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况》专栏版 10

随专栏更新的PDF在QQ粉丝群748396990


本段翻译:篆书是一种古代文字,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公元前221年,秦朝丞相李斯收集并归类了全国各地使用的所有不同的字体,以努力统一书写系统。他简化了古代的篆书,并建议将小篆作为标准的书写形式。柔和的笔画线条和挺拔的长方形,使篆字更接近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一个平衡而对称的图案。


本段翻译:产生于秦汉时期的隶书成为了后来字体的基础。它将篆书剩下的弯曲和圆形笔画变成了线性和扁平的方形。隶书更容易书写,因此在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


本段翻译:草书起源于汉代。这种书法风格流畅而生动,笔画流畅,汉字连缀。这些字通常是连接在一起的,其中一个字的最后一个笔划与下一个字中的初始笔划合并在一起。草书写起来自由而快速,使得其字的某些部分显得夸张;在同一篇文章中,它们的大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一切似乎都是由作者的异想天开决定的。线条的流动和画笔的节奏创造了整体的抽象美。


本段翻译:楷书是在魏晋时期发展起来的,到了唐代才崭露头角。它仍然是今天的标准字体。这种字体的汉字是方形的,笔画是不像草书那样的。一个人学习书法从楷书开始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楷书的结构很规则,易于控制和临摹。宽度大于五厘米的楷书属于大楷,小于两厘米的属于小楷。大小介于两者之间的属于中楷。


本段翻译: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更简单快捷。当用笔仔细书写时,行书将与楷体非常接近,可以称为“行书”。当快速书写时,它们将看起来像草书,可以称之为“行草”。


本段翻译:东晋的王羲之传统上被称为“书圣”。在他的作品中,行书被认为是最好的。他的所有手迹都没有留存至今;但一些最好的作品被保存在雕刻的石碑上。从这些石碑上取下的石拓片被广泛复制和流传,并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研究,用作学习和练习的范本。


本段翻译:他的行书展示了这种字体的活力和流畅。例如,在他的《兰亭集序》中,他描述了在一个叫兰亭的地方进行的一次夏季郊游。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杰作。




本段翻译:《兰亭集序》原件为唐太宗所求得。他非常喜欢这幅作品,所以命令宫廷的书法家们复制它。当他去世时,王羲之的书法与他一起埋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