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必修课,而这一课,不是坏事,恰恰是我们引导孩子社交方法与技巧的契机。


例如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会经历竞争、无法避免的各种比较、表扬与批评;

有的孩子会体验被拒绝、被孤立,

有的孩子会习惯性控制他人;

有的孩子则会显得有些焦虑、回避;

有的孩子则会展现出社交偏好,有自己的好友等。

这时候的社交萌芽已经开始越来越接近真实的社会,有开心、难过、困扰、烦躁、虑、嫉妒等。

而这个年龄段孩子对于社交困扰的回应模式,非常容易形成固化的社交思维模式,对今后的社交习惯行为产生影响。




6-12岁的儿童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真正离开父母的保护,走向小的社会,开始真正的社交生活体验。

他(她)们已经不再关注父母对自己怎么看,从而转向老师对自己怎么看,同学对自己怎么看。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非常在意同学关系。

这时也是最容易出现真正的社交困扰的时期。

因为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孩子的作业、学习成绩、读书等方面,容易忽略对于孩子社会关系的沟通与帮助。




因此孩子遇到社交困扰的时候,往往不一定会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只是积压与承受。

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引导,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不当甚至畸形的认知。

尤其9-12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对于社交困扰的孩子,容易种下对三观的不当认知。

因此家长们一定关注孩子们小学阶段的关系与社会交往模式,及时发现孩子的社交困扰,并协助引导给予充分的回应与帮助,尤其是不要去评判孩子的社交方式的对错。




12-18岁的青春期少年


如果前几个年龄段的亲子关系模式是健康的,亲子沟通是顺畅的,对于社交的引导也是及时的,这个年龄段孩子就会较少的遇到社交困扰,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交模式,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时,社交圈子对于孩子的影响则大大超过了说教。孩子们之间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与引导。

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稳定、同频的社交环境就至关重要了。

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交模式与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社交行为与习惯。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关系需要,社交的特点,同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社交困扰,并给予回应与帮助。

不评判、不指责、不讲道理,而是采用理、共情、分享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社会性”这一课。

孩子成长的目的地不是家中,而是社会,社会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最终战场。




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关系处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这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最终目标。

当他们拥有足够的方法、能力、能量来面对如此不确定的社会,如此多样性的世界,如此多元化的文化的时候,我想也是孩子从家庭到独立的真正标志吧。




未来是不确定的,

但我们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确定对未来有利的,

那就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之路》系列课程吧!




教育是一种修行,

成长是一种陪伴,

在陪伴孩子,成长自我这条路上,

璟舒教育一直陪伴大家!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社交困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