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
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知晓了赫尔曼-黑塞,手捧起《悉达多》这本书。如此给我带来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关于印度、关乎人生的故事。
赫尔曼-黑塞1877年出生于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他身上最明显的标记应当还是一位诗人,我也是通过诗集知晓了他。主要作品有:《荒原狼》《悉达多》《彼得 卡门青》《东方之旅》《孤独之歌》《浪漫之歌》等。
因为我也是第一次看他的书,具体的写作风格、思想表达等也都是不甚了解,而且更多的是疑问。作者是去过印度吗?才能写出《悉达多》的?
如果要读懂《悉达多》的话,应该还是要有一点古印度历史和佛教历史知识比较好理解。书中出现的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这些人物,在佛教历史中应该都是指一个人的吧。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这又来源于印度教,反正感觉是挺复杂的这社会环境。而且现如今的印度更甚,整天不知到在干嘛,网络上经常看到新闻,不过倒是成了被无情嘲讽的对象了。
《悉达多》讲述古印度青年悉达多的求道之路。寻求真正的“我”,为此而抛下过去的一切,离开家门,踏上旅途。为寻求内心的声音,当沙门苦修,当商人、成为赌徒而追名逐利,当船夫而虔诚感悟,经历亲情、爱情、友情,历经世间的种种,最终在河边领悟了一切。
就算是现在,讨论什么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的话题时,也是争论纷纷的吧。谁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书中最后,乔文达在悉达多的微笑中回忆起一生中爱过的一切,回忆起一生中宝贵和神圣的一切。对于他们所感悟到的一切,是因为他们所经历过的这一切。而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吧,当我们走到人生迟暮之时,回忆起过往的一切那时又是如何?
现实与理想、内心与外表,可讲的不外乎于此。自己是自己,莫管他人如何,也不必受外界的纷扰。如果只为追求内心的真“我”而抛弃一切,现在看会不会是很傻呢?世人总会这么说的,但也总会有人这么做的。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诗
(看完<悉达多>,找没找到什么人生真谛不知道,只是知道现在挺苦恼的,哈哈)