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哲学的特性与生活的艺术

2022-09-13 00:00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哲学的特性与生活的艺术

 蒋楼     袁亮


袁亮  2013级装饰学院  21:33:36
    蒋老师,很久没有和你畅谈了,不知道你是否方便。在你的带动下,我喜欢上了哲学,于是自己平时都喜欢看一些相关书籍,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一个让我纳闷的现象:随着自己哲学方面的知识量渐增,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和思考,对一些事实和现象的理解也自我感觉加深了,可是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让自己烦恼的事情也增多了。原先以为很美好的事物,由于自己对它有了独立的思考,便发现它似乎也不那么美好了,有时甚至会觉得它很恶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次竞赛筛选中,大家之前都在催主办方快点出结果,主办方于是出来解释道:大家不要着急,结果一出来,就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于是,大家都对这个看似很关心大家感受的言辞很满意而不再催了。可是当时我就觉得主办方的言辞很搞笑。大家催他们,是希望他们提高筛选速度,而不是提高通知速度。如果他们一直不筛选出结果来,即使他们的通知速度再快,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没有解决大家的真正诉求啊!所以,为了避免这样因为知道太多而给自己带来烦恼,我有时总是尽量提醒自己不要去思考太多,因为现实经常会让人很失望和乏力。基于此,我便产生了一个感触:因为无知,所以快乐。我以前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都是随波逐流、感觉无所谓。可是现在,因为我经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当大家都随波逐流或者他们的观点和我的观点相悖时,就会很纳闷到底是他们错了还是我错了。同时,我又不太想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经常会招致大家的争辩,而我又不想与人争辩。再说个让我纳闷的事情,之前身边的很多同学被问到自己如何看待电脑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它只是一个工具。我就觉得特别可笑,现在的电脑真的只是一个工具吗?说电脑只是工具的人中,有不少都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成为电脑的工具了,是电脑在玩他们,而不是他们在玩电脑了。后来我又想起了一个事情,就是之前看到老师你的手机是那种很古董的那种,我很纳闷,老师为什么要用这种已经被我们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淘汰了的手机,而且老师又不是缺钱的人啊!现在我明白了。
    我不想停止学习哲学知识,因为我觉得它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端,最高深的,它的价值远比学会几个数学公式大。但是,我又在犹豫,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自己知道的东西越多,那会不会因为明白更多而更加苦恼呢?我很纠结。老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蒋楼: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

很高兴再次与你交流。你所遇到的问题,是哲学这门学问的初学者通常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的问题。转变观念,明确哲学的本性,在哲学与生活的交互关系中来思考问题,是破解你的困惑的关键。

这主要是关于哲学的“异常思”的特性的问题。常识、科学、宗教、艺术、伦理,还有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几种主要方式。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各有其特点、功能和意义。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它也有其鲜明而独特的本性。“哲学产生于惊异”、“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哲学往往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和“哲学是平常心而异常思的学问”等,都是对哲学这门学问的“异常思”的特性的相关描述和概括。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根据生活经验和日常习惯来把握世界、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宗教、艺术、伦理和哲学等学问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基本上都是专门性的人士所习惯于采用的把握世界、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因为常识的思维方式,对于思维的主体的要求低,只要是能够正常生活和思考问题的人都可以很容易掌握这种方式,而其它几种方式对于思维主体的理论背景、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人生境界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的有较高的要求,因而相对不容易被大众所掌握。特别是哲学的思维方式,更是对思维主体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喜欢学哲学、能够学好哲学并且有所成就的人就凤毛麟角了。你所遇到的困惑和苦恼,正是你的哲学思维或者说理论思维与大多数人的常识思维相互遭遇而出现的冲突所导致的。在常识看来,很多事情都是司空见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可是,哲学却正是从这种看似毋庸置疑的“平常思”中开始发问,以看似“自明性”的东西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这就是哲学的以“异常思”为特征的反思的思维方式。哲学思维给我们带来的把握世界、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总体性、深刻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哲学这门学问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当然,由于哲学的个性化本性,它也不是很容易就被大家所掌握的。如果掌握和运用的方法不当,哲学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惑,甚至更严重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在一般人看来,哲学家大多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精神病患者,要么是远离日常生活的人。其实,这虽然和哲学的“异常思”的特性相关,但是这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学哲学的人自身的问题。

你所说的哲学的学习给你带来的烦恼的事情,让我想起鲁迅的“锁在笼子里的人”的说法。鲁迅说的是近代中国的启蒙对于中国普通民众的作用问题。他发问:到底是开启民智,让老百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之中好呢,还是干脆直接放弃启蒙,让老百姓处于无知者无畏的所谓的幸福状态好呢?关于这个议题,我们现在肯定是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当时那个看不到未来的几乎要亡国灭种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难题和悖论。这就好比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医生和家属往往都要采取隐瞒真实病情的方式来稳定患者的情绪和尽量延长存活的时间。如果已经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的患者还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这都是真正地懂得生活的辩证法和人生境界极高的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哲学思维与常识思维以及其它理论思维的冲突而导致的负面影响呢?在我看来,从人生哲学和生活哲学的角度而言,就是要真正明白和正确运用生活中的聪明与糊涂的生活辩证法。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生活中的清醒与糊涂、理性与感性、聪明与愚笨等具有二元背反关系的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持清醒、理性和聪明的头脑,是我们经常所提倡的把握世界、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生活方式。然而,只追求清醒,可能会导致烦恼和痛苦;只追求理性,可能也会带来没有人情味和情趣;只追求聪明,可能会沦为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境地,甚至会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我们还需要坚持一种辩证法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艺术。这就是要养成另外一种胸怀宽广、感性生活和难得糊涂的维度的生活辩证法。例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勤能补拙”、“笨鸟先飞”、“难得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饱含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的成语,就体现了我们的古人对于生活中的清醒与糊涂的双重维度相统一的辩证法的精准概括和倡导。

当然,处理好这种生活辩证法的双重维度的相互关系是一门对我们自身要求很高的学问和艺术。精神病患者、植物人和儿童都是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们要么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思维能力,要么还尚未形成完善的和正常的思维能力结构。因而,这并不是我们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所应追求的快乐和幸福。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思考而思考,而导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困惑。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艺术,则要求我们既不能为了避免增添烦恼和困惑,而满足于浑浑噩噩不够清醒、理性和聪明的生活状态,也不能过于清醒、理性和聪明而增添无谓的烦恼,甚至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东北师范大学的胡海波老师说过一句话:“办事要精明,做人要厚道,做学问要悟道”,这正是上述生活辩证法的精准体现。同时,我们古人还说“过犹不及”,因而,聪明却又不懂生活中的聪明与糊涂的辩证法的人,往往都是只具有“小聪明”的人,只有真正明白和正确运用聪明与糊涂双重维度的生活辩证法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也才是真正具有生活的实践智慧的“大智”之人,也才是真正生活快乐和拥有人生幸福之人。

 


蒋楼:哲学的特性与生活的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