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降息”竟是谣言?!存款利率调整对你有什么影响?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被“重磅新号!定期存款利率要降?大额存单突遭抢购!”这种标题刷屏了。
文章说的是从本周一开始,各家银行将会陆续下调定期存款利率,呼吁大家赶紧抢购最后一批高利率的大额存单;要么就是搞一波焦虑说“存款利率一直在降,你应该赶紧买一个年金险”之类的话。
我一看这时间啊……确实,快到了半年末了,该是各大银行抢着吸收存款,各家保险公司揽收保费的日子了。

一、“降息”是赤裸裸的误导
实际上,这次定期存款利率是利率报价体系从“基准利率×上浮比例”改为“基准利率+基点”的技术性调整和过渡,不能单纯解释成“降息”。
活期的基准利率是0.35%,上浮20%后0.35%*(1+20%)=0.42%;
现在上浮20个基点(BP),1个基点是0.01%,新算法算出来就是0.35%+0.2%(即20BP)=0.55%。
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5%,原来最高上浮50%,是2.25%,现在最高上浮75个基点,1.5%+0.75%=2.25%,没有变化。
这么一看,一年定期利率没变,活期利率反而还涨了?
这叫哪门子的降息?
不过按照这种新算法,两年和三年定期的利率确实是降了的。
三年期大额存单基准利率2.75%,上浮最高能到50%,也就是2.75%*(1+50%)=4.125%。
如果按新算法来算的话,以后三年定期的利率就是最高2.75+0.75%(即75BP)=3.5%。

这么一看就挺明了了是吧。
很多自媒体和银行的宣传都说是大额存单降息——虽然客观上来讲确实是真的降息了,但这是因为调整了浮动利率计息方式,造成了好像是“降息”的现象。
其实这次调整跟降息一点关系没有!
这波宣传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实实在在是非常严重的误导。你关注你的吸存揽储没关系,但身为银行,身为金融机构,用词如此不严谨,实在让我非常气愤。
二、全面降息关乎国家宏观经济大计
我国不可能在这个时间段选择降息大放水。
漂亮国正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纸面上的通胀率从今年年初的1.4%一跃增长到现在的5%——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新任总统上台之后直接1.9万亿美元大放水救市行动,疯狂印钞直升机撒钱。

这时候我们要是跟着降息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民币贬值,漂亮国出口到我国的产品更加廉价,从而“帮助”漂亮国解除通胀危机。
而我们就会重新变成漂亮国的免费劳动力,给那些带资本家们打白工。
再有,由于疫情的因素,全球都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我国今年以来CPI保持得还不错,但这是建立在猪肉价格大涨了一波之后的迅速回落,严重拉低了通胀指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身的通胀压力也是经不起全面降息这么一折腾的。如果真的全面降息,我国的通胀指数将会和漂亮国一样,在几个月内飞速增长。
你想想今天你吃一碗面还10块钱,三个月之后涨到15了,半年之后又涨到20了……换你你不急眼么。
所以,无论出于哪方面原因,央妈都不可能选择在这个时间全面降息。倒不如说,正是因为央妈既要控制风险,又要坚持不跟漂亮国一起大放水,才选择了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当然,宏观方面的影响远不止这么简单,腿哥只是挑了一个跟咱们平民老百姓相关性比较强的方面来讲。后面我们也会专门再讲讲关于升息降息、通胀、CPI、PPI、以及中美关系方面的深度解析文章和视频。
三、此次调整用意到底何在?
很多人一看降息了就会觉得是不是就该轮到我大A股了?
这次虽然不是全面降息,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增加了现金的流动性,其中一部分现金确实很有可能会流向二级市场。
其实我们来看一下就明白了。我给大家做了一个表格,过去几次全面降息后大盘的涨跌我用红绿色标记出来了。

远的我们不看了,近15年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次日大盘指数还是有涨有跌的,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每逢降息股市就一定会大涨,每逢升息股市就一定跌。
股市实际上受很多情况的影响,并不单纯是调整利率了就会涨或者会跌,降息更多的还是宏观上的调整。
从长期来看,几次降息后上证指数整体也都是有涨有跌,起伏不定的。

更何况这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息,对股市的影响肯定会有,但非常有限。
那么现在是一个好的入市时间吗?
我们非常详细地分析过A股现在的形势,属于牛市中期,具体原因和解析可以看一下我们之前写的分析文章(节后A股暴跌,我的基金还能回本吗?),非常具体而且干货满满,结尾还有我们针对投资者资金该如何调整的具体操作建议,相信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实际上我们前边儿说到了央妈是要控制风险。什么风险呢?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什么吧?毫无疑问是贷款。更精确地说,是存款和贷款中间的利息差。
你来银行存款,一年给你2%的利息;你来银行贷款,一年管你要5%的利息。中间这3%的利息差就是银行的收入。

中小银行为了扩展自身经营,会发放大量的商业贷款——但你总得手里有钱才能贷给别人不是?于是这些中小银行就疯狂加息吸存,大银行上浮30%,我们就上浮40%甚至顶格50%,以此吸引客户来银行存钱。
但这确确实实是有风险的。
大家可以想想P2P是怎么暴雷的?庞氏骗局。用后来的钱堵住前面的窟窿,不出事儿还好说,真有个万一,资金链一下断了,就会后继无力,暴雷了。
所以这次调整主要就是为了防止银行之间过度内卷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也说了流动性。2年、3年定期存款利率的确不如原来高了,存的时间越长越不合适,反倒是活期还涨了点儿,这又作何解呢?
大家不如想想,疫情之后我们的经济增速主要靠什么呢?还是消费。
比如说五一,这通瞎**调休,惹得一片怨声载道,图个什么?不就是图多放两天假,刺激旅游、刺激消费、最终刺激经济增速么。
结果数据出来一看,旅游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确实,恢复得不错。
但是旅游收入,只相当于疫前同期的77.0%…… 这说明什么?人是都跑出来玩儿了,但是光白嫖不花钱。刺激了个寂寞啊。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大家怕了。
疫情期间多少打工人降薪、离职,多少企业主亏成狗了……
下半年能回到正常水平吗?说不准。
年内能涨薪吗?说不准。
年底能发多少奖金?说不准。
我到底保得住保不住工作?谁都说不准。
在这种情况下,我琢磨着还是先保证饱暖,再思念点儿别的东西吧。
所以央妈一看这法子行不通,再想想别的辙吧。
为了继续拉动消费增长,增加现金流动性还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是不能直接全面降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就只能用调整利率报价体系这种比较温和的方式促进一下消费。
另外,存款利息实际上是降了,那么贷款利息也可以跟着降,大家也都知道疫情对于实体经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打击,这一点对于实体经济的恢复也是有所裨益的。
四、此次调整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
这事儿其实对我们个人而言影响并不算特别大。
因为不管是降了0.3%还是0.5%,你只要是存定期,该跑不赢通胀还是跑不赢,你存10万定期,也就是一年少吃一只帝王蟹的事儿。

不吃这螃蟹你就能饿死么?显然不能。
多吃一只螃蟹你就能暴富么?显然也不能。
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努力搬砖提升自己就行了。
不过大家要记住的一点是,国家始终在为我们的吃饱穿暖跟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作斗争,不管是川宝还是拜登,我们永远不会妥协,永远不会甘于人后。
我是金融系船长,一名基金主理人。我们团队从2009年开始协助家庭做资产配置,在2012-13年,2018-19年A股估值中枢以下的位置都成功帮助很多家庭将足够比例的资金配置到股票型基金中,在2015年泡沫前后进行了大幅减仓,保留了收益,并在2016、17年暂别A股,进行港股配置,收获了港股周期的收益。
2020年开始,我设立家庭理财账户【超越哥伦布】和【陪伴哥伦布】,帮助更多投资者更简单地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