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明显的问题有哪些
(一)辨别难度较高
在当前阶段,我国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出台了很多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而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鼓励创新的政策,能够获取足够的研发资金以及相应的普惠政策,提高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一些受利益驱动的传统企
业,虽然自身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但依旧想得到专项的扶助政策,因此通过“包装”将自身伪装成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这种手段达到骗取政策帮扶的目的。虽然《认定办法》及《审计指引》都对科研活动进行了界定,但还不够具体,致使审计人员无法通过国家规定分辨审核的项目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在面对一些项目申请时无法准确地辨别和鉴定。
(二)研发人员判定困难
研发费用中占比最大的是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因此对于研发人员的判定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审计人员对于研发人员的判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一些研发人员同时兼任两项职务,不仅要进行研发,还需要完成生产管理工作,这一部分研发人员存在双重身份。同时在实践中, 企业一般采取项目型组织结构开展研发工作,而研发组的成员主要是通过其他部门抽调,也就是说这些研发人员不仅要承担研发责任,还需要履行原部门的职责,并且当研发任务完成之后,被抽调的工作人员需要返回原部门,这就使得研发人员同时具有两种身份。因此,对于研发人员的划分较为困难,且在审计工作中容易混淆生产成本、业务成本与人工成本,从而对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研发费用归集和分配不合理
在当前的研发费用归集和分配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根据,企业的费用归集和分配不够合理。如上文所述,现如今研发人员普遍具有多重身份,因此对于人工费用,企业很难制定出合理的标准,在分摊过程中较为随意。而在直接投入费用方面,在研发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并不会马上报废,还可能留有一部分供下次使用,同时成功产品能够直接入库,这导致一些研发材料同时也是产品成本,既可以算作直接投入,同时也属于研发费用,并且也可以划分为产品成本。一些企业存在将产品成本领域的材料计入研发费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研发费用,通过增加材料费用方法来人为调节。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摊销,当前企业很难形成量化标准,在工作中往往是根据比例进行分摊,但这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摊销比例之间存在差异,导致闲置设备的摊销费用计入研发费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