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导体供应链不讲武德

2020-12-28 10:26 作者:电堂科技  | 我要投稿


12月过了一半,2020年也接近尾声。

回望这不平静的一年,火灾、空难、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

仿佛人类百年的风云变幻,浓缩在这个特殊的庚子年。

半导体也在这一年,翻云覆雨,芯片人在上半年哀鸿遍野地讨论“未来市场还会更差吗?”“我们如何自救?”;而时至下半年,又沉浸在后疫情时代说市场,听取涨声一片、常见缺货连绵。


全产业链的缺货潮

晶圆涨,产能缺,芯片涨,被动器件涨,覆铜板涨,材料涨、PCB板涨、封测涨、由晶圆紧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逐步蔓延,整个行业缺涨成风,不止国外IC涨,国产芯片也开始紧缺且暂时无解,不仅代理商无货可卖,有的终端厂还面临缺货停产。

晶圆代工产能供不应求,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第四季订单全满,明年上半年先进制程及成熟制程产能已被客户全部预订一空。除台积电、三星电子外,中芯国际等其他晶圆代工企业均已上调8寸晶圆代工报价,2021涨幅至少20%。

往年11月中下旬之后,封测市场就进入传统淡季,但今年看来产能满载不仅年底前难以缓解,封装产能吃紧情况至少会延续到明年第二季,明年第一季全面涨价5-10%势在必行。

 芯片和元器件方面,从MCU、显示驱动、电源管理、FPGA、液晶屏,到闪存,从ST、博通、瑞萨、赛灵思、NXP、TI到安森美,众厂商纷纷调价,交货期延长,热门芯片持续紧缺。

涨声一片为哪般

这波席卷而来的全产业链的缺货潮,打得IC人措手不及,其背后的起因何在?

上半年:疫情叠加贸易战,厂商压产能、高囤货

年初疫情导致厂商压缩需求降低产能 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让厂商普遍低估今年的市场状况,各大晶圆厂纷纷调减产能,系统、芯片厂商看低今年市场,大大压缩需求。各环节厂商为了供应链安全加价抢产能、芯片、原材料。

中美贸易战及华为禁令导致厂商居奇囤货 与疫情伴随的还有日渐胶着的中美贸易战,以及9月15日正式生效的华为禁令,让芯片原厂进一步低估需求,压缩产能。今年前面三个季度华为的订单转向国内,915禁令前疯狂拉货,挤占产能;禁令后,OPPO,vivo和小米又开始疯狂备货抢位华为空出来的市场。

随着中国率先进入复工复产状态,使得全球市场的很多订单都转移到中国内地,这就包括了手机、家电、电脑等晶圆产能消耗极大的领域,上半年积压的海外订单又全部挤到了下半年。

下半年:宅经济拉动新需求,经济复苏超过预期

疫情带来的宅经济,创造新商机,拉动新需求 远程办公、在家办公的模式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包括小家电、移动设备、网络设备、手机、笔记本等销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小家电,下半年外销爆发,接力内销高景气。

据申万宏源《家电行业 2020 年三季报总结》,厨房小家电和清洁类电器终端需求在宅经济健康概念的刺激下迎来爆发,根据淘数据显示,以电饭煲、破壁机、豆浆机、原汁机、榨汁机、电烤箱、养生壶以及多士炉在内的八大品类为口径进行统计,2020 年前三季度厨房小家电线上累计销售量达 4491.5 万台,同比增长 16.64%,累计销额 110.1 亿元,同比增长 26.42%;自 2 月以来,以吸尘器及扫地机为代表的清洁电器已实现连续 8个月销量正增长。

▲ 小家电市场收入利润呈现V型趋势


需求快速波动与半导体长供货周期的

拉锯与交锋

一直以来,面对快速波动的市场需求,做好产能预期,是解决半导体产业的供货周期长、弹性不足的方法。

疫情之初,企业复工复产,产能预期悲观保守

春节之后,疫情汹汹而来,企业不仅投身全民抗疫,还尽所能创造复工复产条件,转移部分产能生产口罩等复工物资,正常生产严重低估;而半导体行业的供应周期较长,因工艺流程复杂、产品差异性,各芯片厂商均采用先下单后供货的方式,平均周期为10-12周,面对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供应链周期缺乏弹性。

以小家电市场为例,前有宅经济需求拉动,后有社交/直播电商的助飞,小家电国内市场一飞冲天;再加上疫情对全球化及国外供应链的摧毁,小家电出口接单大幅增长,截至三季度家电出口额同比增长 17.3%,海外小家电的旺盛需求还将延续。

据《方正家电专题报告》,家电商品位居2020年双十一全网GMV(成交金额)品类榜首。从天猫GMV看,小家电增长较快,其中厨房小家电同比+30%,生活小家电同比+45%。

▲ 双十一全网小家电销售位居品类榜首

小家电的爆发式增长产生大量中低端芯片需求,而且都是基于成熟的方案设计,对于芯片厂商来说,可以说是带来一波利润相当高的巨大商机。

传统需求持续复苏,经济复苏远超预期

每年第四季度是半导体行业传统旺季,加上苹果各大品牌消费电子新产品的推出,叠加了经济复苏态势,加剧了行业的供需紧张。

从汽车行业观察,中国汽车市场全面复苏,好于预期,造成在需求爆发下的现有产能不足。两周前,德国大众汽车、大陆集团以及博世集团等汽车及零部件巨头不约而同地发声,预警用于汽车制造的芯片短缺可能会影响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汽车生产,而且这种影响将会一直持续至明年。 

大陆集团表示:“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发以及由其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汽车市场产生剧烈波动。而在经历了新冠危机初期的行业封锁后,汽车行业,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复苏情况远超数月前的市场预期。”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本月,中国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6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中国汽车市场复苏大幅好于预期的情况给供应链带来了巨大压力,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尤甚。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的加速,汽车制造业正在越来越依赖芯片。芯片需求的骤然上涨令市场措手不及,也是行业机构始料未及的。这也正是汽车芯片主要供应商英飞凌、ST、瑞萨、恩智浦、德州仪器等厂商近期纷纷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战略层面:新基建、5G推动新兴产业爆发

今年以来,半导体除了传统的消费电子之外,一些新兴下游应用开始爆发,如物联网、新能源汽车、AI、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智慧+等。而这些都基于国家对新基建和5G的推动,成为战略层面的更大推力。 

2020年原本是5G在全球范围正式普及的第一年。但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在逐步发生变化。许多国家在通信网络建设和支持新机型投放方面的投资明显放缓。

▲ 5G对疫后经济将带来强力拉动作用

而5G成为中国经济的助推器,中国正在稳步扩大投资,积极推进5G建设,在5G领域掌握制高点。3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和安全保障,充分发挥5G新型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5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自2019年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以来,5G新基建不断提速。据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预计,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将投资9000亿到1.5万亿元人民币来发展5G网络。截至今年10月,中国已启动了70万多个5G基站,拥有超过1.8亿个终端连接。

▲ 5G这一年,全国基站建设激增

新基建助力,AIoT+5G落地趋势显现。5G技术正在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疫情也触发了大量新应用。比如基于大数据的疾病追踪或疫情预警,基于大数据冷链物流里面的食品追溯管理,包括民生相关的智慧生活、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安防。经过新冠疫情的一番洗礼之后,大家蓦然回首,发现科技的价值不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对社会和生活社会是一种基础保障。


未来走向如何?

电子供应链是一个整体,从原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芯片、模组、终端工厂再到遍布全球的消费者,环环相扣,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需求减少或增加都会因“牛鞭效应”放大波及整个产业链。

从微观层面总结,上半年由于疫情爆发,全球经济低迷,各大晶圆代工厂下调了相应的产能;加之中美贸易战和华为禁令,让厂商低估需求,加紧囤货。但随着经济的回暖超出预期,下游需求也都开始强劲复苏,同时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网上消费办公教育等新模式兴起,也加速了半导体需求的强劲增长,而且第四季度是半导体行业传统旺季,上苹果各大品牌消费电子新产品的推出,也加剧了行业的供需紧张。 

新基建和5G成为国家战略,在更宏观的层面成为市场更强有力的推手,这无意中成为目前缺货涨价潮的原因之一,并且将在更远的将来持续推动产业和经济高速发展。 

此外,在市场需求急剧波动时,芯片人意识到全产业的缺货趋势后,纷纷入场抢货,无论中游还是下游厂商都在大量吃进,有货就屯,造成缺货状态更加吃紧,并形成了一定的泡沫,在需求及价格上都带来一定虚高。

展望2021,根据半导体行业的运行周期,缺货涨价潮一定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市场泡沫会不会继续放大或破裂,如何此消彼长、相互作用,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市场走向如何?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在半导体业需求波动与长供应周期的拉锯和交锋中,国产芯片厂商有机会吗?在这波缺货潮中,国产芯片产能能顶上吗?

是国产芯片厂入局半导体业全球牌桌的好时机,替代的窗口开启时,产业资本推手会用多大的力量推动呢?我们是否能就此扯开那只卡脖子的手?且行且观察。

2020,这一年,不容易。


半导体供应链不讲武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