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译)【新】Synths的种族历史

2022-10-02 03:20 作者:纳维戈特  | 我要投稿

###原文地址:https://synthspecies.com/wiki/History

目录

  • 1 引子/Time and Setting

  • 2 大重启之前发生了什么?/Before Reset

  • 3 大重启 - 启元〇年/The Great Reset - Year 0

    • 3.1 瘟疫说/Galactic pandemic hypothesis

    • 3.2 灰胶说/Grey goo event hypothesis

  • 4 黑暗时代 - 启元〇年至启元六〇〇年/The Dark Ages - 0 AR to ca. 600 AR

  • 5 重建时代 - 启元六〇〇年至启元九九八年/Building Period - ca. 600 AR to 998 AR

    • 5.1 生产自动化/Automation of Labour

    • 5.2 Synths的诞生/The Creation of Synths

    • 5.3 进军新星球/Reclamation of the Stars

  • 6 繁荣时代 - 启元九九八年至启元二四〇四年/The Flourishing Period - 998 AR to 2404 AR

  • 7 进发时代 - 启元二四〇四年至启元二四四〇年/The Pioneering Period - 2404 AR to ca. 2440 (Now)

一、引子

故事发生在大概十万年之后的银河系,具体过去了多少年无人知晓。某日,Synths被“外缘”文明(the Outer Rim)的“祖先”们创造出来,并生活到“现在”,不过“现在”仍然是遥远的未来。“外缘”文明的时间以“标准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尽管太阳系并不是“外缘”的领土,但这里的“标准年”仍然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出于某些原因,“外缘”文明的居民无从得知地球是否存在,也许地球在大重启期间被摧毁了,不过他们仍然使用理论推算的地球公转周期作为标准单位,以便测量时间的流逝。目前,“外缘”文明使用的日历以大重启的年份作为元年,大重启之前的年份称为启元前X年(X BR),之后的年份则称为启元X年(X AR)。比如大重启后的第1000年,记为“启元1000年”(1000 AR)。

以下的所有内容都是出自生活在“进发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视角,在大概启元2440年时撰写的。

二、大重启之前发生了什么?

由于文明崩溃后,银河系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无人踏足的状态,关于大重启之前时代的知识只留下了碎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失落的土地被人探索,残存的知识随之浮出水面,过去的神秘面纱正逐渐揭开。据目前所知,银河系的绝大部分星球都被起源于太阳系的泛星系文明——“太阳文明”殖民。“太阳文明”并不是文明自身使用的名称,只是一个统称,因为这个文明由众多强大的派系、国家、帝国和利益集团组成,各自都有各自的名字与身份。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各个集体之间的关系已经无从考证。人们相信,在“太阳文明”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爆发过大大小小的冲突之后,“大重启”发生了,结束了这一切,许多知识化为了乌有,许多物种遭受了灭顶之灾。据说,在“大重启”之前,银河系的科技相当发达,行星和太空中有数以亿计不同的智慧生命种族。银河系中星罗棋布的巨构,能让大陆大洲等相形见绌。许多看上去变暗的恒星被戴森云包裹着,从而充分利用恒星释放的能量。“太阳文明”当时有多么强大也只能想象一下了,因为“大重启”让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沦为了徒劳。

三、大重启 - 启元〇年

“大重启”波及了几乎整个银河系,其中的所有生物都灭绝了。但“大重启”的成因尚不清楚,确切的性质也无从考究。不过,首当其冲的正是太阳系。因为据现有数据计算,大重启波及的范围大约是一个圆,以太阳系为圆心,包围了几乎整个银河系;越接近太阳系,“大重启”的破坏力就越强。只有极少数位于银河系外缘、远离太阳系的星系幸免于难。各种迹象表明,“大重启”持续了约2到3小时。由于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考古记录相当匮乏,“大重启”事件的幸存者少之又少,人们对“大重启”几乎没什么了解。只知道“大重启”仅会影响有机体,并且“大重启”似乎有很强的传染性。一种学说认为,这次事件的源头是某种瘟疫,即使目前尚不明确什么瘟疫能在数小时之内传遍整个星系;另一种学说认为,是“灰胶”带来了“大重启”的灾难。无论如何,整次事件中所有的幸存者,要么位于银河系外缘的欠发达地区,要么就身在前往这些地区的飞船中。这些地区没有受到影响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到太阳系的距离超出了“大重启”波及的范围。

“大重启”在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口中始终是一个谜,充满了争议和分歧,因为“大重启”事件过于神秘,并且众多学说都缺少能够支持自身观点的关键性证据。众多学说之中,尽管有一些充满了推测,但看上去仍然比其他的学说正确。

  • 3.1 瘟疫说

    • 瘟疫说假设“大重启”的成因,是某种强大到足以在数小时之内杀死所有生命的病毒的爆发。似乎瘟疫是对“大量生命在数小时之内全部死亡”这一现象再好不过的解释了,但是瘟疫说仍然有一个空白——病毒是如何在数小时之内传遍整个银河系的?瘟疫说的支持者认为,病毒可能通过某种“生物复制器”传播,比如“生物3D打印机”。当时的“太阳文明”拥有超光速通讯系统,因此能够瞬间跨越整个银河系进行通信。换句话说,如果控制了银河系的所有“生物复制器”,然后同时下达“打印病毒”的指令,理论上确实可以生产多到足以引发“大重启”的病毒。

    • 大家都担心瘟疫说确有其事,这也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被毁灭的行星进行探索的原因之一。有人担心,在“太阳文明”遗址周围挖掘的考古学家可能会带回危险的生物物质,重蹈“大重启”的覆辙。

  • 3.2 灰胶说

    • 灰胶说假设“大重启”是由灰胶事件引起的。“灰胶事件”假设纳米机器人无限地消耗周围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最终导致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了纳米机器人*。灰胶说认为,“太阳文明”应该能轻易地将纳米机器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开发出能够利用有机物**,比如将食物残渣转换成堆肥,然后进行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程序错误可能会导致纳米机器人转而蚕食生物**,而非有机物。当然,也可以使用复制器批量生产纳米机器人,反正无论如何,最后纳米机器人传播到了整个银河系中。灰胶事件引起的“大重启”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某人蓄意而为。

    • *:类比“穷得只剩钱了”

    • **:这里在原文中只有一字之差,biological matter和living biological matter。直译是(无生命)生物物质和有生命生物物质,也有一层“程序的一字之差”的含义;为了简化翻译,便于读者区分,译者没有遵循原文,采用了生物和有机物的译名。

四、黑暗时代 - 启元〇年至启元六〇〇年

黑暗时代自大重启之后延续了数个世纪,当时的幸存者还在为生存挣扎,不计其数的知识、科技、文化遭遇了流失。当时位于“外缘”的行星群是目前已知唯一没有被“大重启”波及的行星群,但由于其中的绝大多数同时也是新生的殖民地,这些行星上的生存条件相当苛刻。

许多殖民地都不甚发达,因为“大重启”过程中,这些殖民地还处于被殖民的过程中。幸存者中有很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承担着后人乘凉的基建任务;有些是农民或工人,需要将殖民地打理得更宜居,以便接下来的人员入住;另有少数殖民者才刚刚启程,正在前往殖民地的途中,刚好离开了“大重启”的影响范围,因而得以幸存并继续前往目的地。按原计划,这些殖民地能理所当然地获得后续的资源和人员支持,所以“先头部队”携带的装备并不精良,难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也就是说,必须要在一个刚刚被殖民、几乎无法居住的星球上生存,而这些星球甚至还没有完成地球化(不能种菜)。另外一些殖民地比较幸运,发展比“大重启”快了一步。这些“幸运的”殖民地后来成为了“外缘”文明的聚居地。

幸存的殖民地之间仍然能互相联络,因为当时的通信设备和预先建立好的通信网络仍然完好。但现在已经无法和银河系中心通讯了,也不能联系到银河系中其他更发达的殖民地,因此幸存者们相信银河系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只能靠自己了。尽管许多殖民地属于太阳文明的不同派系,但大多数殖民地在相互交流时都尽可能持合作态度。剩下的一些殖民地选择不与其他殖民地合作,断绝了一切联系,然后就毫无悬念地绝迹了。

由于饥饿、动荡、内战,或着某些行星的生存条件过于刻薄,许多殖民地没能挺过这段时期。几世纪以来,共有数以百计的殖民地被“黑暗”吞没。剩下的那些必须找到求生之路,必须获取赖以为生的资源,否则就会像其他殖民地一样,在宇宙中没了音讯。殖民没有星际运输站,互相之间并不能直接运输物资,大家只能各自为战。但事实证明,选择交流合作、乐于分享信息的殖民地走到了最后。关于寻找资源、获取能量、建造设施等的知识通过通讯信道在殖民地之间不断往来。殖民地之间的知识共享带来了身份认同。虽然许多关于“大重启”之前的世界的知识几乎尽数损毁,大量的生命随之消逝,但是幸存的殖民地仍然选择尽力将知识传承下去,尤其是那些对生存至关重要的知识。对生存没有帮助的思想就会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能够提高每个殖民地生存能力的信仰和行为。尽管相距数千光年,但这些殖民地逐渐产生了群体认同,也就是“外缘”文明的前身。

“黑暗时代”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凡导致了“殖民地之间合作减少”的思想,很快都被大浪潮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合作和知识交流的文化,中心思想是,助人者,人恒助之。技能在社会中变得相当重要,能够掌握至少一门关于农业、医药、工程等学科技能的人则成为了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钱”一早就变得没什么价值了,因为当你被困在一颗星球上时,首先要考虑氧气供应,才能再往其他方面想。整个社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合作之风在“外环”兴盛。但与此同时,许多古老的知识与文化,也随着新思想的兴盛与新社会的重建遗失了。

五、重建时代 - 启元六〇〇年至启元九九八年

重建时代指的是“外缘”文明的发展时期及其生活质量的上升期。在此期间,生产活动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殖民地之间开始建设星际物流运输设施,以开辟殖民地之间的航路与商路。Synths也在此时诞生。

启元600年前后,殖民地上的大多数地区生存条件已经稳定下来。殖民地里的大多数居民的基本要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外缘”文明开始考虑扩大殖民地,充分利用行星上的资源,以及增加人口。提高星球的生活质量是个大难题,因为这里的居民们长期以来生活在物质受限和实用主义的条件下,几乎没有“奢侈”的概念。但由于多数殖民地的人口迅速增长,这些问题便不得不摆到台面上来讨论了。因此,人们逐步采取了多项措施。

  • 5.1 生产自动化

    • 在启元7世纪初,食物的生产还需要大量农民的亲力亲为。虽然自动化不是什么稀罕概念,但食品生产的自动化仅限于大型加工机器,仍然需要工人操作。或者说,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生产足以养活所有人的粮食;但随着人口数的增加,粮食很快供应不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引进了机器人,将农场和水培中心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但这些服务机器人也需要人类进行维护、研发、制造,因此大多数人的工作从农业劳动转向了机器人生产维护。不过食物的需求仍在上涨,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依旧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最终,爆发了一场粮食危机,再也不能通过简单地提高自动化率来解决了。更多的食物需要更多的机器人,更多的机器人需要更多的维护工作,更多的维护工作需要更多的岗位。但是,空缺的岗位数比现有工人数都多,于是又回到了“需要更多的工人”身上,更多的工人还是需要更多的食物。不过,整场恶性循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5.2 Synths的诞生

    • 因为食品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帮手,所以人们自然而然想到了机器人。不过那时的机器人只能按程序完成规定的工作。机器人还不具有主观能动性:机器人不能设计机器人,除非它们能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创造性的设计决策。殖民地缺少食物,但好在,由于殖民地所在的星球尚未充分开发,他们的手头上并不缺少其他资源。碳、贵金属和矿物等资源相当丰富。另外,发电设备也很多,星球上并不缺电。“外缘”各个殖民地的工程师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出了一个能够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完美计划,就是创造出一种自带意识的人形机器人,能够独立决策、学习、获取经验,最终要变得对社会更有用。“会思考的机器”相当有用,因为它们能够在不消耗食物的情况下持续对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有创造力的机器”也可以投入各个领域中,而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制造业。毕竟,这些机器拥有灵活的“头脑”。

    • 幸而,人工智能技术是“大重启”之后诸多幸存的科技之一。在所有殖民地的生产与管理岗中都能有专用人工智能的存在。但这些专用人工智能都没有自己的意识。它们只是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簇神经网络,仅此而已。科学家们现在的任务是利用这项技术,将其改进为能够思考、学习、记忆,有经验和情感的通用人工智能。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学家们取得了成功。他们开发出了第一个“合成”大脑,以及一副“合成”躯体,以容纳“通用人工智能”。

    • “外缘”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很清楚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一些怀疑论者警告说,机器可能会发生叛乱,统治并消灭所有的有机体。另一些人则声称,将“有情感的意识”塞进“铁罐头”里并不道德。在开发第一批原型机时,必须考虑到所有这些问题。

    • 因此,第一批Synths诞生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比他们想的还要成功,因为Synths不仅具有帮助他们的潜力,甚至还可以单独列为一个物种。他们能够和有机体一同成长,建立情感纽带,一同工作,最后回馈社会。那时,“外缘”的人们意识到,他们创造的生命可以融入现有的社会,并被接受为新的物种,只是其中略有不同。Synths能够帮助有机体生存,作为回报,他们能够体验生命,并获得同样的生存帮助。最初认为,Synths是社会的共同财产;你不能像拥有其他机器一样拥有“一台”Synth。但后来不是这样了,Synths能够作为独立的种族生活,而不存在与有机体的从属关系。

    • 启元688年,第一台Synth原型机被制造了出来。随后的698年,Synths开始第一次大量生产。殖民地彼此独立地生产Synths,但每个殖民地都会分享如何建造Synths,并将其融入社会的知识。最初的Synths型号并不是模块化的,不能更换模组,也不能微调身体。不过在“重建时代”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Synths一代又一代发展,每一代都比前一代更接近我们目前认知的Synths。当时的初代Synths,包括原型机,都没有确切的设计寿命。大多数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而充实的生活之后计划报废。也因此,所有的原型机都报废了。但仍然有两台量产机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 将Synths引入到劳动力和社会中的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使“外缘”的文化与“大重启”之前的文化有了更大的不同。Synths帮助解决了最初的食物短缺问题,并很快在许多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完全融入了周围的社会。

  • 5.3 进军新星球

    • 由于Synths加入了工人大军,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都得以解决了。“外缘”的生活质量正在稳步提高。星球上的资源都被集中了起来,于是各个殖民地开始构思星际旅行。“大重启”之后,各个殖民地的第一要务是在各自的星球上生存,彼此之间之间只能保持定期通讯而已。殖民地之间尚未互相访问过。当初抵达各个殖民地的飞船都是一次性用品,能拆掉,能遮风挡雨,但不能重复使用。因此,殖民地还需要自己研发航天飞机,这需要更为复杂缜密的基建。9世纪和10世纪见证了宇宙飞船、卫星网络、空间站、太空电梯和卫星殖民地的建造。每个殖民地以不同的方式向前推进,取决于他们所处的行星类型,是否有卫星和许多其他因素。尽管速度不同,但很快每个殖民地都已经可以将材料送入太空。

    • 通过共同努力,殖民地开发了他们的第一个超光速引擎,允许长途旅行。启元998年,一艘配备了超光速引擎的宇宙飞船跨越了400多光年的距离,从殖民地14号航行到殖民地7号,与另一个殖民地的居民见面,也是近千年来的首次会面。这一事件标志着“重建时代”的结束,“繁荣时代”的开始。

六、繁荣时代 - 启元九九八年至启元二四〇四年

繁荣时代”占据了“外缘”历史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们逐步褪去殖民地的外衣,把自己当成独立自治的文明。由于“星际旅行”的难题得以解决,各地的商路也打开了,生活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启元1012年,“外缘”的所有前殖民地通过民主选举推出了联合政府,统一了所有星球。联合政府不以任何星球为中心,而是去中心化的政府委员会,每个委员会成员代表自己星球的事务。联合政府的成立是为了尽可能提高“外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陷入“大重启”之前的歧视陷阱。

繁荣时代”的“外缘”相当和平。技术得以继续发展,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原本四散在各地的行星凝结成了“外缘村”,星球之间互通航路,因而出现了商品交换、旅游业,以及文化与种族的融合。行星之间的通信网络统一成遍布全银河系的网络,人们可以轻易地和远在数千光年之外的人交朋友。科技和自动化的进步减少了人力劳动的需求,换句话说,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用于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朋友、家庭、教育、艺术、音乐或爱好。业余时间的增加,为文化和表达注入了创造力,“繁荣时代”也是科学进步的黄金时代。

随着“外缘”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殖民”新世界。银河系外有许多失败的殖民地,连同银河系的受灾范围以内,自“大重启”发生之后,理论上不存在任何生命。又或者,银河系中还有其他的幸存者,他们不仅成功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像“外缘”文明一样茁壮成长?另外,随着每个成员行星的人口稳步增长,资源开始有点短缺了。无论如何,必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所以在启元24世纪,人们着手准备新的殖民地。

七、进发时代 - 启元二四〇四年至启元二四四〇年

启元2404年,第一艘殖民艇在一颗刚完成地球化的行星着陆,发现了首个新殖民地。新殖民地被命名为“复兴”,随后发展为繁荣昌盛的聚居地。定居“复兴”标志着“进发时代”的开始,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

过去的三十年里,有大量行星被殖民,每一个都比原有的行星更加接近“外缘”的圆心。所有的新殖民地都已经在“外缘”联合政府的管理委员会中获得了自己的席位,一旦它们的人口达到足够高的水平,便可以产生全权代表。大多数“新殖民地”主要进行农业生产,生产大量的食物,既为自己,也提供给“外缘”的其他行星。除了已经被殖民的行星之外,“外缘”还开始在新殖民的恒星系中建造小行星采矿设施,增加了未来对小行星进行全自动采矿的可能性。

“外缘”的人口对新疆域产生了渴望。因为自“大重启”以来的几千年里,关于灾难原因的谜团永远无法解开。因此,进一步向银河系内部扩张,有望为考古学家提供新的机会挖掘究竟发生过什么。

人们仍然担心向银河系内部的探索,会引发最初导致灾难的危险,但这种担忧正慢慢被好奇心压倒。这里有整个银河系文明的遗迹可供探索。也许还有其他的幸存者在哪里,他们设法隐藏在星系的某个角落。对银河系的探索、殖民和开垦将会证明这些事情。

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并不孤单。


(译)【新】Synths的种族历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