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虽迟但到,网友造谣被碾压小学生母亲收260万,成都网安出手
今年5月,武汉一小学生在校内被老师开车撞倒二次碾压,惨死现场。这起悲剧让全国人民心痛不已,也引发了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和呼吁。可是,就在这样的时候,有人居然编造谣言,说死者母亲收了260万赔偿金,还装哭骗同情。
这种无耻之徒,你能忍吗?
今天,我们要揭穿这个造谣者的真面目,看看他是怎么被成都网安抓住的。
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大家,四川公安机关近日公布了10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展示了公安部网安局开展的100天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的成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造谣者齐某剑:出于自身臆断,在网上编造发布不当言论
齐某剑是个普通网民,平时喜欢在抖音上刷视频。他看到了武汉小学生被碾压的消息后,没有任何同情和悲痛,反而凭空捏造了死者母亲收了260万赔偿金的谣言,在抖音上恶意评论。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眼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恶趣味。
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谣言很快就被其他网友发现和转发。有些网友不明真相,就信了他的谎言,并对死者母亲进行攻击和诽谤。
有些网友知道真相,就对齐某剑进行指责和举报。有些网友则表示愤怒和不解,为什么会有这样无良无耻的人存在。
这些言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网络大量转发和讨论关注。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机煽风点火,制造更多的谣言和假消息,企图搅乱网络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这些谣言和假消息不仅对死者和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影响。
二、网安行动:成都网安依法查处齐某剑,对其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为了让网络空间更清朗,公安部网安局发起了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四川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统一要求,不留死角地打击和整治网络谣言,抓住了一批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人,关停了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络账号,有效遏制了网络谣言的泛滥。
在这个行动中,成都网安部门发现了齐某剑这个造谣者,并迅速展开调查。他们通过取证和审讯,让齐某剑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认罪伏法。现在,公安机关已经依法对齐某剑进行了行政拘留,同时也关停了他造谣的网络账号。
四、舆论反应:网友们纷纷点赞成都网安的工作,呼吁净化网络空间
齐某剑的造谣行为被查处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许多网友纷纷点赞成都网安的工作,称赞他们及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谣言,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同时,也有很多网友呼吁净化网络空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网络谣言线索,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以下是一些网友的评论:
“支持成都网安!这种造谣者就该严惩!”
“这个齐某剑太无耻了!竟然在这样的悲剧面前编造这样的谣言!他有没有良心啊!”
“感谢成都网安的工作!希望能继续打击更多的网络谣言!让我们的网络空间更清朗!”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是每个网民的责任!我们要共同努力,净化网络环境!”
“我觉得这种造谣者不仅要行政拘留,还要赔偿死者家属的精神损失!”
五、你知道什么是网络造谣吗?怎么样才算是网络造谣?网络造谣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些问题,让大家对网络造谣有个清楚的认识。
网络造谣就是在网上编造或者故意传播的假消息,跟传统的谣言有点像,但又有点不一样。
网络造谣可能会伤害别人或者社会的利益,搞乱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所以,我国法律对网络造谣是严肃处理的。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网络造谣可能会触犯以下几种法律规定:
《刑法》:如果你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或者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或者诽谤别人,或者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或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或者寻衅滋事,那么你可能会被刑事处罚。
《民法典》:如果你侵犯别人的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权,那么你可能会被民事赔偿。
《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你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那么你可能会被治安处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如果你在突发事件或者重大疫情发生期间散布谣言而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那么你可能会被行政处罚。
《网络安全法》:如果你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或者不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义务,那么你可能会被行政处罚。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如果你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的信息,那么你可能会被行政处罚。
不同的法律规定对网络造谣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和处罚结果。
一般来说,要认定一个网络造谣行为,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造谣的本质是传播假消息,所以要看消息是不是跟事实不一样,是不是有证据或者逻辑支持,是不是能经受事实和理性的检验。
如果消息里有点小错误,但不影响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或者消息是基于一定依据的推测或者猜测,而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一般不算假消息。
2、传播的主观故意。
网络造谣要求传播者主观上必须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消息是假的,并且有故意传播的想法。
如果传播者是无意识地或者无意图地传播假消息,或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发别人的假消息,那么一般不算故意传播。
3、传播的客观行为。
网络造谣要求传播者借助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让消息能够被很多不确定的人看到。
如果传播者只是在私人范围内或者口头传播假消息,而没有利用媒体进行传播,那么一般不算传播行为。
4、传播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造谣要求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能够对别人或者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没有造成实际后果,或者后果很轻微,那么一般不算社会危害性。
综上所述,网络造谣的认定需要综合考察信息、主体、行为和结果等多个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以偏概全。具体案件需要具体分析,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进行适用和判断。
六、深度解读:为什么有人会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如何防范和应对?
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
1、为了赚流量、捞钱。
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各种假消息,吸引网友的注意和点击,从而获得平台的奖励资金或者广告收入。
他们不管真假和责任,只看自己的钱包,不惜伤害别人的名誉和权益,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
2、为了出名、找存在感。
一些人出于虚荣心或者恶趣味,故意编造一些夸张或者荒诞的消息,希望引起网友们的反应和讨论,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他们不管真假和影响,只想秀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或者挑战别人的底线和道德。
3、为了发泄情绪、抱怨不满。
一些人因为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或者不公平的事情,心中怀有怨气或者仇恨,借助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甚至诋毁和攻击别人。
他们不理性地看待问题,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尊重别人的事实和权利,或者试图激化矛盾和冲突。
4、为了误导舆论、达到目的。
一些人因为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故意编造一些符合自己意愿或者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消息,试图误导舆论,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甚至操纵舆论,自己的目的。
他们有着明确的策划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有偿操控舆论的“网络水军”活动,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公正和秩序。
七、面对这些造谣传播的方式,我们该如何防范和应对呢?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和理性思考。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要多方面地核实和分析,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
2、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我们要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我们要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不扰乱社会秩序。
3、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治理和建设。
我们要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网络谣言线索,支持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我们也要积极向网络平台反馈网络谣言问题,督促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和管理。我们还要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八、让我们一起净化网络空间,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为,它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和权益,也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存在,我们要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发生。
幸运的是,我们有着公安机关这样的强大后盾,他们始终坚持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
让我们一起净化网络空间,共建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