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标注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里,全球互联网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上来就收费,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可以说,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去吸引用户,然后再用增值服务或其他产品收费,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普遍成长规律。
免费的代价是什么。哪有什么核酸免费,不过是交叉支付。
免费的东西有的很便宜,有的很昂贵。比如免费的师范生。定向医学生。虽然免费,但付出的代价昂贵。省下几万块,要付出六年的时间去定向的县里的医院。
比如自然风光,日出日落。沙滩。免费,但是价值高。
猪皮和果冻原来是一种物质。
世界就是一个交叉补贴的大舞台,交叉补贴体现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实质,也就是说,你要吃一顿午餐,饭钱肯定是要某个人通过某种方式来偿付的。如果不是你直接付的,那么也是由某个和免费吃这顿饭利益相关的人来付账。有时候,人们对产品的付费方式是间接的,你手里读的那份免费报纸是可以收到广告费的。广告费是产品零售商营销成本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已经考虑好了自己的利润率。最后,你或你身边的人会通过购买更昂贵的商品来支付他们的广告成本。你给予零售商的还有生育别人看到你在读那份报纸和你的时间,也许你在超市得到了购物免费停车的优惠,但其实停车场的成本已经打入了商品的价格上涨之中,也许你得到了一些免费样品。但是那些付了全款买同样商品的人已经给你提供了交叉补贴。
用日后付费补贴当前付费。赠送手机,但必须使用移动通讯商两年以上的服务就是一个经典的长期交叉补贴案例。这种营销手段把手机服务,从追求某个时间节点的收入延伸到更长的时间段。如果你使用了这种服务,那么,就是未来的你再给现在的你提供交叉补贴,使用这种服务的人不会去多想每年要付的手续费,而是会因为今天刚拿到的免费手机而沾沾自喜。
付费人群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类似的例子有,俱乐部南市买门票,而女士免票,孩子免费入场,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有时候不缴税的累进税制。
免费模式一,直接交叉补贴。
什么免费吸引你掏腰包买其他东西的商品,谁享受免费以某种方式最后掏腰包的人?
当沃尔玛推出买一送一的DVD时,这就是招徕客户的廉价品。沃尔玛以低成本销售DVD,为的是把你吸引进超市,希望你能够买上一台洗衣机或是满满一购物筐的商品,以此从中盈利。
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
对于不用付钱的东西,人们往往都不会太在意,因此在消费时也不会太珍惜。
这样一来,免费会让人暴饮暴食,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草率消费浪费、贪婪而产生罪恶感。
给一个商品定价还有另一个效果,那就是不管这个价格多低,都能减少免费拿商品的人数。而且人数减少的幅度还非常大。
思想几乎能够不受限制和成本约束的进行复制。其实这已经不是什么新事物了,专利制度之父托马斯杰斐逊早就极其精辟地指出。接受我思想的人会从我这里得到教育,但却不会影响到我。就好像有人在我面前点亮了一根蜡烛,自己得到了光明,也让我眼前一亮。这就是说,思想是无穷充裕的商品,能够以几乎零边际成本进行复制。思想一旦产生,就会传播至海内外,使她所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变得更丰富。而在商界,公司通过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来人为地制造一种思想的稀缺性,从而实现盈利。这也就是专利、版权和商标全背后的秘密,力争让思想的自然流动停止足够长的时间,以使公司盈利。
新事物诞生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其盈利模式。
作者最大的敌人不是盗版,而是无人所知。
免费使其他商品变得更贵。
每一种形式的充裕都创造出一种新的匮乏,100年前娱乐稀少而时间充裕,如今则恰恰相反,当一种商品或服务不再收费时,价值就会转移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