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孤独摇滚》——幻想百合大舞台

2023-06-05 15:57 作者:刘woodoge  | 我要投稿

    首先要说的是,官方自己也在剧中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不是不愿意做现实,而是就没想做

    面对成人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孤独摇滚这部作品表现出了冰山一角但是仅限于此,官方不是刻意躲避甚至在番剧中多次出现了波奇面对成人世界的害怕与恐惧,但是随着第十二集的平淡结尾,我们再也没有办法得知波奇未来何去何从,也没有办法学习到什么面对现实的好办法,所以这部番剧坦然地告诉我们——想看现实黑暗大片的观众请走别路

    在了解到这一点后,就可以完全地把我自己和波奇分开来。波奇的社恐与性格完全在于她有这样一个环境给予她可以这么做,简单理解就是波奇再怎么社恐总会有解决方法,她可以像一个“普通人”活着,实际上我们都清楚现实中不存在劝过几次仍然耐心陪伴的纽带乐队成员,不存在衣食无忧的家庭提供无条件资金支持,番剧中提及的观众的负面评价也往往会被波奇的高超技术折服,一个乌托邦型的幻想百合舞台作为世界的基调,只是偶然融入了现实的一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番剧给我的体验却超出很多其他日常番剧

    当然显而易见的,核心卖点就是——社恐,单独拿这个出来其实并不算新鲜,但是片中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把这样一个难以用文字表现的特点以非常夸张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我对番剧最深的印象,它太会表现了以至于我不敢相信这是社恐的心理世界,而是一位大师在告诉我们社恐还能这样!种种彩蛋和致敬让我笑了好久,操~

    在音乐方面,笔者毫无建树也没有了解的兴趣,歌曲插入的很合适,高潮部分很打动人,其他的吉他贝斯什么的完全不懂,这里就不买弄姿首供人嗤笑了,跳过

    说回重点,孤独摇滚是怎么塑造波奇的社恐这一形象的呢?其他的不说,光是在剧本上,波奇的参考对象一定是长年处于社恐状态的妄想症,她通过自己脑内的种种幻想,一环套一环的去猜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动作,由此衍生出各种搞笑情节,甚至尬出天际的剧情也总是超出笔者的想象;重要的在于它为什么会让本人感觉到好笑甚至尴尬,毕竟不可能真的会有人像波奇那般夸张,我认为原因在于认同感带来的人格代入,就是说在设想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表出现的——天哪!这根本就是我!

    当然我们并不会做出波奇这样的行为,但是制作者采用了很讨巧的方法,那就是每次波奇出丑后的结果往往并没有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反而可以称之为“青春的必然,有什么不好”这样一种口号,来隐藏掉我们对这样社恐行为带来严重后果的可怕回忆,这样的结果就是波奇虽然引发各种各样的社恐行为,但是我们读者观众并不会讨厌波奇这样无作为的行动,反而会因为她的“本性使然”而觉得她的搞笑与可爱,忽视了她这样做给他人带来的负担,社恐这一符号消隐了其负面反馈变成了可爱与搞笑的中性词,这样一种称得上不错甚至良好的性格让我们不自主带入自身,并对其表示认同:社恐的波奇太棒了!好可爱!设想下假如乐队成员在第一次芒果箱的时候就把波奇赶走了,如果波奇没有那么可爱的外貌,那么这样的波奇会怎么样呢?其实制作组也给出了回答,一个人坐落在家中看着屏幕喝酒,对现实绝望的感叹,门外是母亲的呼救,这其实已经算是很好的一种结果了

    讲完了制作组的思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是作画和镜头表现,相信你们可能注意到本片采用了很多3D作画运用于手部演奏的快速切换,这一部分的动捕表现得相当契合。再是流畅的转描技术带来的“小天使”形象,人物画风相比较其他番剧显得贫穷的样子但是起到了很好的搞笑效果,背景的刻画却又及其丰富和细致,犹如现实加了一层滤镜然后把角色放进来的感受,这种表现至少现在来说还没有看腻,好评

    讲到本作中的镜头,虽然是笔者擅长的领域,但是不带着拉片的思路去观看的话,并没有注意到有什么很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唯一记得的是最后几人的头部占比,明明在右侧却还向着右看,由于人物在队伍中的问题,又想要单独给出观众每个人的大头贴,所以造成了这样的画面效果,但是波奇作为女主占据着整个中心板块,只能说明制作组想在最后给观众一个截头像的好时机,也算是给每一位成员最后的告别;其他广角畸变,元素分割的技巧,相信你们应该都看过其他up的评论了,不多赘述~

喜多竟是我自己

  

  虽然笔者并不喜欢排名系统带来的贬低性和失真效果,但是在观看影片的途中就已经自动生成了喜爱的角色和次之的角色,这是笔者的人物喜好排名,从左到右排序:   这一排名完全按照自己的经历来排序,不代表其他人意见

总结

画面 8/10 剧情 7/10 人物 9/10 配音 9/10(波奇配音太强)创造性 8/10 

百合大舞台 有爱你就来

    

《孤独摇滚》——幻想百合大舞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