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一瞥当下的人格培养

2023-03-08 22:56 作者:爱吃包子和豆浆的小白  | 我要投稿

王阳明,作为一位古往今来唯一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他的实践与认识论上的观点可以说是集古来学者之大成,对人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其所宣扬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更是第一次将人抬到了一个与天同样的高度,“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后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从顺从的人转向批判的人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作为王阳明的一位读者,我还是要指出其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直接反映出了王阳明对“人”的看法,对此,我觉得是值得加以讨论的。

在王阳明看来,只说一个认识,就必然有行在里面了,只说一个践行,就必然有认知在里面了。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见,王阳明作为一名唯心主义者,其思想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他从理学开始,最终却成为了批判理学对人民思想禁锢的思想家。理学家们都说要听从天理,或者说领悟天理,却不提人们因此变得畏首畏尾,麻木不仁。天理是个虚无飘渺的东西,上过学的人都不一定能领悟,何况没机会上学的劳苦大众?于是对于知行的理解就自然而然的被分成了两件事,以为一定要认知了,然后才能践行。“如果我现在先来讲习讨论如何认知的功夫,等到认知真切了,才继续做践行的功夫,这样就会终身得不着践行,也就终身得不到认知。”可见,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是极力批判那些空谈玄理,不切身践行的所谓思想家的。于是他才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个观点,以来作为对症的良药。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王阳明的认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很接近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不过终究不是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他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去知,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们致良知,做圣贤的可能了。但是这个心,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吗?王阳明认为,这个心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被后天的私欲所蒙蔽,这才表现为“失真”的状态,也就是在外在上表现出种种的恶。这就属于儒家经典理论中关于人性的讨论的范畴了。在和平年代的儒家人看来,人性大体是善的,因为广大劳动群众确实表现出善良淳朴的品质,反倒是上层统治阶级腐朽混沌。在战国时期的荀子看来,人相谋私,群雄割据战乱不休,人性就大体是恶的了。

这些若用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讲,那就是私欲蒙蔽本心。但若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直接从人出生来思考,用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思考,这个心是否还存在呢?一个未经教育,幼童,能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吗?一个从小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孩子,会理解人间真情吗?一个从小不问世事,不识黑暗的孩子会理解这世间的虚伪的存在吗?显然都是不行的,未经历过合理的教育,即使是天才都会被这世间的一切所吞没。于是我就要说了,心不是生来就有的,就像这个宇宙,不是生来就有的。人心是社会关系的造物。在是非未明之前,在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未能具备之前,人怎么可能做到像王阳明说的那般去知呢?又怎么能像他那般去行呢?

由此可见,王阳明口中的这个知行的主体,实际上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稳固的社会关系的,已接受过教化的人,而不是正在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而未经教化的人。究其原因,就是他没有看到实践在人们的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没有从最坚定的圣人史观者转向最坚定的人民史观者。他想让所有人都成为圣人,却全然不顾现实的阶级问题;他想让所有人都成为大开悟者,却不提现实的官僚对百姓的压迫(皇帝其实就是最大官僚);他希望每个人都能知行合一,致良知,回到本心,却不知知识的建构是一件光靠意志难以实现的东西。慧能没有读过书,连字都不认识,某日却在听了一位和尚的念经后顿悟,这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慧能。

综上所述,王阳明是一位圣人这是无疑的,但其学说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所属学派的学说局限性。不顾现实的阶级分野,光谈仁义道德,甚至在实际上还维护这种阶级分野,这就是儒家学说的学说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后来虽有后继儒者尝试突破,但最终仍然泯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不免令人振臂惋惜。

人心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后天实践的养成,需要教育的培育,需要社会关系的洗礼。什么是圣人?拥有健全人格,心怀天下,踏实肯干,不空谈玄理,分得清自己的阶级立场,就是圣人。

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一瞥当下的人格培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