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学习心得

道德经讲解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这句话当中,有三个不。第一个不,说的是:“不上贤,使民不争”。这里的上,指的是崇尚的意思。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崇尚贤能之人,这样才能让人不起争端。这句话可能有些令人困惑,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事业想要进步,难道不靠那些有能力的人么?其实老子这句话,并不是让人不去采纳贤能之人,而是重点在一个“不上”。对于“不上”,苏辙和王弼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了“不上”的智慧。
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是这么说的:“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 唯能是任,尚也曷(he)为?... 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 说的是啊,贤,就是有能力。尚,是以美好的名节嘉奖的意思。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据才能,那有一个人没有能力,地位再高、尊崇再多又能如何,该不用还是不用。崇尚贤能、显要名节,荣耀大过了作为,需要经常拿两者相比较才能使获得的荣耀和做出的贡献相匹配。所以王弼在这里想强调什么呢?就是有能力的人,尽管用,但是让这些有能力的人各司其职,发光发热,不需要他们拥有很高的推崇和虚名。就像有很多的科学家,虽然他们可能不被人所知,但是国家能够发现他们的才能,而他们也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为国家发展建设,为人民幸福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如果让一个人获得了远远超过了他们能力相匹配的赞誉又会如何呢?自然人们就会为了这些虚名而挤破脑袋,而不去关注真才实学了。就像现在有很多的所谓明星,自己有着无数的粉丝,挣着无数的钱,鼻子翘到天上去,但是他们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的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了他们对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名牌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想去继续做科研,而是想当公务员啊,想去当明星啊,这就是因为对于百姓而言,现在处于一个“上贤”的环境当中。对于普通的大众,他们看待名誉比真才实学更重要。看到这些明星啊,公务员啊,不需要像科学家一样做出太大贡献,就能收到社会的认可的赞誉,尽管竞争异常的激烈,人们却义无反顾的、不择手段的想要挣抢到属于自己的一个位置。如果我们处于“不上贤”的环境中的话,我们不会因为名誉而争抢当明星,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这样社会中所有人各司其职,自然不会像现在这样很多人眼高手低。所以总结王弼的观点:人们应该注重能力而不是名誉。有能力的人想要发光发热,不需要有过高的推崇。如果真的能做到用人的时候不看名头,只看真才实学,那么所谓的包装和推崇自然就没有了意义。
苏辙在《老子解》当中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句话:“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 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之耳。”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崇尚贤能的话,人们就会因为耻于比不上别人而相争。圣人并不是不用贤能之人,只是不崇尚、不以他们为榜样罢了。这里苏辙并非从贤能之人的方向出发,而是从非贤能之人的方向出发。老子说,不上贤,这里写的是上下左右的上。有上就有下。解释成崇尚的尚呢,那么有尚就有鄙视的鄙。所以,如果我们崇尚贤能,那么对于更多的非贤能之人,就会感觉到羞耻和自卑。甚至不用与特别贤能之人对比,学校里面考个考试,同桌比自己多考两分,心里可能还不舒服呢。这就是上贤的弊病。正因为社会对于贤能的认可,所以这就滋生了很多的妒忌与羞辱,而这些正是众多争端的起因。如果家长对于孩子考多少分不在意,只要及格就行,那么他考96,我考90,我就觉得无所谓。正是因为家长现在对于孩子成绩很在意,而且在意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在乎于自己的脸面,所以孩子才会在成绩上与同学有很强的攀比之心,心里压力很大,甚至滋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所以总结苏辙的解读,就是一味的崇尚贤能之人,会让人产生比较的心理,而那些不如他人的人就会心生耻辱,这就会导致怨恨和争端。
我们刚才讲了第一个不,不上贤。那么第二个不讲的是什么呢?“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翻译过来就是,不把奇珍异宝当作贵重之物,这样才能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同样的,我们来看看王弼和苏辙的见解。
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是这么说的:“贵者,隆之称也。... 唯用是施,贵之何为?... 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yu)探箧(qie),没命而盗。” 意思是,贵,是形容兴隆。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据功能,那么一个东西没有用处,价格再高又能怎样,该不用还是不用。如果一个物品的价格远高于他的使用价值,那么就会有贪婪的人拼命追逐,就好像进了门又想往箱子里钻那样地渴求,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地抢夺。现在,大众正处于“贵难得之货”的环境当中。一幅画,本身没啥价值,可能就是不知名的小孩子在上面随手涂鸦,但是出了海关,过了几手,一包装,再回来就变得十分昂贵。而购买这些画的人看中的也不是画本身的价值,而是它的价格。当今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东西因为各种炒作而价格飙涨。而之所以有人去费力炒作,是因为人们都对贵的东西趋之若鹜,纷纷追逐价格。股票,房地产,奢饰品,虚拟货币,其中有很多都是明白人设下的圈套,而正因为人们追逐价格而不注重事物的真实使用价值,有很多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进入了圈套。跟“不上贤”同样的道理,人们应该注重物品的真材实料,使用价值,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价格。有价值的事物想要被使用,不需要过高的价格。如果真的能做到使用物品的时候不看价格,只看使用价值,那么所谓的包装和昂贵的价格自然就没有了意义。
对于“不贵难得之货”。苏辙在《老子解》说:“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 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珍视难以得到的器物,那么人们就会不愿意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所以不择手段地谋取。圣人并不是放弃难得的器物,只不过是不那样珍视,不让人们觉得它是宝贝。与“不上贤”类似,有贵就有贱,有得就有失。对于难得的事物,拥有它们的人如果当成宝贝,价格高昂,那么自然不曾拥有这事物的人,自然就会升起觊觎之心。就像为什么很多人明知校花难追,但是都拼了命的追求校花呢?这是因为所有人都把校花当成宝贝,校花变得尊贵了,人们自然就升起了觊觎之心。如果校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名誉受损,虽然依旧不容易追求到,但是却不受人们待见,自然就不会有很多人疯狂的追求了。毕竟校花已经不尊贵了,追不追到校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珍视难得的器物,会让人产生觊觎之心,最终不顾一切的去盗取。
最后一个不,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人民不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有了前两个“不”的铺垫,我们就不展开详细讲“不现可欲”了。总结来讲,就是圣人并不是不拥有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只是不去炫耀罢了。毕竟炫耀与否,对于事物本身来讲并没有什么影响与改变,它只会让人们产生邪念。
刚才我们讲了第一句当中的三个“不”。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当中,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什么。“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翻译过来就是,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注意这句话的开头是,因此。所以这第二句话是从第一句话引出来的。那么这第二句话究竟与第一句话有何关联呢?
苏辙是这样说的:“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 这句话说的是,所以圣人启用贤者而人们不相争,难得的器物、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都放在前面而盗贼祸乱不兴起。这不也就像没有心机而不影响生活的温饱,没有竞争意识而不影响骨骼的强壮吗?在第一句话当中,我们已经说到了,圣人不去放弃贤能之人,只是不推崇罢了。不去扔掉难得的东西,只是不珍视它罢了。不去舍弃引起人贪心的东西,只是不炫耀它罢了。为什么这么做呢?是因为圣人不想让人们因为这些东西而动歪脑筋,去拼命争抢。这也就是虚其心、弱其志。这里我要强调一个虚实的概念。什么是虚?虚就是名誉或者昂贵的价格,这些人们主观造就的概念。而实就是人的真才实学,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些事物本身的概念。现实当中,百姓关注的很多都是虚的东西。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人们喜欢追星,喜欢追逐昂贵的价格。但这些并不能让人多为社会做贡献,多去创造价值,只是徒增争端罢了。而什么才能够让人为社会多做贡献呢?自然是注重那些实的东西,也就是人的真才实学和物品的使用价值。而要想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自然要身体好了,这就是 实其腹、强其骨。
所以总结来说,苏辙讲:“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 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人们就会相争;灵魂和肉体生活都虚弱,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了。因此,要富足百姓的物质生活,而虚空百姓的精神生活。
所以如何能够实现第二句当中的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呢?第一句其实是一种答案。只要让百姓见不到引起他们欲望的东西,百姓自然就没有了欲望。所以要“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第二种答案呢,其实就是让百姓看到引起欲望的东西,但升不起欲望的心。这个想法在哪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呢?就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注意这里的“灭人欲”可不是说把人的所有欲望消灭光,而是说满足基本的欲望就可以了,就像吃喝睡,娶妻生子,但不要有过分的欲望。克己复礼说的更是,如果所有人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一切就都合乎天理了。而还有一种答案呢,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意志寄托于集体意志,就算是奋斗,也是为共同利益而奋斗,自然就削弱了个人的欲望。共产主义其实就有这个答案的影子,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就算人们有了欲望,也都会把欲望寄托于集体之上。答案还有很多,像各种宗教啊,学说啊,或者体制啊等等。但有一种是只存在于理想当中的,是无法实现的,那就是人人都成圣了,都领悟了这世间的道,都顺道而行。这个答案是很多人的理想,例如基督教中与上帝同在的天堂。但是想要在现实社会当中实现,自然是过于理想了。所以,我们要心存理想,但正视现实。
接下来看第三句“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这句话翻译起来很直白,就是经常使老百姓没有心机,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心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有了前两句的铺垫,这句话也更容易理解了。在圣人的治理下,百姓 “虚其心,弱其志”,自然也就没有心机,没有欲望。再强调一遍,这里的欲望指的是,使民不争的“争”、使民不为盗的“盗”、使民心不乱的“乱”这些欲望。当人民都无知无欲,就算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自然也就掀不起风浪了,毕竟人民就是水,缺少了水的支持,风再大也无法形成浪花。
最后,本章落在了“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那么什么是无为?结合这一章之前的经文,苏辙说:“因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所谓为无为也。” 意思是,让上面三种东西,也就是贤能的人,难得的宝物,还有引起人欲望的事物,自然地按规律发展,而不人为地崇尚、珍视、展现,就做到了无为。这里,充分的体现了老子中庸的思想。就像对于贤能的人,我们当然不能贬低,不能不用,但是也不能太过于追崇。自然而然,恰到好处 就可以了。所以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保持中庸,保持顺应道,不强行施加一己之欲。所以如果有人看到事物的发展已经不对了,但是却不去采取行动,这是不符合“无为”的。
看完了这一章,可能人们会心生疑问,说老子这不就是愚民么?这一章难道是特地写给统治者看的,而根本不考虑百姓的得失么?其实并不然。恰恰相反,这一章里处处体现了对百姓的大爱。我们常说,认知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现在的普罗大众,多都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当中。这是因为,我们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依靠着主观的认知和想法,施加了主观的心机和欲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不是这个世界的本真的样子了,而是根据我们的欲望而认知的世界。这也正是人们痛苦、争执的原因。举个例子,我们丢了100块钱。可能这100块钱就是掉在了地上,但是我们可能会想,这一定是哪个小偷把钱给偷走了!这不是事情的真相,这只是根据我们的认知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
那么如何从第二境界解脱出来呢?
基督教教导人们,因信称义。意思是,你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你相信耶稣基督,你就获救了。这其实是在让人们回归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本真。为什么因信称义能让人们回归本真?这是因为因信称义之人,不把功劳归给自己,而是归给上帝。类比而言,可以理解为道德经中讲的道。这些人发现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他们把这称之为罪,于是祷告,忏悔,本质上就是让自己不为一己之欲而束缚。他们领悟了天道么?可能没有。他们只是顺应着天道行动思考罢了,凭着单纯的相信而得以放下自我,所以才叫因信成义。
当然,我们还可以让人真正领悟什么是道,提升自己的认知,逐渐自己体悟了世界的真相。他们脱离了第二境界,达到了第三境界,也就是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也就是佛家讲的佛,也是老子这里说的圣人。佛呢,无所住,无所不住,自己的念头嗖一下子就过去了,不会停留,所以他们不会带着主观的色彩来认知这个世界。圣人呢,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天下,不为一己之欲而活,因此能够看到这世界的本真。
所以回到之前的问题,老子这一章是否就是在愚弄百姓?其实老子对于百姓,给出了与基督教新教同样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回归第一境界。既然人的烦恼争端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和人的心机所带来的,那么让人们不带有欲望和心机就自然可以使人回归本真,回到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了。从实际表现上来讲,就是百姓不焦虑,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来促进社会进步。但是对于圣人,老子却是另一个标准,也就是“为无为”,保持中庸。但要记住,中庸不是说我觉得它是中庸就是中庸,而是以万古不变,无处不在的道来进行评判,这是一种绝对的中庸,不被个人主观意志所左右的中庸。所以圣人要以天下为己任,顺应道,才能够被称为圣人。
因此,只要圣人能够以高纬度来保持中庸,百姓能够在低纬度、在圣人顺应着道所体现出的框架里保持本真,这个世界所有人就都能够摆脱烦恼与争端。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